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長利 崔永剛 張麗莉 孫靜
近年來,花期調控技術在花卉栽培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伴隨著社會發展,單一的花卉周期及花卉種類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以此實現花卉的周年生產勢在必行。花期控制是根據植物特有的開花習性及生長發育規律合理調控實現的,可通過某些特殊的技術措施和改變花卉生長環境條件達到提早或推遲開花的目的。花期控制技術能使原本花期不遇的雜交親本實現同期開花,成功解決雜交授粉花期不同的問題;使不同花卉花期提前或推遲成為可能;既可提升觀賞植物的商品價值,也對調整產業結構及增加種植者收入有著重要意義。筆者從光照周期、春化作用、激素平衡及溫度等方面對觀賞植物花期控制的基本技術進行闡述。
1 溫度
溫度是影響花期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成花的重要提示,一部分植物形成花原基必須要經過一定時期的低溫。研究表明,不同植物在感受春化作用時所需的溫度值和低溫持續時間略有不同。當植株處于較高環溫時發育明顯加快但花的品質顯著下降,說明高溫能促使觀賞植物快速開花,同時也提高了出芽率和開花數量。在高溫下,花芽數量少、植株高度明顯降低、植株花徑較小、花瓣長度也明顯下降,使得花卉的觀賞性嚴重降低。低溫不但可減緩花芽發育,而且可提升植株的開花品質。想要得到預期的理想效果,成功實現開花早、花量少,只有通過實踐探索取得最適溫度方可提供最佳發育條件。
2 光照作用
目前國內通常采用光周期誘導的方法調控植物花期。同時也要確定花芽分化和花芽發育時期的日照制度是長日照或短日照起作用,以便具體指導實踐。
3 春化作用
研究認為蛋白質和核酸代謝與春化作用關系密切。也有觀點認為春化作用參與調節發育過程的化學本質是DNA的甲基化作用。FLC基因在擬南芥的春化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AP1-like基因則在其他需要春化作用的非十字花科植物中起類似作用。
4 激素平衡
應用生長調節物質可破壞休眠,促進花芽分化,使花期提前。該方法是控制花卉生長發育的有效的新手段。生長調節物質對花芽分化作用,一是打破休眠,使植物提前花期;二是抑制花芽分化,延遲開花;三是延長花期。目前常用的生長調節劑是赤霉素類(GA3)、生長素類萘乙酸,抑制劑類(脫落酸ABA,乙烯ETH)和調節劑類(多效唑PP333)。
另外,現今火熱的還有植物開花的生理機制及遺傳基礎研究。如果能將花期調控的機理研究和技術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將會極大促進花期調控的產業化、專門化、集約化生產,更大程度的滿足市場需要。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觀賞植物花期調控的應用領域中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花卉實現花期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