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軍
在浦江邊一個工業園區內,一幢極具現代感的廠房里,正展現著一個“忙碌”的場景:智能機器按照預設的程序執行生產動作,各生產單元間,小機器人正來回穿梭,傳遞物料,運送成品,廠房無人值守,甚至無需照明,整個生產線的運行情況完全由后臺監控。這個場景完美展現了一個“黑燈工廠”的運作。這種高端制造工廠是上海產業升級的發展方向,是上海科研成果用于實際生產的成果。
上述井然有序的智能制造工廠,其背后有一套相當復雜的平臺級支撐技術。在筆者看來,上海作為全國產業升級的排頭兵,應把為智能制造提供平臺級技術作為重要目標,加大力度在以下幾個領域持續投入,從而在中國制造2025計劃中起到引領者的作用。
第一是建立大容量、低時延、高可靠性的下一代通信系統,這是建立起人與物、物與物之間實時連接的基礎技術,其作為智能制造支撐系統的重要性毋容置疑。這是一個龐大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包括下一代的有線以及無線寬帶網絡系統、物聯網基礎系統,以及室內高速工業互聯網系統技術。上海具有完備的數據通信產業鏈,如果引導得當,完全有可能在下一代通信系統的技術演進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第二是進行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研究。人工智能技術是整個控制系統的“大腦”,作用是保證整個智能制造平臺的有序協調運作。其基于深度神經網絡的機器學習算法,能模擬人的大腦進行一系列精準判斷,并建立起其所需的知識庫系統,在自學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優化,不斷提升判斷的準確度。人工智能算法不光是智能制造領域的基礎技術,其還能發展出極為廣泛的智能應用,比如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智能輔助學習系統等等。上海應該鼓勵扶持企業及相關研究機構,在人工智能算法層面持續創新,并鼓勵發展一批優勢企業,占據人工智能產業的制高點。
機器人不光包括普遍意義上理解的可模擬人行為動作的機器系統,也包括生產線上一條條受智能大腦控制的機器手臂,同時還包括不可見的交互系統,如亞馬遜、阿里巴巴等公司的語音交互系統。機器人技術是智能制造中典型的平臺級技術,其控制系統是一切智能生產線的基礎。上海以往在機械、電子、自動控制領域的深厚積累,為發展機器人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產業環境,應該在政策上扶持具備條件的老企業,在產業轉型中發揮其優勢,盡快在機器人這一新型產業中完成自身的產業轉型升級。
第三是發展云平臺技術。云平臺技術通常指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技術。“云”是網絡、互聯網的一種比喻說法,用來表示互聯網和底層基礎設施的抽象概念。如今,由單個公司生產和運營的私人計算機系統,正被中央數據處理工廠通過互聯網提供的云計算服務所代替。這種云平臺技術為智能制造提供了一個后臺強大的計算平臺,而且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隨時隨地掌控整個智能制造系統的運行狀態。云平臺技術可以幫助智能工廠快速建立復雜的后臺計算平臺,工廠無需自建復雜的計算系統,從而騰出精力專注自身主業。上海在計算機體系結構以及軟件系統方面有著不錯的智力資源,相關院校和專業在全國處于科研界的領先地位,但很可惜在云計算領域還沒發展出頂尖企業群體,相關部門應加大對這個領域的政策引導,從而使其在相應的計算機結構產業競爭中占優勢地位。
在“人口紅利”逐漸消退的時代背景下,上海理當引領中國的產業升級,充分利用我們強大的“工程師紅利”,加大對智能制造平臺級技術的扶持,從政策上鼓勵技術公司在上海落地,這是把上海打造成科創中心的好方法。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數字家庭事業部全球研發負責人、亞太區業務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