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偉


毛澤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結的“十大軍事原則”,如果用十句話全部講出來,可能不容易記住。它的全文出自毛澤東轉戰陜北期間的一篇報告:《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但解放軍將士們為什么能熟記于心?因為只要搞清每一條的出發點和核心內涵,就會一下子明白:條條管用、句句實用。
第一條講先打哪里,“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第二條講先取哪里,“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鄉村”。第三條講作戰目標,“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第四條講如何使用兵力,“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四面包圍敵人”。第五條講取勝的把握,“不打無準備之仗”。第六條講戰斗作風,“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作風”。第七條講運用好兩種戰斗形式,“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第八條講攻城時機,“在攻城問題上,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第九條講人力物力哪里來,“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第十條講如何休整,“善于利用兩個戰役之間的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
作為軍事統帥的毛澤東,總結出了這么十條軍事原則。同樣作為軍事統帥的鄧小平,在運用了這十條軍事原則后深有體會地說:“打得好的仗都是依靠了這十條,不依靠這十條,仗就一定不會打好。”
人們最早聽毛澤東集中講“十大軍事原則”,是在1947年12月下旬。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概括出“十大軍事原則”?
1946年夏,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撕毀國共協議,打破人民期待已久的在抗戰勝利后建立和平民主國家的夢想,又一次欲置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于死地。就像之前欲將紅軍一舉“圍剿”消滅在中央蘇區一樣,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軍隊對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可恰恰事與愿違的是,半年多打下來的結果,國民黨軍不僅沒有占到什么便宜,反而被人民解放軍殲滅了71萬多人;蔣介石國民黨不僅給人民解放軍“送來”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而且也“送來”大量的兵員,俘虜兵紛紛自愿加入人民解放軍。毛澤東在總結“軍事原則”時講的“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這些內容,恰恰是蔣介石乖乖地配合上的!
屢戰屢敗的蔣介石,不得不改變策略,集中主要兵力,重點進攻陜甘寧邊區和山東解放區。延安,就是他進攻的重中之重。1947年3月,蔣介石糾集34個旅25萬兵力,僅負責襲擊延安的胡宗南部就有15個旅14萬人,他們從南、北、西三個方向,以空中、地面、傘兵等方式,氣勢洶洶壓向延安!為更好消滅敵人,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定:主動放棄延安,實行機動靈活的戰略轉移。
3月18日晚8時左右,毛澤東與周恩來等人率領中共中央機關撤離延安,開始了轉戰陜北的精彩“活劇”。正如毛澤東所說的:“軍事家活動的舞臺建筑在客觀物質條件的上面,然而軍事家憑著這個舞臺,卻可以導演出許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來。”解放戰爭,就是毛澤東導演的又一場“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
作為導演這場“活劇”的戰略家和軍事統帥,毛澤東早已成竹在胸。這時的人民解放軍,已經不是當年撤離中央蘇區進行長征的紅軍了。撤離延安之前,毛澤東接見了參加保衛延安的人民解放軍部分領導干部,對他們說了這樣一番充滿哲理的話:
敵人要來了,我們準備給他打掃房子。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敵人進延安是握著拳頭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頭伸開,這樣就便于我們一個一個地切掉它。要告訴同志們:少則一年,多則二年,我們就要回來,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毛澤東這里講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就是集多年革命戰爭得出的經驗,這個意思,其實就已經包含在“十大軍事原則”中了。
轉戰陜北不到半年時間,蔣介石的重點進攻也遇到重大失敗。到1947年9月,蔣介石號稱的400萬國民黨軍隊,被解放軍消滅掉了1/3。過去有人說,“國民黨打不垮共產黨,共產黨也打不垮國民黨”,“誰也消滅不了誰”。而到了這個時候,中共中央明確地提出了“打倒蔣介石”的口號。正如隨同毛澤東一道指揮人民解放戰爭的周恩來所說的:“去年一年的自衛戰爭,就證明了這個道理——蔣必敗,我必勝!”
