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冬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取得的經濟社會建設成就,世界矚目。這個時期也是中國近代開啟現代化趕超進程以來,發展速度最快、與外部世界的關系變化最深刻的階段。正因為這樣,著名經濟學家科斯在晚年非常關注中國發展。十年前,他在一個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研討會上說,中國前途遠大,中國的奮斗就是全人類的奮斗!中國的經驗對全人類非常重要!
逐步積累的情緒
改革開放釋放了全社會的活力和創造力,也使中國在短短一代多人的時間里,實現了多重復合轉變。從控制型社會向自主型社會轉變;從分割靜態的社會向流動的社會轉變;從整體性社會向多元社會轉變;從封閉孤立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從生產的社會向消費的社會轉變;從經濟不斷增長型社會向社會可持續發展型社會轉變。在這些變化中,每個社會主體,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在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各種收益的同時,也承擔著和感受到許多前所未有的沖擊與風險。由此,整個社會對于接下來的改革開放進程存在著憧憬與焦慮、滿足與不安、認同與分歧。不滿意改革開放的情緒或認識就是其中的一種。
在一個多元社會中,任何一種情緒或認識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這也是改革開放取得的社會成就。然而,由于改革開放已經成為解決各種問題的標志性措施,甚至“口號式”的方法,因此也被賦予了各種期待和想象。這也造成不滿于改革開放的情緒或認識是雜亂混合的,以各種形式散布在諸多的群體中。既有獲益明顯的群體,也有獲益相對少的群體;既有普通人,也有各種精英。理由也是雜亂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有的不滿于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有的不滿于個別政策變動未惠及自己,有的認為改革未解決自己關注的問題,有的認為改革的前景不符合自己的預期,有的不滿于參與不足,有的認為自己承擔了過多的責任,等等。
務須凝聚的共識
由于其雜亂混合、散亂分布的特點,所以不能簡單地將不滿于改革開放的各種情緒和認識籠統地定性為否定改革開放的社會思潮。除了個別極端的認識外,大部分的不滿意是情緒上的、個體感知層面上的,更沒有形成對抗主流意識形態的理論。從這個角度來講,雜亂混合的不滿情緒,實質上是對進一步明確改革開放目標和前景的期待。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這是改革開放作為時代主題依然有效的社會心理基礎,也是改革開放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的社會動力。
因此,一定要客觀清醒地分析和判斷改革開放中的不滿情緒和認識,分層次、分類別、有針對性地回應和解決,以把握整體,引導主流,區隔危害,發揮團結最大多數人的政治優勢。從各種不滿意中找到問題的線索,不斷地將各種消極情緒轉化為改革的共識,使每一個不滿意者成為改革開放更主動的參與者和推動者,為進一步的改革開放增添更強大的動力。
這個不斷凝聚共識的過程將伴隨著下一步改革開放全過程,并在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問題面前呈現出不同特點,這也是檢驗其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許多經驗證明,自上而下的改革雖然可以以狂飆突進的方式打破體制和利益的藩籬,但是只有輔以更多群體參與的自下而上的改革,才能確保改革的持續性和系統性。
亟待破除的迷思
就當前而言,要關注并積極回應這四個問題:
一是用過去來否定現在。厚古薄今在中國有著深厚的傳統。中國悠久的歷史中有豐富的素材可以挑揀闡釋,比擬戲說。例如以改革開放前30年否定后30年,甚至將“文革”浪漫化,將民國時期“黃金時代化”。這些認識雖然有誘惑力,但是非歷史的,應該直接回應,限制其傳播。盡管歷史是曲折前進的,經常會出現反復、甚至相似之處,但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歷史性變化不容抹殺。也許少數歌頌過去的人想夢回從前,但絕大多數人都希望活好當下。
二是用西方的經驗否定我們的經驗。改革開放使我們更全面地了解西方,借鑒西方,也在更廣泛層面上加劇了厚西薄中的傾向,甚至提出“全盤西化”。任何國家要實現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更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的努力和奮斗。更何況,“全盤西化”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已經破產。西方國家的今天肯定不會是我們的明天,我們必須樹立既有歷史感,又放眼世界的主體性。
三是以改革的局部失誤來否定改革。改革開放是一個探索創新的過程,不斷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的過程。盡管在40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過不同情況的失誤,但改革開放進程總體上是平穩的,基本原則堅持不變。無論是與改革開放前相比,還是與前蘇東國家的改革相比,中國的改革進程既沒有大折騰,也沒有偏離改革的方向和軌道。對于這樣一個巨型轉型國家來說,是非常難得的,也說明了改革主體的綜合能力。以點概面、夸大局部,聚焦微觀、全面抹殺,無益于改革開放的整體推進,更會削弱改革參與者的信心和定力。
四是以既得利益來否定深化改革。改革開放創造出新的利益格局,也造成了利益的差距。盡管拉開差距有助于激發社會活力,但是過大的差距則會產生社會問題,并從根本上削弱社會的活力。調整利益格局是改革的必然選擇。一些群體由此擔心疑慮,進而批評改革的方向和方式。要不斷完善制度,加強法治來消除疑慮。對于惡意攻擊,則要堅決回應,以正視聽,凝聚更多群體的改革共識。
盡管每個人在改革過程中有得有失,但絕大多數都是受益者,更應該成為改革開放堅定的支持者,改革開放精神的傳承者、闡發者。改革開放精神就是不斷突破體制和利益的藩籬,勇敢去試,勇敢去闖,使每個參與者都能公平公正地分享到改革成果,從而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發展統一在一起。因此,弘揚改革開放精神,是我們必須捍衛、繼續凝聚的共識。▲(作者是中央編譯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