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淑紅,王振鋒
(1.環縣環城鎮農業服務中心,甘肅 環縣 745700;2.環縣種子管理站,甘肅 環縣 745700)
油葵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世界各地均有栽培,是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具有耐鹽堿、耐瘠薄、抗旱性強、適應性廣等特性。是一種市場潛力好,發展空間大的農產品。目前環縣生產上種植的油葵品種均為種植時間較長的常規品種,這些品種分枝多,產量低,粒色雜亂,大小不一,混雜退化嚴重,商品性差,嚴重制約著生產發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于2017年引進了7個雜交油葵品種(系)進行了比較試驗,以期篩選出適宜環縣種植的雜交油葵新品種(系)。
供試雜交油葵品種(系)共7個,其中XF6606由民勤縣賢豐農業有限公司提供,ZH6303、ZH6331由嘉峪關正和農業有限公司提供,FK01由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提供,JY616由白銀億得豐農業科技研究所提供,GK1108由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提供,SB733由酒泉三保種業有限責任公司提供。對照為隴葵雜2號(CK),由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提供。
試驗地設在毛井鎮紅土咀村。試驗區屬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山大溝深,山、川、塬兼有,梁、峁、谷相間,地形復雜,是典型的干旱山區,海拔1 890 m,年降水量260~300 mm,無霜期140 d,年平均氣溫8.1 ℃,≥10 ℃有效積溫2 585 ℃,年平均日照時數2 370 h。試驗地為機平后的梯田地,土壤類型為黃綿土,地勢平坦,地力中等水平,前茬為玉米。于2016年9月20日深耕滅茬,耕深為25 cm。施優質農家肥45 000 kg/hm2、 普通過磷酸鈣 600 kg/hm2、 尿素 195 kg/hm2、 硫酸鉀 180 kg/hm2、 草木灰 750 kg/hm2。2016年10月25日機械起壟覆膜一次完成。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面積為30 m2(5 m×6 m)。采用全膜雙壟溝播種植,壟幅1.2 m,每小區5壟,區間距1 m,四周種4行保護行。2017年5月13日人工破膜點播,種在小壟溝內側2 cm處,每壟播種2行,每穴種2粒,株距0.45 m,播深3~4 cm,密度3.7萬株/hm2。5月30日放苗,6月7日間苗,6月14日定苗,6月25日除草1次,7月30日除草1次。全生育期調查病害8次。9月10日收獲XF6606、ZH6303、FK01、ZH6331、JY616、隴葵雜 2號(CK),9月15日收獲SB733、GK1108。
記載不同雜交油葵品種(系)播期、出苗期、現蕾期、開花期、成熟期等,調查各物候期油葵菌核病發病情況,測定統計株高、莖粗、葉片數、生長勢、整齊度、分枝株率、倒伏率、折莖率、花盤直徑、盤形、花盤傾斜度、結實率、單株產量、百粒重、出仁率等主要性狀。成熟后從每小區的中間取連續10株,風干后進行室內考種,各小區單收計產。計算發病率、病情指數。菌核病分級評定標準見表1。

表1 菌核病分級評定標準①
由表2可知,參試雜交油葵品種(系)生育期為113~125 d。其中JX616生育期最短,為113 d,較隴葵雜2號(CK)早熟7 d;GK1108生育期最長,為125 d,較隴葵雜2號(CK)晚熟5 d。XF6606,ZH6303生育期和隴葵雜2號(CK)相同,均為120 d; FK01、ZH6331比隴葵雜 2號(CK)早熟 6 、 3 d;SB733比隴葵雜2號(CK)晚熟3 d。引進品種均能在當地完全成熟,適應當地農業氣候條件。

表2 參試雜交油葵品種(系)的物候期及生育期
從表3看出,參試品種(系)株高為140~178 cm,除JY616、SB733與隴葵雜2號(CK)等高外,其余品種(系)均比隴葵雜2號(CK)高。其中GK1108最高,為178 cm,較隴葵雜2號(CK)高38 cm;其次是 ZH6331、ZH6303,分別為 159、152 cm,分別比隴葵雜2號(CK) 高19、12 cm;FK01、XF6606較低,分別比隴葵雜2號(CK)高8、5 cm。莖粗為2.1~2.6 cm,其中FK01最小,為2.1 cm,比隴葵雜2號(CK)小0. 3 cm;GK1108、ZH6331最粗,均為2.6 cm,均比隴葵雜2號(CK)大0.2 cm,其余品種(系)為2.2~2.5 cm。葉片數為26~35片,其中ZH6331最多,為35片,比隴葵雜2號(CK)多3片;FK01最少,為26片,比隴葵雜2號(CK)少6片,其余品種(系)為28~33片。生長勢XF6606、ZH6331、SB733為強;GK1108較強;ZH6303、FK01、JY616中等。XF6606、ZH6303、 ZH6331、 GK1108、 SB733 生長整齊,FK01、JY616、隴葵雜2號(CK)整齊度一般。分枝株率 ZH6303、FK01、XF6606分別為 3.4%、2.1%、1.5%,其余品種(系)無分枝株。所有品種(系)未見倒伏和折莖。