9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轉戰陜北的中共中央機關來到佳縣神泉堡。28日,周恩來對中共中央直屬單位的干部戰士發表了一番講話,分析了時局和戰爭態勢。
周恩來分析了蔣介石為什么會失敗。
從人數上說:
去年一年自衛戰爭,蔣介石用三百萬軍隊進攻人民解放軍。一年作戰,死傷和被俘一百一十多萬,就是說被消滅了三分之一以上。這是從人數上說。
從建制上看:
蔣介石共有二百四十八個旅,被人民解放軍消滅九十七個半旅,平均一個月八個旅,還多出一個半旅,也超過三分之一。蔣軍建制被打垮這樣多,把打垮的再補充起來,就沒有戰斗力。如胡宗南有幾個旅就被消滅過兩次,被人民解放軍消滅一次以后,再來就容易打了。不少俘虜軍官在放回去時說,再碰到我們一定舉手繳槍。敵軍的新兵是綁來的,像我們在《抓壯丁》那個戲中看到的一樣,他們沒有經過訓練,戰斗力弱,逃亡的比老兵更多。蔣軍被我俘虜和擊斃的將級軍官就有二百多,新提拔上來的軍官,戰斗經驗少。
周恩來接著講:
武器方面也是如此,美造裝備有許多繳獲到我們手里來了。所以無論從人力上、戰斗力上、裝備上看,蔣介石都不行。
糧食也是如此,胡宗南軍隊打到解放區來,每天要用十架飛機運糧,才夠他十萬人吃。
蔣介石的種種困難,證明他是無法長期打下去的。蔣介石不能消滅我們是定了的。這一點甚至已成為蔣軍軍官相當普遍的看法。不僅被俘軍官這樣看,就是現在蔣介石下面的軍官,見到蔣介石時腰挺得很硬,說一定消滅共產黨,但一背過蔣介石就搖頭。開始大打時,蔣軍是一旅一旅地被消滅,后來成為一師一師地被消滅。蔣介石說我們專門打他們的司令部,所以,旅長、師長都被我活捉了。哪有這樣的事?!他們的司令部都是在自己隊伍的緊緊圍護中,部隊全部被我殲滅了,旅長師長當然被我活捉。對這樣的消滅,哪有不寒心不害怕的?
所以,一年自衛戰爭的結果,就是蔣介石的軍隊承認不能消滅我們,而且他們是要失敗的。
周恩來形象地比喻說,蔣介石集團就如同一個人害了肺病,專門講究如何防感冒,防咳嗽,防消化不良,防這防那,這樣的人距死期也就不遠了。
周恩來還分析了國民黨軍的三個弱點:兵力不足、后方空虛、人民反對。
講到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為什么會取得勝利,周恩來也分析了三條主要原因:
第一條:人民擁護我們作戰,相信我們是為他們做事的。……土地問題解決得好,人民就擁護我們,仗就打得好。全國人口中有百分之八十是農民,其中得到土改利益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這樣大的力量,能不打勝仗嗎?
第二條:我們的軍隊,是為人民的,是人民的子弟兵。他從誕生的時候起,就是為人民謀利的。他有堅強的骨干,堅持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同人民有密切的聯系,經過艱苦奮斗流血犧牲的鍛煉,官兵一致,善于戰斗。我們的軍隊有光榮傳統,是戰無不勝的。
第三條: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領導得好。
這樣的國民黨及其軍隊,豈能不敗!
這樣的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怎能不勝!
周恩來興奮地對大家說:事實證明,中央撤離延安,第二年打出去的戰略戰術和決定是完全正確的!
事情的發展,正如毛澤東、周恩來所預料的:“少則一年,多則二年。”胡宗南進攻延安9個月以后,戰場的局面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戰爭的走勢,已經非常清晰明朗了。
這個時候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又一次走到了全面總結戰爭經驗和戰爭規律的時刻,包括人民軍隊取得勝利的軍事原則是什么,也在總結之列。
就在周恩來講完這番話一個月后,他和毛澤東、任弼時等人轉戰來到陜北米脂縣的楊家溝。
12月25日,毛澤東在米脂縣楊家溝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除當時能夠到會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以外,還有陜甘寧邊區和晉綏邊區的負責人。毛澤東在這次會上再次判定了戰爭形勢的根本性變化:
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即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打退了美國走狗蔣介石的數百萬反動軍隊的進攻,并使自己轉入了進攻。還在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七年六月此次戰爭的第一個年頭內,人民解放軍即已在幾個戰場上打退了蔣介石的進攻,迫使蔣介石轉入防御地位。而從戰爭第二年的第一季,即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間,人民解放軍即已轉入了全國規模的進攻,破壞了蔣介石將戰爭繼續引向解放區、企圖徹底破壞解放區的反革命計劃。現在,戰爭主要地已經不是在解放區內進行,而是在國民黨統治區內進行了,人民解放軍的主力已經打到國民黨統治區域里去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在中國這一塊土地上扭轉了美國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匪幫的反革命車輪,使之走向覆滅的道路,推進了自己的革命車輪,使之走向勝利的道路。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這個事變所以帶著偉大性,是因為這個事變發生在一個擁有四億七千五百萬人口的國家內,這個事變一經發生,它就將必然地走向全國的勝利。
