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圓 劉天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然而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真的結束了嗎?軍事上的侵略的確是暫時無法發生了,但是日本對中華民族精神上的侵略呢?“精日”現象的背后實際上隱藏著日本對我國從未停止的精神侵略
一、“精日”事件已從“時有發生”演化到“層出不窮”
列舉下近來出現的一系列 “精日”行徑:2月19日,兩名男子身穿仿制二戰軍服在南京紫金山抗戰碉堡前合影;2月22日,孟某在微信群中發布“南京殺三十萬太少”等言論,被南京警方拘留刑滿釋放后,又于3月3日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拍攝侮辱他人的視頻;再倒著往前看,此類事件已不新鮮:2017年8月,四名男子身著二戰日軍軍裝,在著名抗日遺址上海四行倉庫合影;2017年聯合國國際維和人員日當天,身穿07軍裝,頭戴藍盔的兩名男子向一名身著日式女仆裝的女子下跪的照片流出;2016年國家公祭日前夕,在大屠殺死難者叢葬地之一的燕子磯,一名青年男子,身著白衣黑褲日本武士服,手舉木質武士刀,背對長江擺出劈、砍等各種姿勢……
二、兩種人群構成了“精日”分子的主力軍
“精日”的原因有很多,但無論出于什么樣的原因,從結果上看,他們都是過度崇尚了日本,無底線地背棄了祖國。主要的“精日”分子有哪些人?從一個已被查封的有大量“精日”言論的“日本の家”貼吧數據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該貼吧中超過70%有過“精日”言論的人中,“50%是中學生、20%是留學生或者準留學生”。留學生有過與日本的直接接觸,日本的社會環境、人文歷史、經濟發展等等可能讓他們確實被日本所吸引,并且這種吸引的力量大到可以讓他們可以肆意詆毀祖國。那么除這部分有“精日”傾向的留學生外,還有超過半數的是甚至都沒有去過日本的中學生。他們的“精日”絕非空穴來風:2010年1月環球時報進行的2009年度“中國人看世界”公眾調查顯示,12-20歲的中國受訪者對日本最有好感,當被問到最喜歡的國家和地區是哪里時?在15-20歲的中國受訪者中,有12.3%的人選擇了日本。而這些青少年學生是通過什么途徑了解日本的?答案指向了動漫。許多對日本動漫有著相同愛好的青少年走到一起,在“三觀”還沒有成熟之際在互聯網這個成分復雜的開放空間里被誤導進而走偏。
三、沒有硝煙的侵略:“精日”背后是日本文化的悄然滲透
日本在發起侵華戰爭之前,就已發起了“宣傳戰”、“文化戰”、“思想戰”號稱將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造福中國百姓;戰爭發起后,日本人在占領區強行對民眾進行妄圖抹除中國印記的教育;培養大量漢奸和日本作家、媒體宣傳日本的“親民”形象。
這種文化上的滲透并沒有隨著抗戰的結束而結束。在中日邦交正?;?,日本以輸出動漫文化這種隱蔽的方式悄悄影響著國人,并且日本當局尤為重視:2008年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提出了日本“動漫外交”政策,2013年3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出要全力推動“酷日本戰略”,通過日本動漫文化輸出,改善日本國家形象。
把“90后”戲稱為吃著薯片、看著大片長大的一代人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也是看著日本動漫長大的一代。而且不僅僅是“90后”,還有之前的“80后”和現在的“00后”。80年代,日本政府將經典的動漫作品,通過交換和政府援助計劃,無償或低價提供給中國,同時中國自身的動漫產業又無法以相同的成本制作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只能讓日本的動漫在熒幕上大行其道。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沒有“營養”甚至思想消極的作品得以低門檻地進入中國市場,讓大量青少年“唾手可得”。而這些稂莠不齊的作品所包含的一些抬高日本、貶低中國的暗示又被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接受。
看動漫不一定會變成“精日”分子,但“精日”分子絕對與看日本動漫有聯系。2008年一項關于日本動漫對中國大學生的影響力問卷調查顯示,日本動漫使得相當一部分人更為主動的接受那些積極向上的價值倫理,但另一方面,喜歡動漫與接受叛逆色彩的價值觀念,似乎也有必然的聯系,越喜歡動漫就對動漫作品中的暴力、同性戀、縱欲主義、個人主義、頹廢、虛無的價值觀念的接受程度越高,同時對日本動漫作品的接受與對日本態度存在相關性,即越喜歡日本動漫,對日本的友好程度就越高。
四、面對這種侵略,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一是要加緊通過立法堵住“精日”行為擴散的缺口。“精日”分子的活動有隱匿性和突然性,必須要通過法律的嚴懲剎住這類群體的囂張氣焰。兩會期間,來自文藝界的30余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合遞交了一份關于“制定保護國格與民族尊嚴專門法”的提案,江蘇代表團的多位全國人大代表,聯名提交《完善立法保護國格與民族尊嚴》議案,呼吁從立法層面對“精日”行徑予以嚴懲。政府應該盡快響應這種呼吁。
二是要通過加強網絡輿情監控掌握“精日”分子的藏身地。網絡上有許多供“精日”分子活動的藏污納垢之地,例如貼吧、微信群、QQ群等,許多“精日”分子活動時都會在群里散發消息,有關部門必須要加強監管,將這些刺痛國人感情的“精日”行徑扼殺在萌芽之中。另外,對于網上兜售日軍二戰裝具的店鋪也要加強監管。
三是要通過教育提高青少年對“精日”的判別力。國家的氣運在青年,國家的未來在青年,必須要通過行之有效的教育使青少年樹立正確觀念摒棄歷史虛無主義。四行倉庫四人合照中的胡某、劉某因未成年連被拘留的處罰都沒有,僅是在教育訓誡后就放了出去。我們應當正視的問題是,經過多年義務教育的學生都能做出這樣的事,那么事發后最多幾個小時的教育能夠多大程度地改變這兩位未成年人的認知?畢竟他們在有限的教育時間外有大量的課余時間可以被日本文化產品“慢慢熏陶”。所以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是大力發展中國優秀文化不讓“精日”文化有滋生空間。雖然近幾年通過國家政策扶持,國產動漫相繼推出了一部分能夠彰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作品,限制了一些日本動漫的傳播,但是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是缺少像日本宮崎駿、青山剛昌、鳥山明這樣的大師級漫畫家。我們現在也要向日本借鑒他們的成功之處,“文化自信”的根基必須從青少年階段就開始扎下。許多“精日”分子并不是因為“愛”日本才去接觸日本動漫,而是因為接觸了日本動漫才“愛”上了日本。所以,我們要把優秀的文化用更多年輕人樂于接受的形式呈現出來、普及開去,讓廣大青少年自覺主動地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