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英瀚

1991年我從安徽省藝術學校畢業,之后就進入了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工作,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 。二十多年來,作為劇院樂團的一名打擊樂演奏員,我也曾參與過大大小小、不同類型的很多劇目的伴奏工作。但是,這其中最讓我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還是要數在《黃梅音樂“唐詩宋詞”演唱會》中的參演體會。
2016年,我院創作推出了《黃梅音樂“唐詩宋詞”演唱會》。該演唱會是將黃梅戲音樂與中國古典的唐詩宋詞相融合,以黃梅戲的音韻聲腔吟誦,傳達中華古典詩詞之美。不難看出,這本身就是一次頗具創新和探索精神的藝術創作實踐,既展現了中華民族璀璨奪目的優秀文化藝術遺產,又通過各種努力以適應并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和觀賞習慣。這臺演唱會由安徽省文聯副主席、安徽省文化廳原副廳長唐躍,安徽演藝集團副總經理、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院長蔣建國策劃;新時代著名導演張曼君編創、執導;著名黃梅戲作曲家徐志遠作曲。演唱會陣容強大,其中包括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獲得者蔣建國、吳亞玲,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趙媛媛、孫娟、何云,國家一級演員劉華、王成、余順、周珊、徐君、魏逾瑤、梅院軍和以袁媛為代表的一批優秀青年演員。我有幸參與其中,同樣是從事打擊樂的工作。然而,這一次的創作、演出經歷卻讓我擁有了一次全新的藝術體驗,既感觸頗深,又受益匪淺。
演唱會共選擇了27首唐詩宋詞,根據所表達的不同內容,共分為了四個篇章,分別名為:思、別、賦、頌。“思”為愛情篇,“別”為友情篇,“賦”為鄉情篇,“頌”為愛國篇。不同的篇章,有著不同的內容表達,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更有著不同的演唱和伴奏方式。細膩的深情,鏗鏘的激昂,張揚的豪邁,……統一集中在了這臺別具一格的黃梅音樂演唱會當中。
在此,我即以第二篇章“友情篇”——“別”中唐朝岑參所著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為例,來談一下我在這臺演唱會中從事打擊樂演奏的點滴心得體會。
唐朝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七言古詩,更是一首典型的“送別詩”。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詩中,描寫了西域八月飛雪的壯麗景觀,并抒發了詩人塞外送別、雪中送客的濃濃深情。詩中,雖然寫到了離愁、鄉思,但卻并不讓人感到傷感。反而其中的妙想奇思、獨特意境,使這首詩顯得更加瑰麗浪漫、氣勢磅礴,給人以強烈的藝術震撼。根據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內容,作曲家徐志遠老師寫就了一段頗具黃梅戲韻味、同時又具有濃厚現代氣息的黃梅戲音樂,從而使這首古詩完美轉身為一段極具現代藝術感染力的黃梅戲音樂唱段,該唱段時長約兩分鐘。根據導演張曼君女士的整體創意和藝術構思,該首詩的唱段被安排由十名男演員和三名打擊樂手共同演繹,其中吟唱部分分為領唱及合唱三個聲部。
無伴奏的吟唱部分,包括我在內的三名打擊樂手需要完成與十位男演員演唱同步的合唱低聲部,從而共同營造出浪漫、磅礴的藝術氛圍,渲染出邊塞異域風情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漫天飛雪時之壯麗美景。