“十大軍事原則”,就是毛澤東為“走向全國的勝利”的人民解放軍提供的指導原則,在這次講話中集中表述出來。
我們為什么能夠取得戰爭的勝利,我們是靠什么打法取勝的?梳理完“十大軍事原則”后,毛澤東清楚地告訴大家:
以上這些,就是人民解放軍打敗蔣介石的主要的方法。
其實,這些方法蔣介石也懂。就像毛澤東說的:
蔣介石匪幫和美國帝國主義的在華軍事人員,熟知我們的這些軍事方法。蔣介石曾多次集訓他的將校,將我們的軍事書籍和從戰爭中獲得的文件發給他們研究,企圖尋找對付的方法。美國軍事人員曾向蔣介石建議這樣那樣的消滅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戰術;并替蔣介石訓練軍隊,接濟軍事裝備。
蔣介石也用這些方法集訓自己的隊伍,并從美國軍事人員那里得到五花八門的戰略戰術。但是,“所有這些努力,都不能挽救蔣介石匪幫的失敗”。恐怕蔣介石也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問題出在哪里。毛澤東一語道破其中道理:
這是因為我們的戰略戰術是建立在人民戰爭這個基礎上的,任何反人民的軍隊都不能利用我們的戰略戰術。在人民戰爭的基礎上,在軍隊和人民團結一致、指揮員和戰斗員團結一致以及瓦解敵軍等項原則的基礎上,人民解放軍建立了自己的強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這是我們戰勝敵人的重大因素。
楊家溝會議還根據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判斷,做出了《關于目前國際形勢的幾點估計》,并決定: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應該力爭不間斷地發展到完全勝利,應該不讓敵人用緩兵之計(和談)獲得休整時間,然后再來打人民。這個意思,也包含在“十大軍事原則”當中了。
楊家溝會議以后,毛澤東的“十大軍事原則”迅速傳達給了人民解放軍的各位將領,并在戰場上立竿見影。
以西北戰場為例,半個月以后的1948年1月11日,周恩來為戰斗在西北的高級干部們做了一場形勢報告,分析了西北戰場10個月來的戰爭態勢:西北野戰軍隨黨中央和毛主席堅持在陜北,大家負擔的任務很重,面對的敵人比任何地方要多。要想把敵人消滅,并且能夠到外線去消滅敵人,靠什么?這就要靠指揮正確、大家齊心協力,還要靠毛澤東的“十大軍事原則”。
針對西北野戰軍中一些干部戰士存在的打到外線去能否站住腳的疑問,周恩來鼓勵大家說:“西北野戰軍是最后打出外線的,其他部隊都能在外線站住腳,我們西北野戰軍還會站不住?”他鼓勵大家說:“我們不但要發展大西北,還要向西南發展,在這點上我們西北野戰軍當仁不讓,后來居上,因為我們參戰最晚,而打出去又是最后。要在西北展開局面,克服困難,壯大自己。這一點西北野戰軍過去是有成績的,從一支小部隊很快發展成很能打仗的大部隊。”打到外線去后怎么辦?周恩來信心十足地說:“我們可以這樣看,三五年消滅蔣介石,奪取全國勝利,我們要有這個信心。我們到外線去要打大仗,要掌握毛主席的十條軍事原則,我們一定能在蔣管區取得勝利。”
再看中原戰場的情況。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即后來的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挺進大別山的劉伯承、鄧小平,在部隊中迅速傳達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和軍事原則。早在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按照毛澤東的戰略意圖插入大別山地區,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全國性戰略反攻的序幕。至1948年3月,在大別山“建立了繼續向前躍進的戰略基地,在大別山和中原地區背住了蔣介石在南線全部兵力一百六十多個旅中九十多個旅的兵力,減輕了其他地區的負擔,使其他部隊得到休整提高的機會”。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后,讓陜甘寧的部隊得到了兩個多月的休整期,“一出來就像老虎一樣,一口吃掉敵人五個旅”。對于這一點,劉鄧大軍很自豪。正如鄧小平所說:“目前整個階段是我們走在前頭,插進了敵人的心臟,威脅著南京、武漢。”
大仗在即,為了進一步提振大軍的信心,劉伯承、鄧小平于1948年3月6日在安徽臨泉縣韋寨召開晉冀魯豫野戰軍直屬部隊干部會議。鄧小平在會上講到怎么才能打好仗。他自信地說:
要打仗,軍事方針是什么?就是毛主席的十條軍事原則。那是過去十年土地革命斗爭、八年抗日戰爭和一年半愛國自衛戰爭經驗的基本總結,也是今后革命戰爭的指導方向。凡是打得好的仗都是依靠了這十條,不依靠這十條,仗就一定不會打好。
