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同“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等十四條,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回望改革開放四十年,不忘初心。從改革初期,到艱難的深化改革過程,再到現如今發生質的飛躍的全面深化改革。歷史和現實更加明確了一點,即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這既是時代的呼喚,更是百姓一直以來的期盼。
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得益于人力資本與工業技術的高速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工業技術水平落后,勞動密集型產業發達,利用廉價勞動力制造生產成本低廉的商品,用于滿足我國生產生活消費的需要,以及憑靠價格優勢完成出口貿易。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勞動力花費大量時間支撐中國經濟在外貿驅動下的快速增長。在工業技術落后的時期,勞動力的廉價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著我國各方面的發展和進步,典型的“技術不夠,人頭來湊”。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通過國人的不懈努力,工業發展走出了一種不同于西方國家工業發展的傳統模式。由于改革初期我國技術發展相對落后,國外的先進技術相對發展成熟,那么就意味著我國可以把發展重心首先放在追趕世界技術水平上。不同于技術的自主研發,在追趕的過程中,需要投入的人力資本相對較少,這是一個更偏向于模仿和復制的過程。隨著發展腳步的不斷追趕,我國工業改革非常真切的反映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非常正確的,同時探索中國特色的經濟體制改革又是十分艱難的。
在此過程中,我國經濟得以飛速發展,一是國人自強的意識:擺脫貧窮必須依靠自救自利,人力資本是必須要與勞動生產力聯合起來,才能提高勞動效率的重要生產要素。教育規模的顯著擴大和教育水平的持續提升,促進了中國人力資本數量和質量的顯著提高,而且技術的飛速發展更需要提高國人研發能力水平,所以對科技研發的高度重視和持續不斷加大投入,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的全面提升,極大地發掘了中國的內生增長動力。當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對于勞動者來說,所真切感受到的收入增加,社會福利待遇的提高,使整個社會開始承認個人和企業追求收入、利潤和財富不僅是正當的個體理性行為,而且是對社會有益的合理行為。二是通過將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要素、廣闊的市場引進的資本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與相結合,開始向計劃經濟的各個環節大膽突破,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體制改革目標的前提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全面融入全球生產網絡和價值鏈的同時,使中國勞動力要素充裕的比較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以及對國際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持續不斷的學習、消化、吸收產生的正向外部效應的溢出。這就表明了我國經濟現狀面臨著已經由主要解決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問題,轉變為不僅要繼續解決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問題,而且要解決世界各國市場經濟有效運行所面臨的一些共性的體制和政策問題了。
當工業高速發展的同時,極大的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從而增加了政府的各方面的支出,其中就包括政府對勞動力成本的支出,簡而言之即勞動力收入增加,勞動成本遠遠提高。因此我國不得不高瞻遠矚,將政策轉向今后勞動力的發展方面。不能忽視的一個棘手問題,即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這無疑意味著在未來的十年甚至二十年內,主要勞動力將面臨短缺的狀況。加之中國勞動力資源的配置,經歷了由計劃分配到市場主導的制度變遷過程。中國勞動力短缺的時代即將到來。而針對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漲,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外商直接投資的減少和出口貿易的放緩。這是因為外商投資的制造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工成本最為敏感,因此,外商的投資必定選擇更有勞動力優勢的國家。而且勞動力的短缺勢必會造成社會勞動分工不均,和人力結構的發展不平衡。
