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剛
(北汽集團 北京汽車國際發展有限公司產品工程中心,北京 100021)
汽車上各用電設備之間的控制及信號傳遞靠低壓電線束網絡來實現。汽車低壓電線束是汽車電路的網絡主體,是汽車的“中樞神經”,是連接電源和各個用電設備的重要部件,是傳輸能量、傳遞各種信號的載體,線束分布遍布全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俗地講,低壓電線束由導線、端子、插接件和包裹膠帶、絕緣防護組成。
隨著整車用電設備的增多,留給線束的布置空間越來越小,這就要求電線束的設計必須具有更優質、更可靠的數據傳輸性能,同時要求節省空間,減少汽車整備質量,要同時達到這些要求是對汽車低壓電線束一個很大的挑戰,因此汽車低壓電線束設計的綜合性能便成為重中之重。
整車電氣原理設計是為了確保所有電器設備都能正常工作,并通過熔斷器、繼電器、導線、開關等控制裝置與汽車電源連接起來實現的。
電源分配是以安全性為主,依據整車電器功能設計和實現的,反映蓄電池、發電機、熔斷器、繼電器以及負載的連接關系,通過如何合理地分配蓄電池或發電機的電能給用電設備供電的設計。根據點火開關的位置,分為常電、ACC電、ON擋電和ST擋電,如圖1所示。

圖1 電源分配圖
常電:一般稱為3 0電,由蓄電池直接供電。所接負載一般為整車的安全件、重要件,如室內燈、防盜系統、前照燈、發動機ECU、診斷系統等。
ACC電:點火開關處于ACC擋時的供電。當起動機起動時,ACC電卸荷。所接負載一般有音響系統、天窗、點煙器等。
ON擋電:一般稱為15電,點火開關處于ON擋時的供電,分為IG1和IG2。當起動機起動時,IG2電卸荷。所接負載一般有鼓風機、電動門窗、組合儀表等。
ST擋電:給起動機供電,起動發動機。汽車起動后,鑰匙自動回位ON擋。
在進行電源分配設計時,車型配置表是重要的輸入文件,通過對配置表的深入分析、配置對比,可以幫助設計者設計出較合理的整車電源分配,一般按照車型的最高配置進行設計。
熔斷器串聯在電源和用電設備之間,作用是保護用電設備和相關線路免受電路過載和/或短路帶來的損害。
1.2.1 熔斷器的分類
熔斷器一般分為慢熔式熔斷器和快熔式熔斷器。
慢熔式熔斷器:顧名思義在同等較高溫度下,熔斷的時間比快熔式熔斷器時間更長,其結構的寬窄或厚薄決定了容量的大小。慢熔式熔斷器的主要部件是高溫合金片,常用的有插入式、旋緊式和平板式,見圖2。
快熔式熔斷器:在較高溫度下,熔斷時間較短。其主要部件是低溫合金導線,它封裝在片式塑料板、陶瓷管或玻璃管內。常用的有片式和管式,如圖3所示。
1.2.2 熔斷器的選型
熔斷器的選型,需要考慮負載的類型、環境溫度、電流范圍、安裝環境等因素。

圖2 慢熔式熔斷器

圖3 快熔式熔斷器
根據電路負載特性,當負載沖擊電流小(或時間短)及為阻性負載時,可以選用快熔式熔斷器;當負載沖擊電流較大(或時間較長)及為感/容性負載時,可以選慢熔式熔斷器;根據裝配位置,優先選用占用空間較小的熔斷器。
1.2.3 熔斷器額定電流值的確定
1)快熔式熔斷器額定電流的確定
確定電路電流后,選用規格合適的熔斷器。在常溫(25℃)下選擇熔斷器容量的75%為電器負載的工作電流;當環境溫度升高時,熔斷器的載流能力下降,需考慮熔斷器的溫度修正系數。
按照公式確定熔斷器容量

式中:If——熔斷器的額定電流理想值,A;In——正常工作電流值,A;RR——溫度修正系數(可查詢溫度修正系數曲線圖)。
最后選擇現有規格里與If接近且大于計算結果的熔斷器。
2)慢熔式熔斷器額定電流的確定
對于慢熔式熔斷器額定電流的確定比較復雜,需要滿足以下3個條件:①根據穩態電流計算熔斷器的額定值電流:參照公式(1),初步選定規格合適的慢熔式熔斷器。②需滿足電氣負載啟動電流沖擊時間:將初選的慢熔式熔斷器的熔斷特性與負載的浪涌電流沖擊時間比較,需滿足負載的浪涌電流沖擊時間小于熔斷器對應的熔斷時間。③計算相對I2t參數對熔斷器壽命的影響:計算相對I2t按照公式(2)計算。

