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光 唐文哲
摘 要:國家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城市更新規劃工作的飛躍,研究精細化城市設計問題對于提升城市規劃工作的整體效果具有極為關鍵的意義。本文首先概述了相關內容,分析了我國城市更新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并就城市更新規劃與現行規劃體系的銜接問題展開了研究,望對相關工作的開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精細化;城市設計;更新規劃;推進
1 前言
隨著城市更新規劃條件的不斷變化,對精細化城市設計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對其相關課題展開深入研究與探討,以期用以指導相關工作的開展與實踐。基于此,本文從概述相關內容著手本課題的研究。
2 城市設計概述
我們又將城市設計稱之為“都市設計”,這一概念產生的原因與存在基礎是來源于我國政府提出關于展開城市建設的具體工作的環境下,其主要目的是通過不斷提高我國城市建設的水平以及生態環境質量,使人們生活在一個文明、優美、舒適、健康、生態與客觀存在的居住環境中。城市設計實際上定義了我們生活的空間環境,提出了要將城市的空間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的要求,根據當前擬定的城市總體規劃以及目前的實際社會生活、建筑設計藝術以及市民風俗等因素對城市進行整體性與綜合性的規劃與設計。城市的設計階段是城市規劃中最難以控制的一個環節,如果出現某個階段的規劃不詳細或過于籠統的情況,就會影響城市規劃的整體質量。
3 我國城市更新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3.1 大拆大建的方式重現
除了少數在規劃中被列為文物或保護類別的建筑外,大量建筑往往被一次性大面積地拆除。這與當初規劃中提出的小規模、漸進式的更新思路有著天壤之別。這一現象的出現,根源于土地一級開發中所必經的土地整理環節。它要求凡是準備進入土地市場交易的地塊,必須拆除現有房屋進行土地平整,因而與城市規劃的操作思路形成了沖突。
3.2 原居民被完全遷離
所有居民不論住所屬于公有還是私有產權,也不論是否屬于真正的“危房”,往往均接到要求搬遷的通知,這就是俗稱的“產光地凈”(產權完全轉移、土地完全平整)。這與漸進式規劃思路中所提出的采用多種適宜途徑疏散人口、同時保留部分原居民的思路也是大相徑庭。
3.3 城市更新缺乏公眾參與
缺乏公眾參與使得舊城更新工作缺乏群眾基礎。歸納起來,居民對于當前城市更新方式的不滿,主要集中在透明度和公平性的缺失方面。首先,大規模的房屋拆遷力度摧毀了原有舊城生活環境。其次,舊城改造理由得不到群眾認同。很多居民覺得自己的住房不存在危房問題,他們絕大多數不愿離開土生土長的世居之地,當前規定人口全部遷離的土地再開發制度受到普遍抵觸。
4 城市設計方法
4.1 設計目標策劃法
每個城市設計都是通過目標策劃來實現其要追求的獨特環境目標的,而都起始于城市設計的早期。為了追求和城市總體發展方向相一致的目標,設計者往往運用創造想象思維和邏輯分析能力,對各種環境資源進行詳細分析。
4.2 城市空間組織法
城市空間形態直接決定了城市設計的成功與否,而城市空間組織法則是達成美觀環境、特色環境目標的根本方法。其中,空間分析在傳統的城市規劃和設計中廣泛采用,例如:從美學出發;運用視覺秩序分析;圖底分析等。
4.3 城市要素整合法
城市要素包括:實體要素:建筑、市政工程物、城市雕塑、綠化林木、自然山體等;空間要素:街道、廣場、綠地、水域等。這些都是城市設計中被整合的具體內容。城市要素整合包括:地下與地上空間整合;自然與人工空間整合;歷史與新建環境整合;建筑與公共空間整合;區域與區域之間整合。城市要素整合更加重視三維形態整合,整合過程需要強調要素的滲透、開放和結合方式。
4.4 城市基面組織法
伴隨著城市立體化的不斷發展,城市立體多基面現象不斷涌現,產生的多基面組織方法逐漸變成城市設計的重要方法。多基面組織法涉及到:城市立體化的高度的設定;動力基礎;城市要素組合;地形塑造的特征等方面。
4.5 行為環境互動法
城市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人的活動。環境資源分析通過自下而上的方法對地塊環境進行研究,而行為環境互動則是通過同樣的方法對使用該地塊的人的行為進行研究。目前,我國城市設計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僅僅追求視覺美學,而忽略了城市活動中人的行為。人的行為方式和環境是相互影響和制約的,因此,研究人的行為模式才能創造宜人的環境,滿足需求,形成良性循環,擴大綜合效益。
5 城市更新規劃與現行規劃體系的銜接
現行的城市規劃體系主要是建立在對新增建設用地的規劃管理基礎上。隨著我國大城市建設用地資源日趨飽和,未來可以預見的是城市更新可能取代新增建設用地而成為規劃管理工作的主流。因此有必要對現行城市規劃體系進行必要的修正和完善,以適應城市更新規劃管理需求。但城市規劃體系調整的目的并非要游離于現行規劃體系以外設立一套新的獨立的城市規劃體系,而是應在現行的城市規劃體系基礎上,對應相關的規劃層次,采用補充、調整和“鑲嵌”的方法納入城市更新對城市規劃的管理要求,使城市更新規劃與法定規劃(特別是控制性詳細規劃)能夠積極主動地相互對接。
5.1 城市總體規劃
城市總體規劃應加強對全市城市更新的區域及其更新方向、總體規模作出初步規定。
5.2 近期建設規劃
近期建設規劃應對規劃期內實施城市更新的區域及其更新后的功能定位,實施更新的時序,為城市更新配套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作出必要的規定。
5.3 控制性詳細規劃
控制性詳細規劃也應成為與城市更新規劃管理對接的重要平臺。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控制作用在于,可以將城市更新中政府與市場的角色進行必要區分,將理應由政府控制的公共利益因素從可以交由市場運作的博弈因素中抽離出來,并通過控規這一重要的規劃控制手段予以強力保護。控制性詳細規劃應劃定城市更新的實施范圍,確定其中涉及的城市更新項目的功能定位、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配套設施安排、容積率的控制范圍、景觀生態和文物保護要求、保障性住房的供應量、城市設計控制要素、拆遷居民安置策略,以及捆綁改造計劃等等。
5.4 城市更新修建性詳細規劃
城市更新項目的修建性詳細規劃應全面面向更新規劃實施的要求,最大程度地納入相關利益群體的訴求,保留市場運作的彈性空間。在一般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基礎上,城市更新規劃需要重點增加土地市場的經濟核算,拆遷安置的具體安排等應對更新的特殊內容。同時還需要增加相關利益方談判和博弈的程序。
5.5 綜合整治(改善)規劃
隨著物權的逐步清晰,特別是未來《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拆遷補償條例》的出臺,未來“漸進式”、“針對性”和“小尺度”的環境綜合整治也可能逐步取代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方式。城市綜合整治規劃,要求對建設條件、現狀權屬以及各方目標的充分尊重和全面把握,要求根據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實際需要來確定更新改造的方法和內容,需要更加傾向于人的視角的空間思考,和更加精細化的微觀空間技術。
6 結束語
通過對以精細化城市設計推進城市更新規劃問題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該項工作理想效果的取得,有賴于對其多項影響因素與關鍵環節的充分掌控,有關人員應該從客觀實際出發,充分利用既有優勢資源與條件,研究制定最為符合實際的精細化城市設計實施方案。
參考文獻:
[1] 胡禾.淺談城市規劃中城市設計的重要性[J].智能城市,2016(21):88~89.
[2] 汪林.現代城市設計方法概論和發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