勞動力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隨著經濟發展和育兒成本的提高,居民的生育意愿將逐漸下降。過去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不符合當前中國經濟社會所面臨的狀況了。在政策提出的十年二十年后顯現出其“副作用”,因此我國針對勞動力短缺而提出的最直接的方法即開放二胎政策。雖然放開計劃生育政策并非靈丹妙藥,但將有助于增加中國的適齡勞動人口,緩解勞動力短缺的情況。在應對逐步到來的老齡化,使人口適度增長,才有可能避免經濟發展受到老齡化的限制。目前可以生育二胎的“雙獨”夫婦已經進入生育期,但中國的生育率卻沒有任何反彈的跡象。因為借政策而出生的“二胎”還需要經過國家的培養以及社會的熏陶,在大約二十年后開始向社會展示自己的貢獻及力量。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口轉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計劃生育政策加速了這一進程,我們不得不在今后很長時間內先面對人口減少的后果,然后才能驗證開放計劃生育政策是否符合我國國情,以及能否有效快速的解決我國勞動力缺乏這一問題。
縱然如此,計劃生育開放政策針對某些經濟部分扔有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最容易顯現出來的經濟效益一定是快速拉動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每一位生命的誕生都將產生不同的需求,而生存本能的需求又無形中帶動著各個產業的發展。
在勞動力能否被有效解決還是個未知數的情況下,我國工業化改革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第一,中國經濟規模大而不強,在改革開放期間,通過投資和出口支撐的高增長模式也出現了邊際遞減效應,即同等的投入方式得到的回報在逐漸減少。因此轉型勢在必行。另一方面政府主要負責的大規模公共基礎設施投資,不僅在某種程度上對私人的投資造成了排擠的作用,也因為地方政府債務水平的攀升而影響可持續性。針對出口方面,在全球金融危機后,國外發達國家經濟受損嚴重,處于一個長期停滯的狀態,并且經濟的復蘇也需要一定的緩沖時間,因此造成了出口外需的長期不振,同時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十分顯著,并且加之勞動力老齡化而出現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從而使處于進出口產業鏈低端的勞動力密集型出口制造業陷入困境,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第二,當前中國的產業結構不合理,“三高”行業產能過剩并存的局面與高精尖行業產能不足長期并存,產業梯度與產業區域分布不均,卻少強有力的創新競爭意識,并且技術創新推動的內生增長動力也不足,營商的工業化大躍進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第三,經濟的發展,投入更偏向于重工產業,這是很難直接作用于我國國民的生活中的。因此造成了絕大多數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質量的改善不相匹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十分有限,需要提升。第四,經濟發展與收入差距形成了替代關系。隨著經濟的發展,無論是人力抑或是工業科技都偏向于效率化,即市場更容易把更多的資源偏重于更有效率的一方。例如工作效率更高的勞動力便可以拿到更高的收入,提供高效率的產業也更容易得到更多的業務從而產生更多的利潤。這樣發展下去,容易造成資源分配不公,從而無形中加大了城市與農村的差距,忽視了城鄉貧富差距,以及提升居民整體幸福感的目標,并且有進一步擴大的風險。
因此,站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歷史新起點上,只有通過不斷加大和提升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力度與水平,才能解決好當前發展中遇到的諸多困難、問題與挑戰。為此,第一,無論工業經濟需要多么迅速的發展,我們都要為每一步的措施制定風險底線。根據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進程中,科學防范、有效化解可能引發重大系統性風險,目光長遠,協調系統的關注每一個產業發展情況。做足預案、未雨綢繆;第二,創新也是一種生產力,通過改革創新促進結構調整與發展轉型。分析市場中各種資源配置所起到的作用,合理分配利用,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技術創新不斷發掘和培育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在制定的條款中健康發展,繼而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和發展模式的轉型;第三,通過全面、均衡、協調發展促進民生改善。將發展重心偏重于農村戰略的改革。不斷吸取之前的成果轉型經驗,以先實驗后推廣的手段,復制成功案例,但又因地制宜的貫徹政策手段,在體制機制上大膽創新、勇于嘗試,探索和總結。在推動區域、城鄉均衡發展、縮小貧富差距的過程中,加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提升普惠性水平,促進更廣泛群體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第四,促進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開放意味著對外開放的范圍擴大、領域拓寬、布局優化。一是開放對象上,堅持向發達國家開放和向發展中國家開放并重,擴大各方利益交匯點。二是開放領域從制造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轉變,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結構調整。三是空間布局上,加大西部開放力度,優化區域開放布局。
改革開放四十年,一路艱辛且仍有無數挑戰,但我們應當記住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