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倩
【摘 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新理念。綠色發展理念,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則,又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思想的時代發展。本文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并對在此基礎上催生的綠色發展相關內容進行了解讀分析,探討了綠色發展理念的一系列啟示與創新。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理念是全黨對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重大趨勢性思考和判斷,是基于深刻歷史轉型這個重大現實背景作出的、體現了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造性傳承和對開創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新境界的偉大理想。
一、綠色發展理念相關分析
(一)綠色發展基本內涵
所謂綠色發展,是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能力的制約下,通過保護自然環境實現可持續科學發展的新型發展模式和生態發展理念。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維系生態平衡是其內在的核心要素;通過綠色環境、綠色經濟、綠色政治、綠色文化等實踐活動的“生態化”,實現天人和諧、共生共榮的理想境界是其核心內容和發展途徑。綠色發展模式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一體化發展,以自然生態規律為基礎,通過政府主導和市場導向,推動社會產業活動各個環節的綠色化,從根本上減少或消除污染,提高人類福祉和社會公平。
(二)綠色發展理念的特征
1.綠色發展的可持續性。綠色發展的可持續性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指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綠色發展,內含著人與資源的可持續綠色發展和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綠色發展。人與資源的可持續綠色發展指在資源極限意識的指導下,保持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積極地對自然資源展開綠色保護,樹立綠色發展意識。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綠色發展指在天人合一思想影響下,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綠色發展,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積極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健康、有序、全面的綠色發展,積極為后代人創造更多財富。
2.綠色發展的協調性。綠色發展的協調性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人與自然的協調。自然是社會發展的本體和基礎,是物質、能量和信息之源,是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天然富源,社會發展就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實現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二是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的協調。政治建設是綠色發展的保障,經濟建設是綠色發展的基礎,文化建設是綠色發展的靈魂,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是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經途徑。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的五位一體相互協調,相互影響,共同推進社會健康有序發展,促進綠色發展全面實現。三是社會利益之間的協調。社會利益之間的協調指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有機結合。綠色發展是全面的發展,倡導要以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利益、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為旨歸,克服短期利益和個人利益,認真反思現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促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綠色協調發展。
二、政治經濟學視角下的綠色發展理念啟示與創新
(一)綠色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繼承和創新。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理之一,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二者的相互協調、相互作用不斷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其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力量。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新理念,其核心仍然是發展問題。但綠色發展強調的是科學的發展、有質量的發展,它包含綠色和發展兩個方面:其一,發展是硬道理,沒有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的歷史重任難以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幸福也無從談起。特別是目前我們仍有很多地區、很多人口仍面臨脫貧的艱難任務,我們經濟社會、地區之間發展仍然很不均衡,所以,發展仍將是一個長期的主題。其二,綠色是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發展的高級階段,其核心是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長方式,解決傳統發展觀念和發展方式造成的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綠色發展更加重視自然生產力。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主要包括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及其關系直接決定了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態環境是生產力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了自然,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失去了生態環境的支撐,生產力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本,經濟發展將難以為繼。但長期以來,我們把生產力理解為人類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過度重視社會生活。
(二)綠色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生態理論的創新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以辯證與實踐的自然觀為基本認識,堅持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幅人、自然、社會相和諧的美好藍圖,也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指明了理論方向。馬克思認為,“歷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歷史”是相統一的,“人類要實現同自然的和解,就必須在生產活動中顧及長遠后果,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恩格斯指出: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這是因為“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必然性”。毛澤東同志認識到自然生產力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對自然界沒有認識,或者認識不清楚,就會碰釘子,自然界就會處罰我們,會抵抗。從黨的十六大報告可見,我國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并將環境問題提高到發展道路層面上來,指出要走一條環境污染少、資源消耗低的道路。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體設計中,提出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將保護生產力提升到與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同樣的高度,為今后發展構建了美好藍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為馬克思主義自然生產力理論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綠色發展理念在繼承“生態是生產力”這一觀念的基礎上,把生態對經濟的意義又向前推進一步,生態不僅僅是生產力的組成部分,而且還是生產力中具有驅動力量的因素,即“發展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是生產力發展的驅動因素之一。
三、總結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研究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研究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的關系研究中形成了綠色發展思想,同時在對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災害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深化了其綠色發展思想并在對生態破壞導致的自然報復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了其綠色發展思想。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胡鞍鋼.中國創新綠色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4]何景毅.綠色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宣言及其生態意蘊[J].經濟研究導刊,2017(33)
[5]郭秀清.綠色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解讀[J].鄱陽湖學刊,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