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
內容摘要: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是流行于19世紀歐洲等地的文學流派,指的是以忠實客觀地反映現實和揭發、批判社會黑暗為主要特點的文學創作。1930-1945年的越南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經歷了萌芽、發展和分化三個階段,產生了一批優秀作家及有價值的文學作品,成為越南文學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越南 批判現實主義 文學
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產生原因和創作特點
1.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的原因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是歐美歷史進程和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是由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自然科學及哲學發展等因素共同催生的結果。首先,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是批判現實主義產生的根源。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起,西歐等國的資本主義進入繁榮發展階段,但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發生巨變,人們的道德觀念和文化價值觀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本主義在歐洲各國不同程度的發展使人們的物質利益觀念不斷增強,金錢成為衡量人的主要尺度。貧富差異懸殊,勞資對立尖銳,社會主要矛盾逐漸轉化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導致工人運動的不斷崛起和迅速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啟蒙主義者宣稱的“自由”“平等”精神并不存在,開始用冷靜的眼光看待社會和自身的命運。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也直接影響著文學,成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種務實、客觀、冷靜的社會風氣反映在作家身上,體現為他們開始摒棄浪漫主義的主觀想象,通過對社會客觀細致的描述,展示人物心態并揭露社會的黑暗,倡導社會改良。
自然科學與哲學的發展也推動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產生。階級斗爭的新形式和社會關系的新變化,促使了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空前繁榮。主要標志是空想社會主義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產生,加深了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對現實的理解,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引導作家用唯物主義去觀察和分析,促使作家們追求客觀性和真實性,推動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產生和發展。
在上述歷史條件及激烈的階級斗爭面前,一批中小資產階級出身的作家,目睹冷酷的社會關系、人民貧困的生活以及墮落的思想道德,開始冷靜的觀察現實,客觀的分析社會,深刻的揭露人生,控訴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內幕,鞭撻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的丑陋行徑。
2.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創作特點
由于各國發展歷程、歷史傳統不同,批判現實主義在各國的發展也各具特色。但作為一個文學流派,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有一些共同的創作特點。
首先,批判現實主義主張客觀真實的反映現實,并對現實進行深刻的批判和揭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哲學基礎是唯物主義反映論,強調真實、客觀的反映生活,真實的再現現實生活。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主張以平凡的日常生活為題材、以小人物為主角,如實的反映社會生活,揭示社會矛盾。通過客觀圖景組合成的藝術形象,展示封建社會的崩潰和資本主義制度興起的歷史過程,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力求還原事物的本來面目,注重調查研究和冷靜分析,強調揭露和批判現實,表現出對現實強烈的不滿和反抗。作家們的批評矛頭直指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惡行,敢于直視社會現象,批判腐敗的制度和墮落的人物,把犀利的筆觸伸向社會的方方面面。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使人們真實的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打破了人們對資本主義的樂觀情緒,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動搖舊制度的作用。就文學反映生活的真實性、廣闊性和深刻性而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力度是過去一切文學不可及的。
其次,批判現實主義強調描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成功地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典型,如司湯達《紅與黑》中的于連,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多夫》中的約翰.克里斯多夫……這些人物性格的形成發展與其生活的特定環境有密切的關系,他們處在各自不同的具體環境和矛盾中,表現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并隨環境變化而變化。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在描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時,力求精確地表現細節的真實,突出環境、事件、人物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他們認為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物性格和命運的影響,因此總是把人物形象同所處社會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即典型環境是典型人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典型人物又是典型環境存在和變化的條件。
