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瓏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的飛速發展,海上航運尤其是遠洋航運日益蓬勃。由于遠航期間離陸地較遠,生活條件復雜,如果飲食保障沒有做好,勢必對船員的身體、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遠航期間的飲食保障和膳食營養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
一、船舶遠航對飲食保障的要求
(一)海上環境復雜,食品質量要求高
相比陸地,海上環境復雜,高溫、高濕、強烈熱輻射、風暴和船體顛簸、噪音等,影響船員的食欲和消化機能。加之日常工作任務,人員體能消耗較快,對所供食品的營養素比例、口味和特殊功效要求高。
(二)航行時間較長,供應水平要求高
船舶遠航時,短則幾周長則數月。長時間的海上航行,食品消耗量大,由于海上無法就地籌措食物,對食品的及時供應帶來了較大難度。食品來源途徑復雜,存儲條件差。船舶食品有預備采購的,也有臨時籌備的;有外地調運來的,也有本地生產的:有國內屬地提供的,也有國外異地采購的。食品來源渠道多樣,食品質量不容易掌控。另外,大部分食品要隨船舶遠航較長的時間,因船上冷藏室和冷凍室容積有限,食品供應保障水平要求高。
(三)設施設備有限,制作清潔要求高
船舶上食品加工場所空間相對較小,狹小的廚房擔負著整個船舶所有人員的主副食供應任務,在準備時間較短的情況下,足質足量的保障熱食難度不小。多數船體或貨物倉內常有老鼠、蟑螂,尤其蟑螂較多,且對一般的殺蟲劑有耐藥性,要徹底殺滅有一定難度,這對廚餐具徹底消毒清潔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食品多功能化要求難以達到
船舶遠海航行環境相對惡劣,船員長期處于高溫、高濕和高鹽的條件下,多發頭暈、惡心、食欲不振等癥狀,保障船員的食物除了包含水、糖類、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外,還應滿足抗暈船、抗疲勞,易消化、口感好、食用方便等要求。但目前遠航食品普遍僅能滿足營養需要,對其他功能尚未兼顧。
(二)傳統熱食制作條件難以滿足
根據中國飲食習慣,飲食保障以熱食為主。但在遠航期間,收到船舶本身硬件條件限制,熱食制作面臨諸多困難,船舶空間有限,及倉儲、動力系統和生活設置于一體,留給生活設施的空間小,難以配備體積大、功能齊全的熱食制作設備。
(三)境外食品原材料籌措難以組織
船舶遠航可能長時間在境外航行,遠離國土,單純依靠后方物資前送從時效和數量上難以完全滿足需求,必須拓展境外物資供應渠道,但現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且各方供應渠道并非完全兼容和固定,即使可以進入,也存在境外市場不熟悉、語言交流障礙、食品質量無法保證等問題,致使船舶境外食品原材料籌措難以組織。
三、搞好船舶遠航飲食保障的建議
(一)更新保障理念,提高保障效率
遠航環境復雜,情況特殊,必須要充分考慮遠航特點,創新保障理念,才能有效實施保障。一是改革食品供應模式。傳統方式熱衷傳統熱食,需要大量烹炒作業,油煙大,但船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必須轉變理念,堅持“成品供應為主,半成品供應為輔”,使用便于攜帶儲存、加熱即食的食品,提高保障效率,滿足船員需求。二是樹立“中西式制法相結合”的食品制作理念。西式快餐制作方法基本均具備標準化流程,其原料重量、電氣使用時間和溫度固定,容易實現烹飪機械化、節省制作時間。在遠航飲食保障中要借鑒西式快餐制作方法,研究制定符合本船實際的常用菜標準化制法,明確菜肴的選材質量、調料種類與重量、烹飪溫度和加熱時間。這樣既可縮短加工時間,又可保證食品口味,較好地滿足保障需求。
(二)大力運用新技術,發展多樣化遠航食品
各國航海飲食保障實踐經驗證明,以成品化遠航食品為主體的飲食保障模式具有高效、實用、方便等優點。遠航飲食保障應當確立“以遠航食品為主,生鮮食品供應為輔”的保障模式,研制并廣泛采用新式方便口糧,實現食品包裝的標準化和通用化,減少食品包裝容器和器材和規格種類,簡化供應程序。一方面,可結合中國飲食習慣,研制品種多樣、營養全面、耐儲存的軟包裝食品,包括常溫和冷凍兩種。常溫軟包裝食品原料經前處理和預加工后裝入鋁箔袋,抽真空后充入適量惰性氣體熱合密封,然后采用多階段升溫方式作滅菌處理,縮短食品暴露在高溫高壓下的時間,減少口味損失;冷凍軟包裝集體食品原料經預處理成菜肴,迅速冷卻后裝入符合材料包裝袋熱合密封,經超低溫速凍,移入冷凍環境冷藏。另一方面,可利用先進加工技術,研制抗暈船、抗疲勞等等具有特殊功效的遠航食品,比如,在食品中加入特殊藥物或食品添加劑,改善食品特性。
(三)拓展境外市場,增加食品物資供應渠道
針對船舶執行遠航任務可能長期在境外航行,單純依靠國內物資前送無法滿足需求的實際,必須依托海外市場,拓寬物資籌措渠道。一是國家層面上,要在世界范圍內積極拓展可補給點,通過外交部門努力,盡量多地聯系友好國家,簽訂相關協議,允許我方進入其市場采購。二是現有采購代理渠道要打破行業、資本等隔閡,實現渠道兼容,最大程度發揮采購保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