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勇
一、建立街巷胡同治理的長效機制
城市風貌是城市的“面子”,街巷胡同(背街小巷)則是城市的“里子”。街巷胡同不僅是城市的脈搏,也是居民百姓生活的場所。2017年4月,北京市西城區開始對街巷胡同的治理進行探索,實現“共建共享全覆蓋、十有十無促提升”的目標,落實“街(巷)長制”。區長、屬地街道主任分別擔任全區和所轄區域的總街長,區四套班子領導分片聯系15個街道,黨員干部任街(巷)長,區文明辦、環境辦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嚴格落實街(巷)長責任制,將街巷胡同治理、提升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廣泛調動居民百姓積極參與,努力爭創文明,創建典范。按照要求,各街道落實屬地責任,把街巷胡同當作城市客廳,精心打理,確保各方工作力量匯聚到街巷,措施落實到街巷。
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率先嘗試在轄區內的每條街巷胡同(背街小巷)設立街巷長和街巷理事會。街巷理事會負責本街巷的日常事務管理,包括整體謀劃街巷胡同維護治理的計劃方案,定期巡視,定期組織召開街巷理事會會議,對街巷胡同存在的問題進行協調并監督整改。街巷理事會秘書長配合街巷長,負責組織協調所屬街巷每周一次的理事會。
按照西城區街巷胡同三年整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和“十有十無一創建”的要求,制定了街巷胡同的達標規范。“十有”即有街巷長、有自治共建理事會、有物業管理單位、有社區志愿服務團隊、有街區治理導則和實施方案、有居民公約、有責任公示牌、有配套設施、有綠植景觀、有文化內涵。“十無”即無亂停車、無違章建筑(私搭亂建)、無“開墻打洞”、無違規出租、無違規經營、無凌亂架空線、無堆物堆料、無道路破損、無亂貼亂掛、無非法小廣告。“一創建”即創建文明街巷。
二、深度挖掘街巷胡同的精神內涵
按照街巷胡同三年整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全區一方面大抓整治,一方面注重挖掘街巷胡同的文化底蘊,讓居民百姓切實感受到“皇城根兒”下居住的老北京味道:感受樂觀悠閑、善良恭謹的氣度和品格;感受街巷胡同居民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愛護弟妹、扶助弱小;感受一家有難、大家支援,一家有喜,同祝共賀;感受互通信息、互通有無,鄰里守望、集體防衛。通過深度挖掘街巷胡同特點,構成街巷胡同文化的精神內核,展示京城的傳統文化。
三、建立街巷胡同科學化治理機制
(一)梳理街巷胡同數據臺賬
1.現場調查建檔,內容包括街巷胡同的名稱、地點、寬度、長度、兩側建筑的主要功能,以及市政基礎設施的運行狀況、有特點的節點、有代表性的胡同斷面等。要求調查人員拍攝(收集)每條街巷胡同的照片(每條街巷胡同不少于10幅),此外還要完成圖紙標注、文獻查閱、現狀評價、數據分析等工作。
2.街巷胡同的歷史概貌,內容包括年代、歷史記載、重要事件、重要建筑,以及查閱文獻、進行核準等工作。
3.街巷胡同特色。這項工作主要通過進行社會調查,與居住座談,以及查閱相關文獻等形式,完成對街巷胡同重要和特殊的歷史事件、人物、傳說故事的信息采集,留存對城市和街巷胡同形成的重要影響和意義等資料。
4.空間印象,內容包括歷史感、公共空間印象、空間使用印象、是否有生氣、空間變化印象、界面材質和色彩等。由于這部分內容屬于感性判斷的范疇,因此要求調查人員具備一定的建筑學背景,通過對當地居民進行隨機調查獲取信息,使調查人員的判斷與當地居民的感受更加貼近。
(二)對街巷胡同的現狀進行測評
