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瑞

2018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上海歷史博物館舉行,由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本屆國際博物館日以“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為主題,持續探尋未來博物館藏品闡釋與展示的新方法,推動數字文化傳播的理念變革和創新,探索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
作為騰訊文化藝術類產品,騰訊博物官從2018國際博物館日開始與河北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以及敦煌市博物館聯合打造博物館智能導覽服務,賦予博物館全新鮮活的表現形式。
互聯網的發展及其引發的變革,推動了博物館功能的不斷拓展,互聯網產品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博物館的連接作用所產生的文化教育影響力,是社會其他機構所無法替代的,博物館連接的社會價值,正在被人們重新認識。不過由于博物館中的展品年代久遠,又沒有現代化的敘事手段,對于互聯網時代用戶來說,體驗感受難免顯得單一。
近年來,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初具規模。數字化資源的數量、質量同步上升,提升展覽、服務、運行的系統化建設成果顯著。從藏品資源、藏品管理數字化建設到多媒體展覽,從文博網站、辦公自動化系統到專用業務系統,雖然整體發展結果喜人,但也還遠遠不夠。所以,博物館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參與變革,采用新的技術手段增加與用戶的觸點。
在智慧文博領域,騰訊博物官已在場館地圖、掃描識別、展覽導覽、智能語音等模塊為各大博物館提供技術服務。AI的運用,使現實版“博物館奇妙夜”悄然走進人們的生活。AI作為計算機學科的一個分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就被稱為世界三大尖端技術之一,它的主要研究目標之一就是能讓機器承擔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在國內外也已經有不少博物館開始了AI運用的實踐探索。例如谷歌的藝術行動計劃,利用街景技術拍攝博物館的藝術作品并在網上分享,已與全世界幾十個國家的博物館開展合作,展示來自各種文化與文明的藝術創作。
騰訊沿著“科技+文化”的發展思路,不斷進取創新,希望利用自身的技術能力和平臺優勢,助推文化產業的發展。騰訊博物官依托自主研發的AI技術,為博物館等藝術機構提供一整套文化資源數字化與活化的解決方案,豐富藝術作品數字化呈現形式,降低用戶對藝術作品的理解門檻,能夠幫助用戶更好地欣賞藝術的產品。用科技推動文化的破壁,成為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的連接器與轉化器。
對于博物館自身來說,騰訊博物官的應用將為博物館提供一種全新的智能導覽方式。觀眾可使用博物官小程序快速獲得對應文物的數字信息,如多角度高清圖片、3D模型、VR全景等等。圍繞此能力,博物官也可向文化藝術機構提供包括場館地圖、掃描識別、展覽導覽、智能互動語音等在內的多項服務,通過AI技術打造強互動體驗性的觀展體驗。從5.18國際博物館日開始,騰訊博物官將正式入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為參觀兵馬俑的觀眾提供完整的智慧互動導覽服務。屆時,觀眾可以用博物官小程序拍照識別銅車馬一號和二號,通過手機便可以“把玩”銅車馬,同時獲取最有趣的解讀。
博物官相比同類導覽系統具備了更完善、人性的諸多功能:不需要安裝APP,觀眾使用門檻為零;支持掃展品觀展,掃一掃就能得到展品的全方位解讀;擁有語音導覽功能,可以邊走邊聽邊觀展;擁有強互動性,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展品高清模型、全景、增強現實特效及觀眾對展品的討論評價等;能夠生成精美展簽分享到朋友圈;依托微信小程序入口,使用更加方便快捷。此外,觀展愛好者還能根據地理位置,在“發現”中得到最近最新的展覽推薦,不錯過每一次精彩展覽。在數字博物館中,博物官從感覺、聽覺、觸覺的角度使文物可觀、可鑒、可觸、可知、可玩,還原文物在歷史現場中曾經的鮮活與生動。
未來騰訊將繼續秉承人文精神,運用科技方法,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己任,與各大博物館共同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多個領域合作探索,探索先進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展示領域的應用范式,共同為中國乃至世界文化遺產的永續留存,探索切實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和堅實的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