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娟 保旭 李明子
6月的瀾滄(全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已進入雨季,這個位于滇南的熱帶縣98%都是山區。驅車行駛在村落間的盤山路上,迎面撲來的是幾十種叫不上名字的植物和不絕于耳的鳥鳴,這里的森林覆蓋率在60%以上,被稱為“天養之地”。
優渥的自然條件讓人安逸。瀾滄縣東臨瀾滄江,南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80563公里,為云南省面積第二大縣。縣域內少數民族占常住人口的79.46%。對傳統的拉祜族人來說,用唱歌、跳舞來感謝自然的恩賜,遠比起早貪黑勞作更尋常。這種對自然的崇拜也會標記在房屋上,簡化的牛頭和孔雀代表著佤族和傣族,金色的葫蘆則是拉祜族的標志。
“少數民族的自然崇拜、大山大江的阻隔和相對滯后的開發,保護了當地的原始生態,但也是這些地區封閉、落后、群眾貧困的原因?!痹颇鲜∑斩形瘯浶l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按照農村人均低保標準3200元/年來計算,瀾滄縣目前尚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2.04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近1/4,是云南省27個、普洱市2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同時,因落后而得以保護的綠色生態也是瀾滄縣跨越式發展的后發力量。在崇山密林之間,瀾滄縣的耕地保有量為31.3萬畝,人均6.3畝,為內地農民的4~5倍;縣域內大小河流153條,其中瀾滄江過境142公里,水資源充裕;作為普洱茶的故鄉,全縣有11.8萬畝野生茶樹。
“當科技與落后、富足與貧困、現代化與直過民族(由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綿長的邊境線及優良的資源稟賦與開發不足之間諸多元素相碰撞,就會悄然引發一場深刻的歷史性變革。”衛星說。
“林下中藥材有機種植”(下文簡稱“林下三七”)是落戶瀾滄縣竹塘鄉大塘子村的科技項目。當地村民喜歡將“被選中的原因”歸功于淳樸的民風和一次偶遇。
2016年的雨季和往常一樣。降雨過后,牛車專用的村路變得更加泥濘,有時需要鋪些干草在轱轆下面才能駛出泥潭。與往常不同的是,幾位村民順路幫忙把一輛陷入泥地中的黑色轎車推了出來,車里坐著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感慨于當地百姓的熱心與淳樸,朱有勇決定將“林下三七”的科研成果落在大塘子村,幫這里的村民先脫貧。
科技扶貧是國家科委于1986年提出的一項在農村進行的反貧困舉措,其宗旨是應用適用的科學技術,改革貧困地區封閉的小農經濟模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加快農民脫貧致富。
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并要求扶貧開發路徑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的精準扶貧方式轉變。中國工程院定點掛鉤幫扶的對象之一就是瀾滄縣,據中國工程院官網介紹,將重點從“科技”“教育”“信息化”等三個方面對瀾滄縣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瀾滄縣少數民族眾多,世居的少數民族有拉祜、佤、哈尼、傣等8個,占全縣人口的近八成。其中拉祜、佤、布朗3個民族生活的區域均為“直過區”。
“因為沒有橫向比較,與過去相比,他們現在有肉吃、有酒喝就感覺已經很富足了?!痹谥煊杏潞托l星看來,直過區百姓“小富即安”“小富即滿”的思維是脫貧最大的阻力。同時,直過區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瀾滄縣人均受教育程度只有6.4年,基本只有小學畢業水平,大部分村民不會講普通話,難與外界交流。此外,落后的交通也讓外來投資經商的人望而卻步。
