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美國新華裔文學的代表作家嚴歌苓的小說《扶桑》從19世紀美國社會的群體層面和克里斯的個體層面展示了西方話語中的華人形象,通過主人公扶桑解構了東方主義的建構和想象,重塑了中國人的形象。《扶桑》以顛覆性的華人形象撥正美國史書中關于華人形象的套話,為現實中的中美關系提供一種形象參照。
關鍵詞:嚴歌苓 《扶桑》 華人形象 顛覆
《扶桑》的作者嚴歌苓,是當前學界公認的美國新華文文學的代表作家。有評論者說:“嚴歌苓的作品以窺探人性之深、文字歷練之成熟而受到眾多讀者的青睞,并屢在臺灣、香港以及北美文壇獲獎,從而成為海外新移民作家一面耀眼的旗幟。”[1]《扶桑》發表于1995年,進入2002年《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十名。陳思和評價《扶桑》是“海外華人史詩的第一部”。[2]小說描述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的華人妓女扶桑在美國西部的心酸生活與離奇愛情進行,并以女性特有的觸覺及感悟挖掘那段沉默與扭曲的歷史。
本文用形象學研究的理念與方法,探討新華文文學中的華人形象,揭示美華文學表現出的新特點:經歷了從徹底臣服于西方文明到理性反思的過程,美華文學出現了新的身份認同,華人在與異族和同族交往中的關系也變得更為復雜。在西方作家的作品中,華人的形象套話是這樣的:女人都裹腳、溫柔而順從;男人都是小眼睛、扎辮子、麻木、賊眉鼠眼。西方人通過自己的主觀臆想,以俯視的態度建構出一個另樣人種來作為自己本民族的陪襯和強大的證明,而在嚴歌苓筆下的扶桑解構了東方主義的建構和想象。
嚴歌苓在復雜多變的時代中塑造出富有人性深度的女性形象,她們是在滄桑、厚重的歷史中卑微而頑強地生活的一群。嚴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忍受著命運的殘酷作弄,表現出女性生存的艱難和身份的卑微。但女性的卑微并不表明她們是生活的弱者,嚴歌苓同時也寫出了女性在巨大的生存困境下表現出的堅忍與頑強。在《扶桑》中,她從正面塑造了扶桑“忍”的形象,她是個大智若愚、上善若水的女性形象。她毫無心機,真誠地對待每一個客人,雖然受盡凌辱,但苦難不僅沒有摧毀她的健康和容貌,反而讓她愈發嬌艷。不得已的肉體出賣行為實際上是一個受難的過程,扶桑在受難中一次次的展現她的博大、寬容、自由與柔韌,并且以此超越了苦難和卑微的人群。她自己明白:克里斯,那個白人少年的身影早已刻進她心里。盡管克里斯背叛過她,但她以母性的寬容原諒了他,她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寬廣的胸懷救贖了一切罪惡。她將受難作為一種平常的生活來對待,在被嫖客肆意踐踏的同時,她已經從妓女和奴隸上升成了一個女神。扶桑的經歷讓人聯想到那個時代的中國,“多么好的女人,誠心誠意得像腳下一抔土,任你踏,任你在上面打滾,任你耕耘它、犁翻它,在它上面播種收獲。……那泥土般真誠的女性。”[3](111)
扶桑有著傳統東方主義建構出來的女性形象中的美麗、順從、軟弱,但她的顛覆之處在于:她不是一個被奴役得麻木沒有思想的東方女性,她有著自己內心的自由,她還以第二性的沉默寬容拯救了奴役她的克里斯和大勇。小說中多次出現扶桑跪著的形象,她跪著原諒了一切的不平等,使克里斯意識到這個跪著的扶桑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她體現了最遠古的雌性對雄性的寬容和悲憫,弱勢對強勢的慷慨的寬恕。在這場東西方遭遇的情感中,“主體”克里斯是從屬的,而“他者”扶桑卻占據著主動、控制性的地位。這種對換的主體與他者關系顛覆了西方主流文學中東方女性被動的刻板印象,主客、男女、尊卑的二元對立關系在其中也發生了奇妙的變化。扶桑的下跪是西方自我存在的一面鏡子,她從一個本該被救贖的“他者”身份最終救贖了別人。扶桑的母性、自由、寬容、博大、圣潔、超脫、堅韌、溫和等等,這些都是只有在中華民族傳統女性身上才具有的特性,因此,扶桑也成為了所有滄桑流離的移民他鄉的華人女性的代表,她象征著移民精神的典型。扶桑的遭遇折射了整個華人移民生存狀態的波瀾起伏,你苦難的一生也正是華人移民百年血淚史的縮影。
中國形象自“五四”以來就多被女性化,扶桑屢被摧殘似乎象征了中國大地屢被列強和專制政權欺辱,中國大地如柔弱的女性在強權壓制下掙扎生存,又在一次次的掙扎中重獲新生。在小說所展示的美國史書中,白人把華人看作骯臟、粗野、下賤的人種,有比黑人還要低等的奴性,作者試圖撥正這種偏見。小說敘述華人從大洋彼岸來到美洲大地,“他們不聲不響,緩緩漫上海灘,沉默不語地看著你;你擋住他右邊的路,他便從你左邊通過,你把路全擋完,他便低下頭,耐心溫和地等待你走開。……你從未見過如此溫順頑韌的生物。”[4](47)
扶桑對未曾謀面的丈夫大勇的救贖在于她用至柔化解了至剛,以寬容感動了這個原本惡貫滿盈的漢子。扶桑是處于遠古時代的、沒有一切文明概念的,她產生于一切尊嚴、屈辱等概念的形成之前。她受難卻不麻木,她內心中有一片專屬的自由,別人的解放或奴役都不算數。《扶桑》以顛覆性的華人形象撥正美國史書中關于華人形象的套話,為現實中的中美關系提供一種形象參照。
參考文獻
[1]陳瑞林.論北美華文文學[J].華文文學,2003,1:4.
[2]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348.
[3][4]嚴歌苓.扶桑[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作者介紹:黃明,商丘師范學院外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及語言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