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巖


【摘 要】作為制造型企業,物流活動伴隨在各個生產環節中,其順暢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能否順利生產。本文從鋼結構車間物流路線和物料存放方面進行分析,并結合ERP系統,提出改進方案,從而達到提高物流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物流路線;工位配送;ERP
物流成為企業繼資本和人力以后第三利潤的源泉,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必要手段之一。制造企業的特性決定了物流滲透到其各項經營活動之間,物流是否合理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
一、鋼結構車間物流現狀分析
鋼結構車間車體檢修流程大體分為拆車、組裝、焊接、交驗四大步驟,所需物料包括大五金物料、備品物料(底架、端墻附屬件)、檢修舊部件、車門、鉚釘螺栓等。主要采用天車和叉車作為搬運工具。車間應用ERP系統產生的生產領料單進行取用物料。
(一)物料的物流配送線路交叉明顯(如圖1所示:)
突出存在三點問題:
1)由于制備工區需要向兩個方向發出大五金料,備品庫中的物流路線和制備工區的大五金料物流路線互有交叉,并均由叉車運輸,車間物流通道狹窄,在運料高峰期,出現兩輛叉車相向行駛讓路的情況,導致路線折返,增加時間,造成工區相應工序的物料延時等待,同時產生安全隱患。
2)工區南側既為進口又為出口,車體及轉向架進出都由南側牽車臺完成,造成工區南側通道擁擠。在完工后天車調運距離較長,出現調運等待,不利于作業流水線的形成。
3)舊件檢修場地和庫房離工區較遠,加上舊件數量信息無法在ERP系統中實時查詢,需要拆解后及時收集、及時檢修,距離遠造成時間浪費,不利于舊件的集中管理。
(二)物料存放比較分散
目前,鋼結構車間主要需存在兩種問題。
1)檢修配件流轉時混裝、二次分揀現象明顯。主要是庫房距離車間較遠,工區料斗有限,為保證生產,需要混裝。導致送至工區后,需再次按照臺位進行物料的二次分揀。
2)檢修舊件數量在ERP系統上顯示不夠及時準確,諸如腳蹬、扶梯、繩栓等利舊檢修件只能依靠勤溝通多聯系,存在疏忽風險以及成本浪費。
二、改進方案
根據設施規劃和物流路線優化理論,提出改進方案。
(一)物流線路優化
將備品庫移入鋼結構工區,車門檢修和舊件檢修并入配件檢修工區。改進后的物流路線如圖2所示:
方案優點如下:
1)車門檢修采用U型流水線布置,這樣能夠保證檢修完畢的車門能夠及時地配送至工區車門組裝工位。
2)組裝工位需要的備品和大五金料與車門分開配送,各自獨立配送,有利于現場5S管理和流水化生產。
3)縮短了利舊件的運送時間,同時也便于利舊件檢修完成后入庫,為準確掌握舊件數量打下了基礎。
(二)實現物料的集中存放與配送
建立綜合物料超市,進行集中配送,其中設置備品物料,大五金存放區、直接配送區域以及舊件補貨配送區;單獨存放大五金料,設置直接配送區專門存放現車所需物料;按照分類存放的原則放置在舊件補貨配送區。
對于備品物料的集中存儲有以下要求:
1)策略的改變,即物料存儲區依據流水線上的工位劃分。建立“物料超市”,這種物料的存儲方式是面向工位的,即以工位為中心的存儲。存儲區配送不再需要在整個物料存儲區范圍揀貨,而是由“物料超市”對工位實施分區域的物料配送。
2)遵循以下原則:①上輕下重,使貨架受力穩定;②普通物料采用通用器具存放,專用物料(沖擊座和從板座)采用專用器具存放,保證零部件在存儲、搬運作業中的經濟性和安全性;③同區內,重物料分散存放,避免因集中存放造成貨架受力不均勻;④物料出庫應遵循先進先出的原則,避免物料因長期積壓,折舊報廢。
在配送方面,改領料制為配送制,解決配送人員在工區和庫房間折返的問題。運輸設備可以考慮采用“物料列車”的形式,即按照工位通過物料儲運一體化小車配送,形成移動式貨架,既節省固定式貨架的使用量,也減少二次分揀,有利于“準時化”配送的形成。
(三)多種改善并行
生產作業指揮方式和員工在物流中的作用兩個重要方面:
1)在生產作業指揮方面,由于貨車檢修車輛修程差異程度比較大,會給流水線作業帶來不便,這就需要生產調度人員要根據待修車預檢的情況,分線送入或按工作量的輕重搭配后送入流水線,這樣在保證各臺位的工作量較為穩定,使相應更換的物料具有一定得穩定性,配送路線具有相似性,有利于根據流水線形成規范的配送路線和配送節點。
2)重視員工在物流中的作用,對于配送小車等專用器具,由專人負責維護,做到誰使用誰修理;提倡員工發現問題并及時反饋,對于員工發現的問題,要及時核實改進。
三、結束語
經過本文的分析,得出了鋼結構車間物流路線和物料存放優化方向,但是物流改進后的效果仍需實踐,需在加強物流人員技能培訓的同時,注重其他員工觀念的與時俱進,從而樹立完整的現代物流理念,真正達到不斷改善、不斷優化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方慶琯,王轉,現代物流設施與規劃[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2
[2] 馬士華,企業生產與物流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
[3] 黃毅,陳雷,鐵路貨車檢修技術[M],北京,中國鐵路出版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