5月23日,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竹塘鄉蒿枝壩村,技術負責人指導拉祜族民眾剔除三七病株。
2015年11月,中國工程院派員到瀾滄縣考察,加上同行的中國科學院人員共7位院士,60歲的朱有勇成了最“年富力強”的人,其余的院士年紀最小的也有76歲,定點扶貧的任務就這樣落在了朱有勇肩上。又經過兩個月的考察,他最終選擇了竹塘鄉大塘子村和蒿枝壩村作為扶貧點。
“這兩個村組都是直過民族拉祜族,一個在禁止伐木的林地,另一處山地農田冬季閑置,貧困程度都比較深?!敝煊杏聦Α吨袊侣勚芸氛f,大塘子鄉干守著成片的思茅松樹林,卻沒有經濟效益。蒿枝壩村雨季種植水稻和玉米,到了旱季,田地基本荒蕪。
“他們有資源,但沒有技術和產業,更沒有商業思維,貧就貧在這了?!敝煊杏路謩e在兩個村組試點了“林下三七”和“冬季馬鈴薯”兩項科研成果,利用閑置林地、田地產生效益,繼而脫貧。
2017年3月,在大塘子村試種3個多月的一畝三七已經出苗,并陸續移種到思茅松的林間。
這種高達十幾米甚至幾十米的松樹因退耕還林和生態政策而得到保護,遍布大塘子村7000多畝的山地上。思茅松遮擋了90%的光照,地面幾乎寸草不生,不過,這些“劣勢條件”配合當地的海拔(1500~1900米)、坡度(5~40度)、朝向(背陰)、土壤(有機質含量7.1%~11.2%),剛好適合三七等名貴藥材的生長。
“松下有500多種微生物,其中有100多種是抗病的?!痹颇洗髮W植物保護學院研究生龔加壽解釋說,他從2017年5月起,在示范點駐守了半年。云南地道的三七是種在田地問的,外面罩遮光棚,里面還要鋪上松針,這樣的傳統已有幾百年,“但我們用科學解釋了其中的原理。”龔加壽說。
三七生長最大的挑戰就是病害,其中一種常見的眼斑病,病原菌在有水環境下持續4小時便會從葉片背面氣孔穿進去,并快速傳染?!暗覀儾荒馨堰@么細致難懂的東西教給農民。”龔加壽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們只要教會當地人認識這種病害,發現之后馬上將葉片摘除,然后在四周撒上生石灰消毒,就夠了。
在竹塘鄉蒿枝壩村,村委會為朱有勇和他的科研團隊建了一座科技小院,二樓住人、一樓上課。2017年9月起,不知何為“院士”的村民在這里上起了“院士指導班”,朱有勇親自面試招收了來自20多個鄉鎮的240名農民學生,開設了冬季馬鈴薯(冬早蔬菜)、林下三七、中藥材資源和家畜養殖四個班。
“全縣脫貧,靠幾個科技示范點是不夠的,要把技術教給農民,讓他們自己種?!敝煊杏抡f,整個科研團隊50余人手把手教農民認識作物、種植、除病蟲害,最后還要教村民將產物分級、裝箱,“這是一整套的農業產業模式”。
招生的硬性要求是能聽懂普通話、善于交流,并有一定影響力,能帶動親戚朋友一起種植?!斑@一切都是為推廣做準備。”據朱有勇介紹,種植“林下三七”的大塘子村今年已經脫貧。
2017年10月,三七的一畝試驗田成功后,又在附近兩座山上推廣到了350畝。“院士指導班”的農民學生從科技小院學會技術后,帶著分到手中的種苗來這里試種,每人一畝地,試種成功后再在自家林地推廣。
今年4月,第一屆“院士指導班”全部學員順利畢業。與此同時,習得技術的學員已經在全鄉將“林下三七”累計推廣到了1000畝。據瀾滄縣林業部門調研,全縣有50余萬畝思茅松林,其中適合三七生長的有40余萬畝,按此計算,全面鋪開將有20億元的產值。
“但又不能這樣簡單計算。”龔加壽補充道,三七的種植存在“連作障礙”。一撥三七生長后,其土壤環境發生變化,導致再在同一片土地上種植同樣的作物,出現病害率增加、產量和品質下降等情況。
目前的解決辦法,就是在收獲三七之后種植重樓、白芨、黃精等其他種類藥材以緩解連作障礙,或是采用生物技術改善土壤微生物群,“不過,這兩種辦法都還在研究中?!饼徏訅壅f。
在諸多外力推動和經濟誘惑下,目前竹塘鄉已有一半的農戶參與到“林下三七”的種植。2018年3月,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朱有勇將瀾滄縣的冬季馬鈴薯帶到了兩會現場推廣,全國的蔬菜經銷商幾乎都看到了,但瀾滄縣竹塘鄉的村民還沒有全部被帶動。
“傳統的生活慣性和有限的知識積累,使村民難以預料風險?!睘憸婵h宣傳部門工作人員介紹說,眼下知足而沒有積蓄,很可能因為一場大病而返貧。