自毛澤東提出“十大軍事原則”后,全軍的軍事學校也迅速把這些原則貫徹到軍事教育當中。1948年6月,華北軍政大學成立,迅速根據中央軍委和華北局的指示,安排政治、軍事、后勤等方面的工作。10月14日,兼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和政治委員的葉劍英,專門召集校黨委擴大會議,講“辦好華北軍大的幾點意見”。其中專門講了“軍事教育的基本內容”,就是毛澤東講的十條:“毛主席的十條軍事原則,就是軍大的軍事教育基本內容。”他還用自己的話,概括了這十條軍事原則。比如,他把第一條概括為“打敵人的方法”,第二條概括為“攻城的方法”,第三條概括為“作戰目標”,第四條概括為“使用兵力”,等等。葉劍英也自信地說:“我們的軍事干部如果真正學通并掌握了這十條軍事原則,就更有保證完成自己的作戰任務。”
就是靠著毛澤東提出的這“十大軍事原則”,人民解放軍各部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千軍,一路凱歌,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此后再也沒有還手之力,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十大軍事原則”為什么這樣管用?毛澤東對它們有過深刻解讀,做過準確定位。簡而言之就是:
十大軍事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十大軍事原則是在我們黨和軍隊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十大軍事原則,也不是新的,僅僅把它概括出來是新的”;“是根據十年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前期的經驗,在解放戰爭進入反攻時期提出來的”,“這些方法,是人民解放軍在和國內外敵人長期作戰的鍛煉中產生出來”。
后來,毛澤東曾經在總結自己打仗的人生經歷時說過這樣的話:
過去我們都不會打仗,也沒有準備上山打游擊。我是搞工人、農民運動的,職業是小學教員。但是敵人要抓我們,殺我們,我們被迫上山打仗。不過如何打還是不會,從來沒有學過。我們向蔣介石學,向敵人學,打了十年。后來日本人打進來,我們又跟日本人學打仗。我這一輩子就是在打仗中過的,一共打了二十二年。從沒有打仗的決心到有了打仗的決心,從不會打仗到學會了打仗。
從革命戰爭中走出來的中國共產黨的杰出領導人,個個都是從實際斗爭中學會打仗、由不會打仗到會打仗的。毛澤東還說過:“我們打仗也全靠敵人,槍是從敵人那里來的,還俘虜了很多敵人補充到部隊中去。敵人的兵,受過訓練,會打仗。我們的兵沒有受過訓練,如果編入一些俘虜,就會打仗。根據地就是訓練干部的學校。我們的許多領導人,如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和其他許多元帥、將軍,起初都不會打仗,是在戰爭中學習起來的。”
在學習打仗的過程中,毛澤東總結的這“十大軍事原則”,恰恰是上述領袖和元帥們打勝仗的法寶,也是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理論所做出的“極為杰出的貢獻”。
毛澤東提出“十大軍事原則”的時候,新戰爭形態(主要是核戰爭)的威脅就已經存在,他非常清楚這一點,當時就說:“蔣介石反動集團在1946年發動全國規模的反人民的國內戰爭的時候,他們之所以敢于冒險,不但依靠他們自己的優勢的軍事力量,而且主要地依靠他們認為是‘異常強大的、‘舉世無敵的、手里拿著原子彈的美國帝國主義。”盡管這樣,原子彈的威脅,并沒有把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嚇著。那個時候,毛澤東也說過:“十大軍事原則”是“完全適合我們目前的情況的”。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和軍隊的發展要求,毛澤東也在不斷地審視,并根據情況的變化不斷地思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黨由局部執政變成全國執政,人民軍隊肩負的歷史重任也更加艱巨和復雜。戰爭的威脅,也依然存在。在新的歷史環境和現代戰爭條件下,“十大軍事原則”還適用不適用?如何用?怎么用?這些,也是新生人民共和國的將士們思考的重大問題。
熟諳軍事教學工作的葉劍英元帥對此深有體會。為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由葉劍英牽頭,中央軍委在北京連續舉辦全軍在職高級指揮員戰役法集訓活動,特別針對的,就是核戰爭的威脅。1955年五六月間,中央軍委舉辦的第二次全軍在職高級指揮員戰役法集訓,一共搞了20天。6月15日,在集訓結業儀式上,葉劍英以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兼訓練總監部代部長的身份,到會做了一個總結報告,從理論上講了他有關現代戰役戰法的幾點思考。他在講話中,幾乎逐條結合毛澤東的“十大軍事原則”,結合大家集訓期間討論的情況,做了詳細的總結講評。