作為打擊樂手,在這段曲目(唱段)的演繹中,我演奏的是堂鼓。堂鼓,屬于民族樂器,又叫做同鼓,清代稱作仗鼓,原木色,鼓框是木制,兩面蒙上牛皮或豬皮。現在的堂鼓常用的有三種規格,鼓面直徑分別為22cm、25cm、32cm,鼓高都是33cm。前兩種小堂鼓發音高、亮,后一種大堂鼓音色寬、厚。在這段的表演中,我使用的是最后一種堂鼓,即直徑最大的堂鼓。在以往的常規演奏使用中,一般是把鼓放置在鼓架上,使用木頭制作的雙槌敲擊鼓面。但此次的演奏,卻有別于以往。遵照導演張曼君女士的要求——“人鼓合一”,所以在這次的演奏中,我是使用雙手拍擊鼓面來完成演奏的。站姿演奏時,我是左手臂夾鼓,鼓面向上,右手四指呈扇面拍擊鼓面。拍擊時,從鼓心到鼓邊可以發出不同的音高,同時音色也會隨之產生不同的變化。一般來說,鼓心的音色比較低沉,鼓邊的音色相對高亮。坐姿演奏時,我是雙腿將鼓身夾住,鼓面向上揚聲,雙手可以交替演奏,也可以一手撫鼓,一手單擊演奏,從而使表演和詩歌所表達的內容、所描繪的畫面,以及整個舞臺的構圖完美融合,以此來增強整體呈現的藝術表現力。
作曲家徐志遠先生曾對我們言傳身授,他說:“在演奏時,你要用心去感受每一次擊打鼓時,它發出的音的感覺,重擊和弱奏的區別。高抬手擊打時給身后歌隊交代節奏,快頻率演奏時目視前方,既要表現得從容自如,又要有內在情感的傳遞,因為這不僅是伴奏,更多的時候,你是指揮、領奏。”因為演唱的旋律節奏和打鼓的節奏有所不同,所以剛開始演奏時,我總是找不到感覺,把握不準確,由此便難免會產生煩躁、焦急的情緒。在和徐老師反復溝通之后,我明白了必須首先要放慢速度,然后再逐一解決難點、難題。由此,先是一小節一小節的反復練習曲段中鼓的節奏,然后就是把詩詞節奏爛熟于心。在后來的一段時間里,我幾乎是無時無刻、廢寢忘食地反復揣摩、不斷練習,終于在兩周之后,在與另外兩位鼓手(水镲、小镲)的合作排練中,我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并得到了導演和作曲老師的一致肯定。
由我們十三位隊員(十名男歌隊演員、三名打擊樂手)共同完成的這段約兩分鐘的詩詞吟唱及表演,曲段最高潮出現在后半部分。對此,導演張曼君女士要求隊員們要盡量在此詮釋出詩歌中所傳達的那股子“野勁”,并強調哪怕是喊破了嗓子都沒有關系。伴隨著最后一聲長鳴,我們十三位威武挺拔的將士迎著紛飛的大雪邁出帳幕……那凍結在空中的鮮艷旗幟,在茫茫白雪的映襯之下更是顯得分外絢麗奪目。每每這段表演結束之后,我們都是在觀眾潮水一般的掌聲中如雕塑狀挺直站立。此刻,我頓時感到了像觸電一般的釋放。隨即,又是一聲“噓”(擬風聲)——,之后,我們三位打擊樂手漸漸退到歌隊演員身后,十位男歌隊演員位于臺前分作兩排站立,手中所執白扇高高舉過頭頂,從而又是一番景象……長音飄遠時,我們打擊樂手隨歌隊緩緩退下,由此結束此段的表演。
毋庸置疑,平凡之人也有閃光的一面。在專業精神面前,我們任何人都沒有退路,你必須忘掉所謂的怯弱之性、羞恥之心,舞臺上的你要讓自己和鼓合二為一,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要用我們的真情實感去詮釋古典詩詞中的所述所寫,更要懷揣對先人的一顆敬畏之心。具備了上述前提和基礎,舞臺上的我們,便可以去唱,去叫,去笑,去跳……去演繹屬于我們自己的激情與美好時刻。
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謝導演張曼君女士、作曲徐志遠老師!感謝他們二位給予我這次寶貴的學習和展示機會!試問,能有幾位戲曲打擊樂手能在舞臺中央酣暢淋漓地敲擊,恣肆縱情地釋放,以至“拋頭露面”地展示自我呢?導演張曼君女士對藝術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對我們耐心細致、不厭其煩的啟發指導、鞭策激勵,讓我終生難忘、受益匪淺。同時,也要誠摯地感謝劇組里每一位成員的真情付出!因為有了你們,更因為這份癡情與摯愛,所以我將會不遺余力地為黃梅戲藝術事業的傳承、發展奉獻出自己的全部青春!
以上是我對于參加《黃梅音樂“唐詩宋詞”演唱會》打擊樂演奏的一些心得感想,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專家老師給予指正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