表3 參試雜交油葵品種(系)的主要農藝性狀
從表4可以看出,參試品種(系)花盤直徑均比隴葵雜2號(CK) 小,為 17.2~19.1cm。其中ZH6331較大,為19.1 cm,比隴葵雜2號(CK)小0.8 cm;FK01最小,為17.2 cm,比隴葵雜2號(CK)小2.7 cm。盤形XF6606為凸形,FK01為微凸形,其余品種(系)為平面狀。傾斜度ZH6303與隴葵雜2號(CK)均為4°, 其余品種(系)為3°。 結實率ZH6303最低,為64.1%;ZH6331最高,為72.4%;其余品種(系)為68.5%~71.9%。單株產量均比隴葵雜2號(CK)高,為56.5~88.5 g,其中XF6606最高,為88.5 g,比隴葵雜2號(CK)增加37.3 g;其次是SB733,為83.3 g,比隴葵雜2號(CK) 高32.1 g;ZH6303最低,為56.5 g,比隴葵雜2號(CK)高5.3 g。百粒重6.4~7.2 g, 其中XF6606最高,為7.2 g,比隴葵雜2號(CK)重0.2 g;JY616最輕,為6.4 g,比隴葵雜2號(CK)輕0.6 g。出仁率均比隴葵雜2號(CK)高,其中GK1108最高,為 75.4%,比隴葵雜 2號(CK)多 6.3 百分點;SB733最低,為70.1%,比隴葵雜2號(CK)多2.0百分點。

表4 參試雜交油葵品種(系)的主要經濟性狀
表5看出,參試品種(系)折合產量為2 260.0~2 756.7 kg/hm2,均較隴葵雜2號(CK)增產。其中以ZH6331折合產量最高,為2 756.7 kg/hm2,較對照隴葵雜2號(CK)增產32.5%;其次是SB733,折合產量為2 683.3 kg/hm2,較隴葵雜2號(CK)增產29.0%;GK1108折合產量為2 546.7 kg/hm2,較隴葵雜2號(CK)增產22.4%,居第3位;XF6606、JY616、FK01、ZH6303分別較隴葵雜2號(CK)增產20.2%、15.4%、12.3%、8.7%。對產量結果進行方差分析,ZH6331與GK1108、SB733差異不顯著,均與其余品種(系)差異顯著;SB733、GK1108均與 XF6606、JY616差異不顯著,與FK01、ZH6303、葵雜2號(CK)差異顯著;JY616與FK01差異不顯著,與ZH6303、隴葵雜2號(CK)差異顯著。

表5 參試雜交油葵品種(系)的產量
參試雜交油葵品種(系)在苗期、現蕾期均未發病。從表6可以看出,參試雜交油葵品種(系)在開花期、成熟期菌核病病情指數均低于隴葵雜2號(CK)。其中ZH6331最低,為0.11%;SB733次之,為0.14%,其余品種(系)病情指數為0.18%~0.25%。

表6 參試雜交油葵品種(系)菌核病發生情況
從表7可以看出,根腐型菌核病ZH6303發病率較重,占5.0%,較隴葵雜2號(CK)發病率升高了40.0%;ZH6331發病率較輕,占0.5%;其余品種(系)占1.0%~2.0%。莖腐型菌核病發病率除ZH6303與隴葵雜2號(CK)一樣外,其余品種(系)發病率均低于隴葵雜2號(CK)。其中以XF6606、FK01較高,均為3.0%;其次是JY616、GK1108、SB733,均為2.0%。葉腐型、盤腐型菌核病發病率均低于隴葵雜2號(CK),其中葉腐型菌核病以ZH6303較高,為3.0%;其次是XF6606、FK01,均為2.0%。盤腐型菌核病以ZH6303較高,為6.0%;其次是FK01,為5.5%??梢妳⒃囯s交油葵品種(系)菌核病主要發生在花盤,嚴重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花盤、根部、莖部、葉部。

表7 參試雜交油葵品種(系)植株不同部位菌核病發生情況
綜合分析參試油葵品種(系)的生育期、主要農藝性狀、主要經濟性狀、抗病性,引進品種(系)在當地均能完全成熟,符合當地農業氣候條件。ZH6331折合產量2 756.7 kg/hm2,較對照品種隴葵雜2號增產32.5%,居第1位;SB733折合產量2 683.3 kg/hm2,較對照品種隴葵雜2號增產29.0%,居第2位;GK1108折合產量2 546.7 kg/hm2,較對照品種隴葵雜2號增產22.4%,居第3位;XF6606折合產量2 500.0 kg/hm2,較對照品種隴葵雜2號增產20.2%,居第4位;JY616、FK01、ZH6303 折合產量 2 400.0、 2 336.7、 2 260.0 kg/hm2,較對照品種隴葵雜2號分別增產15.4%、12.3%、8.7%,居第5、6、7位。建議ZH6331、SB733可以在環縣推廣種植,GK1108、XF6606可以示范種植,JY616可繼續進行試驗,其余品種(系)建議淘汰。
[1]卜曉霞,徐文強,孫 義,等.12個油用向日葵新品種(系)在半干旱山區引種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科技, 2016(12): 50-52.
[2]孫德來,王振鋒,羅志恒,等.10個嗑食雜交向日葵品種在環縣的品比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科技,2017(4): 28-31.
[3]王樹彬,郭 香.12個食用向日葵雜交種在靖遠縣的品比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科技,2014(1):27-28.
[4]馬維宇,王國文.9個食用向日葵品種(系)在民勤縣引種初報[J]. 甘肅農業科技, 2017(12): 47-48.
[5]念淑紅,王振鋒.環縣食用向日葵豐產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2017(4):73-74.
[6]張立軍,冉生斌.播種方式對食用向日葵產量的影響[J]. 甘肅農業科技, 2017(11): 43-44.
[7]梁根生,卯旭輝,賈秀蘋,等.甘肅省向日葵主要病害的發生及其防治措施[J].甘肅農業科技,2016(11):92-93.
[8]王興珍,卯旭輝,賈秀蘋,等.甘肅省向日葵產業發展現狀和對策[J].甘肅農業科技,2017(3):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