通常計算出的相對I2t需小于30%,即熔斷器承受浪涌次數10萬以上。
繼電器是一種當輸入量(電、熱、光、磁、聲)達到一定值,輸出量將會發生跳躍式變化實現自動控制的器件。繼電器具有控制系統(又稱輸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統(又稱輸出回路),普遍應用于實現自動控制的電路中,它實際上是一種用小電流控制大電流的“自動開關”。故在電路中能夠起到轉換電路、自動調節、安全保護等作用。
繼電器的種類非常多,分類方法也有很多種。①按工作原理分為:加速度繼電器、風速繼電器、溫度繼電器、電磁繼電器、時間繼電器、固態繼電器等;②按觸點負載分為:較大功率繼電器、中等功率繼電器、較弱功率繼電器和微功率繼電器;③按外形尺寸分為:小型繼電器、超小型繼電器、微型繼電器;④按防護特征分為:敞開繼電器、塑封繼電器、防塵罩繼電器、密封繼電器。
繼電器選型時應參考使用環境、負載類型、負載工作電流曲線以及其他相關要求等。
1.3.1 使用環境
1)環境溫度。導致繼電器加速絕緣的老化,絕緣能力下降、縮短使用壽命的重要因素是環境溫度的升高;溫升對線圈和觸點的影響也很大,漆層老化加劇,吸合、釋放參數的變化。
一般繼電器的環境工作溫度主要有2種:一種是-40~85℃,一種是-40~125℃。由于設計使用材料的不同,可直接影響到繼電器的選用成本。故根據實際環境溫度和使用情況進行合理選用。一般情況下,駕駛室選擇-40~85℃的繼電器;前機艙選擇-40~125℃的繼電器。
2)相對濕度、粉塵等。在粉塵大、高濕環境下,繼電器的金屬部件腐蝕速度顯著上升,加劇繼電器觸點膜電阻的生成。
目前汽車上的大部分繼電器都集成在電器盒內部,且電器盒本身具有一定的防塵、防潮等效果。
1.3.2 負載類型
車輛上電器設備常用的負載種類有阻性負載、感性負載、容性負載,見表1。設計或選型時,應提供負載類型。

