閆肖鋒
近來,干股跌停重現,股市低迷,重歸“2”時代;人民幣匯率下行,跌破650關口;尤其,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危及全球經濟。
最近公布的宏觀數據顯示,1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9%,全國固定資產投資187671億元,同比增長9.6%,增速比14月份回落0.9%,1-5月份民間投資增長速度是3.9%,比1-4月回落了13%,都低于過去市場預期。不僅民間投資下滑,而且地方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也后繼乏力,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可見一斑。
無疑,中國經濟正處于陣痛期,這個時期尤其能考驗一個國家的方向感和信心。
必須看到,度過當前陣痛期,唯有以擴大內需和加快開放,應對市場出清中的內外部沖擊。最近,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注重引導預期,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保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行”。這是一個重大的政策信號,這意味著未來一個時期,在繼續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同時,為熨平經濟周期性波動,有效應對市場出清過程中的內外部沖擊,需要強調需求側的管理和調控,通過持續擴大內需來保持經濟運行的平穩健康。
經濟陣痛期更應創造寬松環境,除了貨幣政策相對寬松外,主要看微觀層面,即必須做到救民企、強民需、減稅費、保就業這四個方面。
在民企方面,尤其要關注中小企業的狀況。最近,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做出了相應調整,劉鶴擔任組長,工信部部長、財政部部長等為副組長。這預示著對中小企業的扶持上升到頂層設計、產業扶持和金融支持層面。中小企業已成為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穩定社會、發展經濟、推動創新的基礎力量。而領導小組的“高配置”反映出的則是國務院對中小企業工作重視程度的不斷上升。
眾所周知,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生力軍,是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在國內經濟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據統計,他們占全部市場主體的比重超過90%,貢獻了全國80%以上的就業,70%以上的發明專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制造業多數都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
給中小型企業的“政策紅包”,必須針對其綜合成本過高這個困境。降低其場租成本、物流成本、人員成本是個相對緩慢過程,而降低稅費成本卻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還有金融支持更是關系到中小企業生存下去的命脈。當前利率兩極分化,能借到錢依然能借到,借不到錢的企業更借不到。為防止經濟陣痛期中小企業陸續破產,必須出臺從金融貸款到財政扶持在內的相關政策,同時大膽探索與小額微貸有關的互聯網金融創新。
在強民需方面,現在有消費升級,也有消費降級,政策必需在讓百姓有錢消費、敢于消費方面下功夫。在國家去標桿和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投資和外需均不樂觀。傳統經濟分析中三駕馬車除去投資與出口外,就剩下消費了。當前,我們一方面看到新中產群體掀起的類似“到日本買馬桶蓋”的消費升級浪潮,另一方面,也清醒地看到許多百姓沒錢消費或不敢消費的困境。其中,房價、醫療、教育費用過高嚴重阻礙了人們的消費熱情,政府必須在這些方面下功夫。比如最近出臺個稅調整草案旨在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扣除,這無疑對于減輕人們養家負擔、提振消費欲望是一大利好。個稅改革就應提高納稅人的獲得感和消費力。
在保就業方面,除了關注企業倒閉導致的下崗潮外,今年人數再創新高的820萬大學畢業生是重中之重。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擇業困難?業內人士認為,破解大學生就業難,政府、學校都必須提供更加精準化的服務,這包括“精準”就業管理服務、“精準”就業信息服務、“精準”就業指導服務等。一方面,要通過建立檔案、一對一指導、重點崗位推薦等方式,對就業困難群體提供“精準”幫扶;另一方面,要“精準”跟蹤市場需求,讓畢業生生源信息、就業信息、跟蹤反饋信息與招生培養工作聯動起來,形成長效的就業聯動和預警機制。另外,創業也是解決大學生擇業難的另一有效渠道。以創業帶動就業,必須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經濟陣痛期中國家尤其要有方向感、有戰略定力、有得力措施。只要讓人們對未來有明確穩定的預期,人心就會穩定。從長遠看,新時代的改革方式應當體現出13億人利益的最大公約數,必須公平正義地解決問題,這才是最好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