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杰
[基本案情]2010年,李某到北京市某鎮工作后(任副鎮長),王某(系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因要在該鎮做生意,通過其表哥介紹,認識李某,然后兩人開始走動,平時來往較多,李某租住王某的一套房子居住。2013年3月,李某要求向王某放貸,通過轉賬和現金的形式,借給王某110萬元。2016年,王某以現金的形式還給李某160萬元。王某承認在其租用某村土地用于做苗圃生意和經營園林綠化生意中李某為其提供過幫助,而李某辯稱其未利用職權向王某提供幫助,借給王某的110萬元,約定年息15%的利息,屬于正常的民間借貸。
怎樣把握受賄與正常民間借貸的界限,是本案辦理中面臨的一個難題。筆者認為,要把握住通過放貸收取利息這種新型受賄(以下簡稱“放貸型受賄”)的核心和關鍵形式,從雙方關系、借貸意愿、借貸理由、借貸手續、還款時間等幾個方面進行審查,才能有的放矢,正確適用法律并做到寬嚴相濟。
一、審查主體身份及其主觀方面
(一)對主體身份的審查
受賄罪的核心在于利用職權謀取利益,因此認定通過放貸收取利息獲取利息這種新型受賄與民間借貸的關鍵在于認定借款雙方的關系,判定國家工作人員有無利用手中權力以放貸收息的形式為借款人謀取利益。在民間借貸中,借貸雙方地位平等,沒有職務上的內在必然聯系,不存在依賴關系;而在放貸型受賄中,雙方地位不平等,放貸方為國家工作人員,借款方為普通民事主體,后者對前者利用其職務為其謀取利益存在當然的依賴性。“在放貸型受賄中,放款方是國家工作人員,借款方往往在項目審批、業務拓展、款項劃撥等方面受制于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對國家工作人員存在依賴關系。”[1]在本案中,李某為某鎮副鎮長,王某為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長,二人地位顯然不平等。據王某交代,在其租用某村土地用于做苗圃生意和經營園林綠化時李某提供過幫助,因此,在李某向其提出放貸時,其沒有拒絕,希望在以后生意中還能得到李某的“關照”。
(二)對主觀方面的審查
在民間借貸中,雙方出于正常的資金需求,對于借貸完全出于自愿,沒有外在的附加需求。在放貸型受賄中,放貸方利用手中權力以收取利息的方式獲取財物,借款方則對放貸方手中的權力存在期許,希望得到公權力的關照以獲得一定的利益。在放貸方公權力的影響下,“借款方對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行為存在依賴,為了使國家工作人員為其謀取利益,往往在并不缺錢甚至資金充足的情況下,不得不接受國家工作人員的借款,具有不自愿性或被迫性。”[2] 本案中,王某之所以接受李某提出的放貸要求,并非出于內心自愿,而在于李某手中的國家權力,希望以后能繼續得到其照顧。
二、審查客觀方面
(一)審查簽訂借款合同的目的
民間借貸與放貸型受賄的最大區別之一在于簽訂借款合同的真實目的。“如果合同雙方沒有訂立該合同的客觀需要,而純粹是為了某種目的可以創設該合同,那么雙方締約的真實動機就值得懷疑。”[3]本案中,據王某交代,自己管理的公司并不缺錢,將來的業務還得需要李某照顧,對于李某提出的放貸要求予以接受。顯然,本案的借貸并非民間借貸的范疇,缺乏借貸成立的支撐性事實基礎,而是以借貸為名行賄賂之實的行為。
(二)審查借貸手續
一般情況下,正常的民間借貸有兩種情況:一是借貸雙方關系較為密切,往往不寫借條,以口頭約定歸還日期,借貸后有還債的情節。二是借貸雙方關系不密切,有較為嚴格的借貸手續,寫明金額、歸還日期、借貸利率等條款。在放貸型受賄中,雙方寫的“借條”就不那么講究,一般不會寫明還款時間、還款方式和利息等內容,“借條”更多時候是一種幌子,用以掩蓋事實真相。在審查借條時,要關注時間、方式、利息等細節內容,從中找出區別,發現問題。
(三)審查借貸方式
實踐中,國家工作人員向請托人借款通常有四種方式:一是直接式借貸。國家工作人員直接向請托人表明其有閑錢,意欲借給請托人,同時約定“利息”。該種情況在實踐中比較多見,如上述案件中李某就是直接將借錢獲取利息的想法告知王某,并達成“合作”意向。二是含蓄式借貸。國家工作人員不直接將借貸取息的想法告知借貸人,而是含蓄地表示其有一筆閑錢,讓請托人問問周圍朋友有沒有需要的,請托人“心神領會”,表示其正好需要一筆錢,于是“借貸”關系形成。三是捆綁式借貸。請托人以資金短缺為由主動向國家工作人員借錢,并給予高額利息。四是交叉式借貸。國家工作人員與兩個以上請托人建立交叉借貸關系,以低息或無息的方式向一個請托人“借”款后,再高息“貸”給另一個請托人,從中賺取高額息差。如上述案件中的李某從王某處借了150萬元,又將150萬元借給周某,約定利息50%。
三、審查還款情況
(一)審查歸還時間
民間借貸中,借款方基于經濟緊張向貸款方借錢,錢款被用于投資或資金周轉。資金具有周轉性,正常的民間借貸一般時間較短。如果時間較長,雙方會約定還款時間,借款方會主動還款;對于逾期不還的,放貸方也會主動催還。在放貸型受賄中,因借貸雙方存在權力依賴關系,并未約定具體的還款時間。放貸型受賄發生于借款方經濟不緊張的情況下,借款方害怕國家工作人員隨時要錢,一般不會隨意動用這筆錢,并提前準備好高額利息。“請托人所借的錢是用于具體項目還是空置未用,這也是衡量請托人有無借錢必要性的重要因素。”[4]因此,需要注意審查借款人錢款的去向,可以此判定貸款合同的真實性。
(二)審查放貸利息
民間借貸中,借款方基于自身利益考慮,一般不會與放貸方約定較高的利息。有時因資金急需,雙方約定的利息較高,但時間比較短暫。“在受賄型借貸中,國家工作人員和請托人為了實現各自的非法目的,往往約定高額的利息,達到銀行利率幾倍甚至數十倍之多,獲取的利息與資金正常產生的收益嚴重不成比例。”[5]放貸型受賄畢竟屬于受賄的范疇,一般情況下雙方往往約定的利息較高。但何謂利息較高?司法實踐中,一般參照民事借貸的利率標準。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26條規定超過年利率24%的屬高息,低于年利率24%的則不能認定為高額利息。筆者認為,對于放貸型受賄的利息是否高額宜采用上述標準,約定利息高于24%的屬于利息較高,反之利息不高。
注釋:
[1]阮熊文:《準確界分受賄型借貸與民間借貸》,載《檢察日報》2016年7月23日。
[2]同[1]。
[3]王勇、李繼:《通過民事合同方式實施的新型受賄犯罪之認定》,載《人民司法》2014年第21期。
[4]羅國良、周小波:《官員放貸取息行為之定性分析》,載《法制與社會》2015年第2期。
[5]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