表1 負載種類
1.3.3 電流的確定
繼電器額定電流、耐沖擊電流及沖擊持續時間均需大于負載的穩態電流、沖擊電流及沖擊時間。容性負載所選繼電器所承受的電流值應為用電設備正常工作電流的4倍左右;阻性負載和感性負載為了延長繼電器的使用壽命,應當選用大電流的繼電器,選擇繼電器所承受的電流比用電設備的電流越大,繼電器的使用壽命就越長。
1.3.4 相關要求
對具有提示功能的繼電器,選用工作時的聲音不小于50 dB的繼電器。
對不具有提示功能的繼電器,選用工作時的聲音小于50 dB的繼電器。
搭鐵:即車載用電設備、蓄電池負極與車身等金屬部件連接的導線稱為搭鐵。搭鐵的可靠性直接影響用電設備功能的實現,因為其是電流回路中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若搭鐵設計不好,會造成回路電壓降增大、回路間相互干擾、用電設備功能異常等問題。
搭鐵設計尤為重要,下面對搭鐵設計原則進行詳細論述。
1.4.1 搭鐵類型
1)按搭鐵點回路數量分類。共用搭鐵:金屬部件上的一個搭鐵點連接多個車載用電設備;單獨搭鐵:在車身、車架等金屬部件上,一個用電設備有一個單獨的搭鐵點。
2)按用電設備類型分類。功率搭鐵:是指各個電控系統和用電設備等部件的零電位。其搭鐵好與不好,直接影響電控系統或用電設備等的正常工作;信號搭鐵:是指各個電子控制系統傳感器的零電位。其搭鐵好與不好,會影響傳感器傳遞給控制單元的信號是否準確,進而影響電控系統的工作。
3) 按功率型用電設備的電流特性分類。阻性搭鐵:主要指電阻型用電設備的零電位;感性搭鐵:主要指電感型用電設備的零電位。
4)按搭鐵的信號類型分類。數字搭鐵:主要指各電子控制單元內部數字電路的零電位;模擬搭鐵:主要指發出電壓、電流等模擬信號的傳感器的零電位。
1.4.2 設計原則
1)就近搭鐵。考慮到成本、電壓降和防干擾性,搭鐵點盡量靠近用電設備,特別是針對弱電信號搭鐵,以保證信號傳遞的真實性。
2)安全性部件要單獨搭鐵。對于影響整車性能和安全較大的用電設備(如ABM、ECU、ESP等)要進行單獨搭鐵,且要嚴格按照用電設備要求的導線規格和尺寸設計。
3)搭鐵區域的要求。在濕區(4門鈑金、地板等)區域不建議設立搭鐵點,便于減少用電設備的故障率。
4)強弱電分開搭鐵。電機類大電流用電設備,要與信號線及控制回路等小電流分開搭鐵。
5)搭鐵部位的要求。搭鐵部位不得帶有絕緣層,影響導電的噴漆或其他表面處理部位,應做局部處理或前期防護,保證導電良好。
1.4.3 搭鐵端子的選型
根據用電設備的功率和所處環境,選擇合適的端子。
在選擇孔式搭鐵端子時,要注意:為避免減小搭鐵端子與螺栓的接觸面積,孔徑應與搭鐵螺栓規格相匹配,孔徑一般不應超過螺栓外徑0.5 mm。
在設計時,①要充分考慮搭鐵端子的安裝空間和裝配工藝,如裝配時搭鐵端子變形或與周邊零部件干涉,應優先選用帶防轉結構的端子;②處在暴露區域的端子,其表面處理不能采用影響導電性能的方法,且必須要有鍍層,鍍層包括鍍錫、鍍鋅合金等。
線束三維布置設計,要求設計工程師要對其他系統零部件(車身、動力、底盤、內外飾等)有系統的了解,并能提出合理的要求。
整車線束的布置形式有多種,比如H、L、E、R等形式,常見的布置形式有H型、E型。
下文對線束三維布置的原則進行詳細論述。
1)線束的搭鐵端子、插接件等要布置在合理的位置,或簡單拆卸一些零件后,便可觸及的位置;對于空間狹小只能伸進一只手拔插插接件時,插接件一端需有固定且固定牢靠。
2)為了拆裝方便,儀表、音響、空調面板等零部件的對接線束分支要預留一定長度(80~100 mm)。
3) 相鄰線束分支的插接件和顏色要有防錯,避免裝配時誤插。
1) 線束上兩固定點之間的距離不大于300 mm,拐角處加固定點。
2)為了減少插接件內部端子承受振動和線束質量,建議在主干線束的分支處增加固定點和距離插接件120 mm處增加固定。
3)在空間較小的位置,為了保證線束與周邊零部件的間隙,建議使用護線盒防護。
4)為了保證線束的方向性,應使用帶定位方向的卡扣。
5) 距離排氣管較近的部位采用150°的閉口波紋管防護,防止外漏的導線部分與車身產生摩擦,應使用波紋管進行防護。
發動機區域裝配間隙見表2,儀表板區域裝配間隙見表3,地板和頂棚區域裝配間隙見表4,5門區域裝配間隙見表5,底盤區域裝配間隙見表6。

表2 發動機區域

表3 儀表板區域

表4 地板和頂棚區域

表5 5門區域

表6 底盤區域
1)設計初期就應考慮過孔的位置及結構形狀,同時也要考慮過孔和其他件的相對位置關系。
2)線束如從駕駛室內向室外通過鈑金孔,外部線束必須低于過線孔,避免線上的液體進入室內。
3)4門線束和座艙線束連接時,車門上過孔應低于車身側圍上的過孔。
1)4門線束在設計時,要考慮開、關門時線束預留的長度要合理。
2)為了防止發動機抖動時(柴油機抖動量大些)線束受到拉力,發動機線束與機艙線束對接部位要預留一定的長度。
3)座椅線束要預留一定長度,且保證在座椅運動時,不能與周邊零部件摩擦。
4)與車身發生平行運動的部分線束且容易發出聲音的部位,應增加海綿或固定,以免產生噪聲。
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汽車安全性、舒適性、經濟性的更高需求,整車用電設備逐漸增多,線束設計難度越趨復雜。線束的平臺化、模塊化、輕量化、傳遞信息多元化成為當今發展的趨勢。
[1] 劉振超,谷孝衛,周鋒,等.淺談汽車線束布置設計及原則.汽車電器,2016(2):12-13.
[2] 張秋新,祖潤青.整車電源分配的設計研究.汽車電器,2017(5):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