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志丹
【摘要】法律原則是組成法律的必不可缺的一個要素,而經濟法作為我國七大部門法之一而單獨存在,經濟法基本原則有其極具特色、與眾不同的確立標準和價值,在此基礎上,筆者將經濟法基本原則總結為三個,即:社會本位原則、兼顧公平與效率原則及適度干預原則。
【關鍵詞】法律原則 確立的標準 價值 經濟法基本原則
經濟法,產生時間遠遠晚于其他部門法,是一個剛獨立不久的法律部門,其基本原則一直被學界密切關注并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討論。個人認為,首先搞清楚法律原則的定義、特征,然后根據經濟法的特質來探究其基本原則較為妥當。
一、法律原則的定義和特征
我國著名學者張文顯認為,法律原則是指:一種原理和準則,具有綜合性與穩定性,以規則的基礎或本源作為存在目的。謝暉認為,法律原則的定義應該區分外部和內部。從外部來看,法律原則是指:依據產生的社會事實,表現出通過一種符號來展現事物規定性的公共化以及國家化,從而在更寬廣的范圍內,通過某種形式來調整公共社會關系。從內部來看,法律原則是指:在整個法律體系中,被視為領導地位的行為準則,并且將所有規則串聯起來,具有統攝作用。
法律原則的特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分別來體現:1、綱領性。當具體案件的法律規則缺失時,法律原則就會被法官拿過來直接使用,作為依法判決的法律依據。2、融貫性。法律原則無所不在,它體現于每部法律的方方面面,滲透在每個法條當中。3、號令性。也就是說法律原則體現的是法律所要表達出來的本質。4、抽象性。法律原則“追根溯源”,它表達的不是顯而易見的淺顯的外在,而是從法的精神出發,提煉挖掘出法律應有的精髓。5、穩定性。法律原則經過長期的總結和實踐終究會被確定下來,之后便不會輕易更改,故其具有可預測性,法官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水準和對案件的把握程度進行自由裁量。
二、經濟法原則的確立標準
首先,法律原則具有抽象性,經濟法基本原則,經濟法只是一個定語,核心詞匯還是法律原則,也應該滿足“高度標準”,也就是說,要達到高度的規范。從一個角度來說,要展示出經濟法的目的理念;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又要總領一切具體規則。經濟法基本原則要在經濟法理念和規則中尋求一個合適的定位,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更不能與二者重合。
其次,既然稱之為基本原則,那么想當然具備“基礎標準”。整個經濟法部門都應該被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所囊括,能夠在整個實施過程中,凡是屬于經濟法分支的法律均可以適用。經濟法部門包括的法律分支不是用幾部法律就能夠涵蓋所有范圍的,有些部門法之間不相關聯。比如,稅收法定原則是稅法的原則之一,我們就不能直接拿過去適用于商業銀行法、證券法,等等。
再次,我們討論的是經濟法基本原則,那么就應當把重點落在“經濟法”這三個字上,自然要與其他部門法具有顯著的區別,體現出經濟法的特性,此即“特色標準”。換而言之,經濟法基本原則專屬于經濟法的適用過程中,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那就是別的部門法基本原則不能被經濟法所適用。比如,民法的公序良俗原則,刑法的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和行政法的合法行政原則,等等。
三、經濟法的價值
什么是經濟法呢?它的出發點是社會公共利益,運用各種綜合方法,調整國家在通過市場進行規制和宏觀經濟的調節控制功能時產生的有關社會關系的總稱。那么,這里我們首先需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社會整體利益。何為整體?就是從大局出發,站在更高、更遠的視角所注重一種利益,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于二的組合,而是分子盡量趨近于分母的可能。這樣一來,就看出了一些區別,經濟法重大局,民法重私人,完全不同的兩種立場,自然不可避免會存在一些法律沖突。
經濟法價值中的秩序和效率,也是從社會總體出發,盡量做到既有魚又有熊掌,重視社會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那么,如何兼顧效率與公平便成為經濟法價值鏈的重中之重。經濟法的本質是國家干預經濟,在規則的構建上,大多出于經濟制度及其經濟手腕法律化那么,國家就需要對自己進行高標準要求。
四、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綜上,在弄清了法律原則內涵的基礎上,明確了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標準和經濟法的價值后,基本上可以將經濟法基本原則概括為三個:社會本位原則、兼顧公平與效率原則及適度干預原則。
社會本位原則。社會本位就是說:社會整體利益是所有利益的老大,其他的利益必須聽從它的指揮。社會整體利益具有公共性、廣泛性、長期性、可變性、復雜性等特點。在社會生活中,由于自己、集體、國家都各取所利,各自尋求利于自己的事物,參與利于自己的活動,使自己行為的邊際效益收獲最大值,努力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此便產生了利益沖突。
兼顧公平與效率原則。經濟法上的公平除了主體地位平等,還包括了交易機會均等,以及法律所提倡的權利義務對等。經濟法上的效率強調的是全部最佳效益,各個經濟主體充分發揮其作用使整個社會經濟機體協調運行。兼顧公平與效率,就是兩手抓公平和效率,二者有機結合,缺一不可,以公平為基礎,創造財富,提高經濟水平,降低貧富差距,協調可持續發展。
適度干預原則。如何判斷國家干涉經濟適當與否?實質上就是通過實踐來檢驗該干涉的行為能不能使經濟的發展得到進步亦或倒退。然而,干預過度又會降低市場活力,如何把握住這個“度”至關重要。首先,適度干預的基礎應該是什么呢?必然是市場,必須尊重市場規律。其次,保護競爭被認為是適度干預的目的,排斥特殊目的和不正當利益。最后適度干預的手段、程序和范圍都應當法定化,這是法治社會的具體要求,不能以個人意志為標準,法無明文規定不能為。
結語:經濟法產生于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壟斷經濟時期,相比憲法、刑法、民商法和行政法較晚,因而,經濟法基本原則至今,并未有一個異口同聲的說辭。而且,經濟關系并非一成不變的,試圖找出幾個以不變應萬變的經濟法基本原則難度較大,需要一邊實踐,一邊進行歸納總結。
參考文獻:
[1]漆多俊.經濟法基礎理論(第五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2]張守文.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J].法學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