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之
1月25日,央行正式實施針對普惠金融的定向降準。此前,央行官方解釋稱,該政策可覆蓋全部大中型商業銀行、約90%的城商行和約95%的非縣域農商行。而為了對沖定向降準釋放的流動性,央行25日沒有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1200億元。有關人士表示,從規模上看,此次定向降準對流動性影響相對短期且有限。更重要的影響是,央行去年以來流動性調控以短期靈活調控為主,進而對市場流動性波動帶來一些結構性的影響,此次定向降準主要是推進流動性的結構性調整,以及促使機構更多投放普惠和涉農貸款。
定向降準向市場釋放一部分流動性
對于此次央行定向降準的實際釋放流動性規模遠低于開始預期,有關人士表示,主要原因在于許多機構并不能夠達到第二檔標準。根據《通知》細則,凡前一年上述貸款余額或增量占比達到1.5%的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可在央行公布的基準檔基礎上下調0.5個百分點;前一年上述貸款余額或增量占比達到10%的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可按累進原則在第一檔基礎上再下調1個百分點,但前提條件是該行在上年三個季度(含)以上MPA評級均在B級(含)以上。
業內人士指出,第二檔標準對大行來說極難達到,因為大行的普惠金融貸款余額或增量很難占到10%。中小行有些可以達到第二檔的標準,但是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可能不達標,所以整體來看,能享受第二檔降準優惠的銀行很少,釋放流動性規模有限。值得關注的是,在2017年9月30日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的通知》后,市場曾預測此次定向降準或將釋放8000億元流動性,但后來市場又普遍認為,實際規模可能在3000—3800億元,遠低于此前的預測。而3000億元的資金規模,甚至低于近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投放規模。
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央行去年9月30日就已經宣布,當時說將于2018年起實施。由于這項工作需要對商業銀行普惠金融貸款數據進行統計,在完成了有關金融統計后,“靴子”終于落地。所謂定向降準,必將向市場釋放一部分流動性。央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負責人去年12月中旬談及歲末年初流動性形勢時曾透露,2018年初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措施落地將釋放流動性3000億元左右。歲末年初往往市場流動性偏緊,央行吐納流動性的任何舉動都會引發高度關注。此次定向降準釋放出約3000億元流動性,是否會對市場流動性產生長遠影響?是否預示著貨幣政策發生方向性變化?
央行在實施定向降準的當日以實際行動給予了回答。央行1月25日發布的公開市場業務交易公告稱,考慮到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可吸收央行逆回購到期等因素的影響,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穩定,當日不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定向降準對市場流動性總量影響不大而且是短期的,央行隨后應當會調整公開市場操作‘削峰填谷,維持流動性緊平衡以利于繼續降杠桿。”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說。
正如央行有關負責人在宣布對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時所言,此舉并不改變穩健貨幣政策的總體取向,釋放的流動性符合總量調控要求,銀行體系流動性保持基本穩定。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分析,定向降準是一種結構性的流動性調節,主要目的是通過采取正向激勵措施,支持和推動銀行加大對普惠金融領域的信貸投放,補齊金融服務短板。此外,央行通過這次定向降準,對銀行資金來源結構進行調整。
傾向普惠金融將是長期趨勢
根據市場人士的普遍判斷,雖然此次定向降準對流動性的緩解影響大概率是短期效應,但對金融機構未來業務更多側重普惠金融的趨勢是長期的。有關專家分析認為,雖然商業銀行顧及資產質量對快速擴張普惠金融業務有所謹慎,但整體上會促進商業銀行未來加大普惠金融信貸投放。目前商業銀行正在積極探索利用大數據等金融科技,解決貸款人信用審核問題。而依賴金融科技主要是希望通過利用大數據來分析小微企業的現金流、信息流等,進而有針對性放貸,規避信息不對稱風險。