“最難的是轉變當地人的思想,”普洱市委書記衛星說,“扶貧首先是‘扶志和‘扶智,普洱是一個多民族、邊疆地區,相較發達地區,這里的農村尤其是偏遠民族村寨人口素質不高,市場意識不足,要讓村民從‘看熱鬧到‘緊相隨,通過科技轉變生產方式,提高經濟效益,先達到思想上的轉變,從而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p>
普洱市政府還將禁毒防艾、基礎教育、脫貧攻堅等政策翻譯成拉祜語,廣播給村民聽,小喇叭、家庭課堂、村民大會等廣播節目都會覆蓋,不懂普通話的拄拐老太太都能說幾句“政策話”?!斑@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普洱市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說。
資本和商機沿著公路深入到沿線的村莊中。在瀾滄縣上允鎮竜浪村千崗村民小組,來自山東壽光的蔬菜商湯樹德正在建造反季蔬菜大棚,計劃中100畝的冬早蔬菜基地目前只建設到1/4,大規模種植的計劃并不像理想中那樣順利。
當地村民的排斥是他遇到的第一個難題。由于此前被其他商家忽悠過,當地傣族村民對外來商人抱有警惕;反季蔬菜所使用的有機化肥,也犯了當地人“順應自然”的忌諱;最核心的問題是土地,老百姓擔心把地租出去,沒有成效,最終收不回地租(目前每畝1500元/年)。
政府在商家和村民中協調數次,目前終于開工搭出了25畝蔬菜大棚,不過,全組五六十戶村民,只有十幾人愿意前來幫忙,大多數還在觀望。
按照當地政府對扶貧項目的預期,采用山東先進的大棚技術,帶動當地農業產業,未來100畝蔬菜大棚將種出品質高、成本低的反季蔬菜,然后高價銷往全國?,F實情況是,今年3月開始種植的茄子、番茄、黃瓜等蔬菜,5月底開始收獲,目前主要針對上允鎮市場,最多到達瀾滄縣。
“目前的規模太小,產量還裝不滿一輛貨車,更不用說運往全國?!睖珮涞绿寡?,土地和資金的短缺都是暫時沒能達到規模的原因,在閑散的少數民族村落,拉一根電線都要奔走一個月,這樣的效率讓湯樹德“反季蔬菜規模生產”的美夢險些破滅。
鎮政府希望留住脫貧產業,與其他“科技扶貧”項目一樣,采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不過,政府的幫扶力度有多大、企業要解決多少就業,這些暫時都還沒落到紙面。有的地方只是將“科技扶貧”作為一種嘗試。酒井鄉勐根村2016年11月起,在中國科學院的幫扶下,利用70畝冬閑田種植竹蓀(一種食用菌),但由于不得要領,到了第二年5月,收成并不理想,好的畝產1噸,壞的只有二三百公斤/畝,因此到了去年冬天,大家寧可讓水稻田閑著,也沒有再種。不過,勐根村今年年初已經通過其他辦法脫貧了。
普洱市轄10縣(區)、103個鄉鎮、994個行政村,在衛星看來各村各有特色,瀾滄科技扶貧經驗示范引領作用,并不是要在每個縣都推廣冬季馬鈴薯和林下三七,而是“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目前已經初見成色的有思茅區的鐵皮石斛、寧洱縣的山核桃、江城縣的澳洲堅果和沃柑、孟連的牛油果等。
不過,歷來自上而下的產業項目,最難的就是如何可持續發展。“不論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風險都是存在的。”衛星說,自下而上,老百姓可能并不了解外部市場,而集中力量調研市場信息,卻是“自上而下”的優勢。
“利用科技發展綠色產業,解決的不是眼下的收入,而是長遠的產業規劃、民眾的經濟保障”,衛星認為,“這也是普洱因地制宜夯實貧困人口脫真貧、真脫貧的關鍵。”
普洱市正在建設首個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綠色發展是該市的主題,也就成了當地產業規劃的核心。“脫貧攻堅是從歷史中走來的決戰。這些一個一個的綠色產業,不僅是普洱‘絕不讓一個少數民族掉隊的脫貧之路,也是普洱黨委和政府扎扎實實,帶領各族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共同奔小康的基礎”。
衛星說,“一切按照脫貧的時間規劃走,但植入科技基因的綠色產業不會因為老百姓成功脫貧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