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般都具有人道主義思想。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政治態度雖各不相同,但都用人道主義作為批判資本主義罪惡和封建暴政的思想武器。他們對社會勞苦群眾充滿同情,用勞動人民的美好品質和貴族資產階級的惡行進行對比,要求改變底層人民的貧困處境,因此很多被損害、被侮辱的“小人物”被寫進文學作品,加強了文學和下層人民的聯系,這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對過去文學的突破。雖然批判顯著主義作家反抗的根本目的不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而是為了尋求自身的出路,但他們真實地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有助于引起人們對現存制度的合理性產生懷疑。
二.越南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的原因
1.越南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的社會基礎
每種文學傾向的產生都建立在一定的社會基礎上。1930到1945年越南社會出現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各種意識形態的相互影響及近代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影響,都是越南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前提。
越南在一戰及戰后曾兩次被法國殖民主義進行殖民擴張,導致越南社會民不聊生。法國為填補19世紀末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經濟造成的損失,在殖民期間加重對越南的剝削,克扣職員薪金、停止生產、迫使越南人民消費法國積壓商品;印支銀行減少紙幣發行,導致商品和農產品貶值,農民和工商業者破產甚至負債。幾百萬越南人失業,加之水災、旱災等連年災害,饑荒更加嚴重。在這樣民不聊生的情況下,法國殖民者又在原有的人頭稅、田地稅基礎上增加多種賦稅,人民苦不堪言。在勞動人民被殘酷剝削的同時,一些法屬官吏和買辦資產階級迅速暴富,過著奢侈墮落的生活。殖民者鼓動這種奢侈的生活為其愚民政策服務,城市中遍地都是煙館、妓院和賭場,西化運動、“青春快樂”運動迅速蔓延,青年一代墮落成風。農村也同樣遭到殖民者的殘酷剝削,除了經濟剝削政策外,殖民者還發起了白色恐怖以鎮壓安沛起義和義靜蘇維埃運動,殖民者的經濟剝削政策和政治專制使越南社會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深化,不可調和。
2.意識形態間的互相影響推動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不僅滿足了復雜歷史時期的社會斗爭需要,還體現出各種意識體系的運動過程以及上層建筑中各類意識形態互相影響的過程。雖然與1930年前相比,封建思想對于知識分子、作家詩人的影響逐漸減弱,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與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對于現實主義作家的影響日益加深。但仍有一些作家,如范瓊、阮文遠、陳重金等極力倡導復古運動,倡導人們回到舊的教育模式和孔孟提出的尊卑秩序中,這些保守觀點對當時的哲學、文化也產生了一定影響。資產階級思想從進步和反動兩方面影響著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1930-1945年不僅是越南政治歷史上的重要時期,也是越南文學發展承前啟后的重要階段。1930年之前,越南文壇就曾出現過一些反應社會現實的文學作品,但它們都不同程度地為封建制度辯護,無法深刻地反映勞動人民的疾苦,藝術上也欠成熟。1930年之后,一些出身于小資產階級家庭的作家受印支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運動的影響,遵循著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力求在作品中深刻地揭露社會矛盾,真實反映人民的苦難生活。這一時期的作品多數為短篇小說和報告文學,其中在讀者中影響最大的是阮公歡的短篇小說,尤其是1935年發表的《丑角四卞》在越南引起轟動。1935年后,印支共產黨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用過合法的報刊、書籍鼓勵作家積極投身革命斗爭,深入群眾生活,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得到了迅速發展,這個時期除了軟片小說和報告文學之外,還有一批有價值的長篇小說相繼面世,或揭露越南社會的黑暗,或抨擊殖民統治者和封建勢力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或從社會最下層人的生活折射統治階級的虛偽本質。如阮公歡《最后的道路》,吳必素《熄燈》、《草棚竹榻》,元鴻《女盜》,武重奉《紅運》、《暴風驟雨》,蘭開《涂炭》都深受讀者歡迎。這些作品都是基于當時的社會現實,深刻反映20世紀30年代越南人民的悲慘生活和他們的斗爭精神,揭露了封建地主階級與法國殖民統治者相互勾結,狼狽為奸的罪惡行徑。此外,韋玄德的劇本《金錢》揭露了在金錢萬能的社會里人與人的關系;秀肥的詩生動活潑,淺顯易懂卻寓意深刻,對越南諷刺詩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1935年到二戰前是越南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成長發展的黃金時期,許多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比過去有了較大一高,人物形象也更加典型。二戰爆發后,創作條件更加艱難,形勢更加復雜,但仍然有許多作家創作出了有價值的作品。如南高《志飄》、《死亡線上的掙扎》,蘇懷的《異鄉》,孟富思的《寄人籬下》,元鴻的《兩行乳汁》、《火爐》等。越南文學在1930-1945年由萌芽到成長,不斷經受考驗和鍛煉,逐步發展成越南文學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賴大仁.現實主義文學的批判精神及其當代意義.
[2]王秋榮.最壯闊、最有益的文學流派——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漫筆.
[3]桑艷霞.簡析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及其創作特點.
(作者單位:信息工程大學洛陽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