某城商行負責人表示,此前開展的普惠金融業務主要是考慮到線下傳統的信貸業務,去年下半年以來思路已經有了很大調整,數字普惠與傳統普惠信貸是并行的兩條腿,將思路擴展至社保、生活服務繳費等多類可獲得性金融服務。全面鋪開不足一年,線上用戶數量已經兩倍于線下用戶,雖然銀行為此付出了更多的成本,但也獲得了更多的客戶。作為城商行,原本70%~80%的貸款就是投向中小企業,50%投向小微,未來這一趨勢還會越來越明顯。
而受益于傾向于普惠金融的轉型,個人零售業務的發展非常快。從存款總量看,2012年個人存款占比僅有8%,而在去年新增的存款中,49%為零售存款,這是非常明顯的結構調整。從貸款業務看,新增的小微貸款很多屬于信用貸款,這部分貸款不良率遠低于中小企業貸款,而還款方式多采用分期還款,對銀行而言收益率更高。未來向普惠傾斜的力度會越來越大。專家分析認為,定向降準是一種結構性的流動性調節,主要目的是通過采取正向激勵措施,支持和推動銀行加大對普惠金融領域的信貸投放,補齊金融服務短板。
某城商行資金交易員指出,定向降準對市場的影響比較大,平時每天發行同業存單的同等級別的城商行都在五六家甚至10家以上,而實施當天卻幾乎沒有。這說明城商行是很大的受益者,雖然定向降準對它們可能只是釋放了幾十個億的資金,但這意味著短期的跨月和跨春節資金已經足夠,不需要著急發行高價的同業存單來補充流動性。該交易員也指出,雖然定向降準對流動性結構性問題有所改善,近日資金面也呈現寬松狀態,但整體來看對流動性的影響還是偏向短期。現在流動性表現疊加了臨時存款準備影響,春節后就會收回。加之影響市場資金波動的根本因素和強監管的預期依然沒有改變,春節后流動性大概率保持緊平衡。
應將普惠金融作為終身事業去做
目前,商業銀行普惠金融的發展,還需要政府在完善普惠金融的“頂層設計”方面予以支持。比如建立普惠金融評價指標,對積極開展普惠金融服務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并與促進“雙創”等政策相銜接,發揮財政擔保體系對商業銀行普惠金融的支持作用;合理提高小微企業、“三農”、扶貧等業務不良貸款容忍度,對普惠金融業務符合條件的銀行可在貨幣信貸政策方面給予一定激勵,支持商業銀行完善事業部機制和完善服務網絡;建立政府主導的小微信貸擔保體系,改善普惠金融風險補償環境;完善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和基礎制度,構建農村征信體系,提升農村信用基礎水平等,用普惠便捷的金融服務促進就業擴大、經濟升級和民生改善。
普惠金融是以可負擔的成本為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十三五”規劃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斗目標來制定,并努力實現以下新的目標要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以及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些新的目標要求,無論哪一項都需要普惠金融與之相對應,為之提供服務。
基于此,銀行家們必須堅定信念,一定要依據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動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的指示精神,立志將普惠金融作為商業銀行終身事業來做。當然,對于大中型商業銀行而言,參與普惠金融、向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支持,本身也面臨現實挑戰。但是,我國商業銀行經過一輪輪艱辛改革,已經建立起市場化運作機制,對每一筆信貸都有嚴格的風險管理。如果完全按照現行的評審機制,幾乎很少有小微企業能夠符合其要求。也正因為此,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中小型商業銀行的普惠金融事業部要采取專門的信貸評審、風險管理、資源保障、績效考核等機制,下放信貸審批權限,實行專業化經營管理,要合理提高小微企業、“三農”、扶貧等業務不良貸款容忍度。
在國務院的要求下,中小型商業銀行要充分做好“業務轉型”的思想準備,制定切實可行的普惠金融創新與發展規劃,不斷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同時,從戰略發展的視角看,商業銀行要在數字普惠金融方面大膽創新實踐。與傳統的金融業務相比,目前商業銀行數字普惠金融在業務模式方面更加注重輕型化發展,無論是從人力、網點,還是從資本、風控等方面,數字普惠金融已更加重視客戶體驗,強調金融服務的安全、高效、協同和低成本。
所以,中小型商業銀行要堅持支持“小微”、服務“三農”、支持“雙創”的導向,以金融云、大數據為重要的戰略資產,通過資源整合,控風險、增效益,努力為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綜合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