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 張倩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中美之間的貿易逐步出現更深入的合作與發展,同時中美貿易失衡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頻繁的貿易摩擦嚴重影響兩國進一步的合作發展。但傳統貿易數據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雖順差在中國,利益卻更多的流向美方市場。本文站在全球價值鏈分工角度上,從增值貿易,環境逆差兩個方面客觀分析兩國在雙邊貿易中的所得利益,結果顯示,巨大的貿易順差為我國帶來巨額外匯,增加就業機會,拉動經濟增長,但同時也承受環境逆差帶來的壓力;美方在貿易格局中享受著高附加值產品的超額利潤及環境的保護與資源的節約。
【關鍵詞】貿易失衡;全球價值鏈;增值貿易;環境逆差
一、中美貿易失衡現狀
近年來,中美兩國貿易不平衡在持續擴大,美國對中國貿易依存度不斷上升。而美方不斷以中美貿易失衡為由限制兩國正常貿易導致貿易摩擦頻繁發生。
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17年全年,美國對中國出口總額為2824.7億美元,自中國進口總額為5056.0億美元,逆差額高達3752.3億美元,進而使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地。巨大的貿易順差所引發的貿易失衡相關問題都逐漸浮出水面。
今年四月份,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中美貿易失衡給美國帶去不公平,不合理損失,先后對中國近150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意圖削弱中國對美國出口競爭力,減少中國對美國出口;同時擴大中國國內市場,以平衡兩國貿易差額。從而達到封殺中國2025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空間并維持其在國際分工中的主導地位與超額壟斷地位的目的。中國商務部也立即針對美國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并對來自美進口的部分農產品加征關稅。
中美巨大的貿易差額引起的貿易摩擦嚴重影響雙邊貿易進一步和平發展,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發生的貿易爭端對世界經濟穩定發展也造成不利影響。
二、中美貿易順差背后利益格局
(一)全球價值鏈分工下中美角色扮演
在傳統貿易中,各國間經濟往來多為產業間貿易,一國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而貿易雙方之間的順差和逆差分別表示雙方在貿易中的利得利失;隨著經濟全球化熱潮的不斷前進,各國間經濟聯系愈發緊密,日益細化的生產分工使一國的角色由從事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生產逐漸演變為從事具有比較優勢的環節生產,各國的產品中包含了世界各國的中間產品,形成全球價值鏈。
改革開放初期,龐大的中國市場與豐富的勞動生產要素吸引來國際產業的轉移,增加本土就業機會,拉動經濟增長。廉價的勞動力成本決定了中國以加工貿易方式承接了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了加工裝配進口中間品再出口給最終需求所在國的分工格局;相反,具有技術優勢和資本優勢的美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承擔了上游高附加值的生產環節生產,并通過跨國公司將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生產,形成出口高附加值的中間品,最終進口加工組裝后的產品的貿易格局。中美兩國分別作為最大的發達經濟體與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在國際貿易上也互為彼此最大的貿易伙伴,在分工格局中,中國也扮演著美國高新企業的下游加工工廠的角色,國際分工的格局為兩國帶來巨大貿易互惠,但也形成中美貿易巨大順差的貿易局面。
(二)增值貿易視角下中美貿易利益流向
全球價值鏈視角下,追求貿易利益增長的核心在于提升分工所帶來的增值效益。與傳統貿易相比,增加值貿易是以分工環節所帶來的增加值為統計口徑,剔除掉出口中的他國中間投入產品的價值部分,糾正傳統貿易中以最終出口價值為核算標準的錯誤算法,以參與全球生產獲得的增加值來探究實際貿易規模可以更加準確的體現中美貿易額數據的真實性,反映中美雙邊貿易中獲得的真實利益。
3月份由美方挑起的中美貿易爭端的導火索即為中美巨大的貿易順差額使得特朗普認為我國在雙邊貿易中獲得巨大利益,對美方造成不公平損失。然而傳統貿易數據所反映的僅僅是一個表象,并沒有將價值創造與出口規模形成實際匹配。事實在中國所進行的加工貿易創造的價值數額遠遠小于實際出口的總額。以美國本土品牌iPhoneX,為例,iPhoneX智能手機的部件總成本大約為370.25美元。其中,110美元流向提供顯示屏的韓國三星,44.45美元流向了提供存儲芯片的日本東芝和韓國海力士。此外,還有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供應商均取得部分價值,中國富士康承包組裝環節所創造的利潤只相當于總體制造成本3到6個百分點。然而,傳統貿易計算方法則將他國轉移價值的絕大部分都計入了中國出口總額中。這樣就導致了數字的扭曲和不真實性。
在中美雙邊貿易中,中美貿易順差多為“互補性的順差”,從包括貨物,服務,和跨國公司海外銷售在內的總貿易規模來觀察,以增加值貿易為核算方法,則反映出中美貿易利益多為總體均衡。
(三)從中美貿易順差看環境逆差
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中美雙邊貿易存在巨大的貿易順差額的同時,作為擔任加工貿易角色的中國在較大程度上承擔了環境逆差的損失。美國通過對華直接投資,將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生產環節轉移到具有廉價勞動力生產要素的中國,雖給中國帶去巨大的就業機會卻也在犧牲著其生態環境,轉移其污染排放,能源消耗,增加中國國內的財政負擔;相反,美國在此貿易格局中,享受著國際分工帶來的對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能源的節約,有效地維持其可持續發展。從長遠角度來看,美國在中美雙邊貿易中所享受的環境逆差帶去的利益對其國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結論與啟示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下,兩國國情與發展程度決定兩國在產業鏈分工中擔任不同角色,新型國際分工增加雙方的經濟合作與貿易往來,為兩國帶去互補性利益。同理,傳統的貿易核算方式已不再適用于日趨緊密的世界經濟合作格局中,增加值貿易核算才能更準確地反應各國在國際分工中創造的價值;在中美雙邊貿易中,巨大的順差額中隱藏著大部分他國轉移價值,數字的表象引起的摩擦影響兩國進一步合作。同時國際分工帶來的環境惡化增加我國各方面壓力,不利于未來可持續發展。作為價值鏈下游的中國,理應提升自身的科技硬實力,逐步進行經濟轉型,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提升我國在高新技術行業的分工地位,轉變“世界工廠”的身份,才是我國在中美雙邊貿易中獲取更高利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