現狀測評主要是考慮對街巷胡同整治的需要,按照街巷胡同整治的相關要求進行測評,形成對街巷胡同整治的總體方案。
1.歷史價值測評,內容包括對街巷胡同整治的理念、街巷胡同空間特色的角度觀察,以及每條街巷胡同產生的年代和與重要歷史事件的關聯性。
2.保存狀態測評。通過保護街巷胡同,可以使居民百姓更加直觀地了解古老的北京歷史。比如,通過實地調查分析,將街巷胡同分為三類,一類是保留傳統格局和風貌,一類是部分保留傳統格局和風貌,一類是全部進行改建或擴建。
3.整治難度測評。通過實地調查分析,將街巷胡同細化為整治難度高、整治難度一般、整治難度低三個級別。通過三個級別的制定和分檔,提前做好人、財、物方面的投入準備工作。
4.進行數據編碼和分類。數據編碼和分類,內容包括建成日期、居民戶數、人口數、店面、門牌號碼、歷史記載和傳說,比如以“條”相稱的地名多與工匠作坊、店鋪、兵營有關的數據采集等。
(三)依靠現代技術手段,科學管理街巷胡同
互聯網時代的全景或實景地圖與傳統的地圖相比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數據更新快、信息量豐富,對目標立面等多重幾何和屬性信息進行量測。
一是可以進行實物三維坐標量算,實時三維全景地圖交互漫游,漫游視點連續、無視場盲區,支持無線智能手機應用。
二是采用全景和實景拍攝,通過采集設備街景車及單點形式進行拍攝。對于一些數據采集車輛無法進出的背街小巷安排人工徒步完成,從而真正實現了“人視角”的地圖瀏覽體驗。通過實地采集后,數據錄入后期處理(指圖像拼接、優化、壓縮、匹配和切割上線)。
三是可進行白天與夜晚一鍵切換,圖像清晰度和移動流暢度提升(安裝網絡視頻監控探頭也是治理街巷胡同的手段之一)。
(四)利用網絡即時通訊服務群,建立街巷胡同居民溝通渠道
街巷理事會建立即時通訊服務(微信或QQ群),及時了解街巷胡同的環境、治安等情況,及時與居民進行交流,有效解決傳統線下溝通的時空限制。
四、結語
江蘇省無錫市從2013年開始實施“百巷崇安”工程,通過對老城區背街里弄的規劃和治理,對歷史文脈進行傳承與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整治街巷胡同是推動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應有之義,是提升城市宜居宜業品質的有力抓手。街巷胡同應與城市的發展同步,不斷得到優化。街巷胡同文化融自然環境、人倫精神、審美觀念以及人的行為特征于一體,它以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和場所環境(環境特征、生活氛圍)等形態反映其美學意義。街巷胡同的空間是社會結構、生活習俗、經濟文化狀況在建筑、空間上的投射。城市作為共時性和歷時性的整體,每個時期留下的風貌都是歷史沉淀的疊合,是特殊的印記符號。它不僅是一個城市自然地理人文的讀本,更是一種獨特的街巷氛圍,是城市文化的真實寫照。
西城區現有街巷胡同(含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及以下)大約1776條,背街小巷大約1430條。從2017年4月開始,力爭通過3年時間,對已整治過的街巷胡同進行鞏固提升。同時,結合“疏解整治促提升”、老舊小區綜合整治以及創建文明街巷,按照2017年、2018年兩個階段,全面實現“十有十無”,2019年全面檢查驗收,持續鞏固提升,打造“環境優美、文明有序”的街巷環境。西城區的實踐表明,街巷胡同的整治需要保護、挖掘、打造和創建,構成城市文化的一種有力補充;需要研究街巷胡同規劃與有效治理、新時期街巷胡同特點等課題,并將研究成果及時用于具體實踐,通過規劃弘揚京城文化品牌,通過治理打造 “環境優美、文明有序”的宜居之都。
(責任編輯:李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