講到如何認識“原子武器的威力問題”時,葉劍英說:原子武器是有很大威力的突擊兵器,它具有沖擊波、光輻射、穿透輻射及放射性沾染四種性能,對生動力量有很大的殺傷力,對技術兵器和工程物體有很大的破壞力,小型原子炸彈能使半徑1600米以內的人員受到傷害,一個營的兵力失掉戰斗力,半徑700米以內的技術兵器受到嚴重的損壞。但是,葉劍英提醒大家:“光靠原子武器,并不能決定戰爭勝負,原子武器的產生和使用,不但不能代替其他兵種、兵器的作用,恰恰相反,原子武器要有其他兵種兵器積極的密切的配合,才能發揮其作用。”
講到“合圍與殲滅敵人重兵集團及第二梯隊的使用問題”時,葉劍英回應了大家在學習過程中的爭論,其中涉及“合圍與殲滅被圍之敵,是一個過程還是兩個過程”“合圍與殲滅敵人是否可以使用原子武器”“合圍與殲滅敵人時主力應指向何方”等。葉劍英要求大家隨時研究、關注新課題和新情況,并肯定地回答:“我軍實施戰役的基本樣式,乃是合圍與殲滅敵人的進攻戰役。毛主席說:‘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在使用原子武器的條件下,在所有各種類型的戰役中,都應該遵守合圍并殲滅敵人這一原則。”
講到“提高戰役速度問題”時,葉劍英特別提醒大家,現代進攻戰役,速度要求非常快,對這一點有些同志不要有任何懷疑,提高戰役速度是現代戰役的重要條件。但是我們要了解,提高戰役速度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當然,指揮高速度的進攻戰役,仍然要遵循毛主席的“十大軍事原則”,“要提高進攻速度必須加強政治工作,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與連續作戰的作風(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第六條)。不使敵人獲得喘息的時間”。
概而言之,既要遵循過去,也要研究現代。
1956年9月18日,彭德懷元帥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就軍事工作發言,也結合朝鮮戰爭的實踐經驗,談到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的指導作用。他特別強調:“我軍在長期革命戰爭中形成起來的建軍原則和戰爭指導原則,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作戰的經驗,在今后還是極有用的。”當然,他也提出:一方面要深入實際,發現和親自體會群眾所創造的新事物和它的意義;另一方面也要把蘇聯和國際上一切先進軍事經驗學到手,并把這些經驗與我軍的歷史經驗和現代化建設中的實踐經驗結合起來,“逐步形成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現代軍事科學”。
將帥們的思考和體會,與毛澤東的思路是一致的。
1958年六七月間,經毛澤東提議,中共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擴大會議,其中一個主要議題,就是反對軍事工作中存在的“教條主義”。會議期間,毛澤東多次在中南海游泳池住處召集參加擴大會議的主席團成員和各組組長議論一些重大問題。前來毛澤東住處開會的包括解放軍各總部和兵種的一些高級將領、一些大軍區領導及軍事院校負責人等等,經常參加會的有鄧小平、彭德懷、黃克誠、譚政、鄧華等20多人,有時候林彪、陳毅、賀龍等人也被請來參加。
6月23日,在中南海住處召開的會議上,毛澤東對軍隊的將帥們講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人民解放軍有沒有教條主義呢?我在成都會議上說過,搬是搬了一些,但建軍的基本原則堅持下來了。教條主義究竟有多少,這次軍委會議要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研究,不要夸大,也不要縮小,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毛澤東專門講到,“十大軍事原則”也要根據今后戰爭的實際情況加以補充和發展。言下之意,也不能當作教條。他說:
十大軍事原則,是根據十年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初期的經驗,在解放戰爭進入反攻時期提出來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運用十大原則,取得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當然還有其他原因)。十大原則目前還可以用,今后有許多地方還可以用。但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是停止的,是向前發展的,十大原則也要根據今后戰爭的實際情況,加以補充和發展,有的可能要修正。
一周以后,在另一次會議上,毛澤東再次對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主席團成員和各組組長說了這樣的話:
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不能吃現成飯,吃現成飯是要打敗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