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冰
【摘 要】在倡導全民創新、大眾創業的新時代,各級技工類院校需要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和自我認知,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具有自身獨特優勢和無限的發展潛力。
本文從理念層面、方法手段層面、課程評價層面闡述了培養技工類院校創新型人才的途徑。
【關鍵詞】創新;技工類院校;能力
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教育需要走在時代的前面。在倡導全民創新、大眾創業的新時代,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能夠高瞻遠矚,能夠知曉祖國未來的形式和世界發展趨勢,深化自身認識,積極倡導、刻苦鉆研如何在技工類院校的學生群體中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時代佼佼者。
對創新型人才應該具備的特點或者特征,可以說是見仁見智。學者和教育家們也在不停地探索什么樣的人才才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在教學實踐、實訓指導、畢業生培訓過程中,我總結出典型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有:
1、自身一定具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和清晰的自我認知,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主觀能動性。例如,某學生立志于創業,在校期間積極參加各種相關專業俱樂部和科技活動小組,不斷地主動提升自身的商業運營技巧,帶領他的創業小組在省級創業大賽中獲得了優異成績,這與他一直以來的目標是分不開的;
2、創新型人才具有自身某一方面的獨特優勢,特別是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曾經有一位剛剛畢業的女同學,在校期間學習優異、在班級和學校社團內身兼數職,由于她具有出色的領導力和管理時間的能力,她不僅在學業、工作中大放異彩,也能在實習崗位上被用人單位所賞識。有了出色的綜合能力,她在工作中頻頻迸發出創新的思維,為用人單位的管理體制改革做出了重要貢獻;
3、人才的發展性和無限潛力,在創新型人才身上體現的極為深刻。每個人都是不斷發展的個體,創新型人才一般表現為源源不斷的新思路和用之不竭的精力。教師要學會發掘學生的潛力,引導學生把精力用到能夠促進自身不斷成長的事業中。
基于以上分析的創新型人才特點,結合技工類院校的學情,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層面探討“如何培養技工類院校創新型人才”這一主題。
第一,理念層面:
1、秉承以人為本的思想,一切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這一點體現在我們的課程目標、課程設計理念都應圍繞本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盡量促進每一位同學的個性發展。
2、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照本宣科的灌輸者。教師應以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為目標,不壓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終身學習的理念。
3、教師應長善救失,鼓勵學生發揚自身的優勢、彌補創新創業能力不足的方面。帶領學生尋求各方資源的幫助,盡自己的力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4、教師是自身所在學科的建設者、課程的開發者,要想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必須將創新精神融入到學科建設的所有細節中,讓學科和每一次課程具有先進的時代特色。
第二,方法手段層面:
1、提倡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獲取知識,加深對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的理解和掌握。技工類院校的學生大多數不喜歡傳統的理論知識灌輸式的授課方式,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發散,因此,教師應該讓他們在課堂內部行動起來。例如,先完成小型課題、制作學科相關的科學藝術作品等方式,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
2、教師授課過程中可以多運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分層次匯報的方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類的教學方法,在多位教師的交流分享中得出的結論是成果非常顯著的。技工類院校的學生,思維活躍而發散,喜歡從做中學,多賦予他們更多的主動探索的機會,對調動學生的創新思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除了課堂教學,還可以安排學生到相關崗位實習,將學校里學到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這樣能啟發學生主動反思自身的不足,提前感知職場環境和崗位要求。學生回歸校園之后在學習方面一般會更有目標,甚至能把實習崗位上的新科技、新理念帶回學校,與老師和同學們共同學習進步。
4、校內外實踐課程同樣能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和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碰撞出更多更有價值的思想火花。
第三,課程評價層面:
1、多采用過程評價的方式,減少一次考試成績定乾坤的現象。一方面能加強學生參與平時各種形式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不會因為某一次考核的分數而抹殺這位學生的綜合表現。
2、評價標準應該多元化。既然要培養出創新型的人才,評價標準過于單一、更古不變,這樣的話一定與我們先進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教師應根據當今社會與時代的要求,制定出多方位的考核學生的標準。讓學生的長處和短處都能得到客觀的評定。這也是因材施教理念的貫徹。
3、評價標準應該綜合化。現代社會要求具有創新精神、全面發展的人才,教師的評價標準設置也應該對學生全方位的衡量。學生被綜合化評價標準所引導,會更加注重知識、能力、素養等各方面的均衡發展。
4、評價標準應具有發展性。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學科理論也在不斷演化創新,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如果仍然是幾年甚至十幾年不變的話,據此培養出的學生一定不會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教師應該根據職場現在以及未來的崗位要求設置能力和知識目標,并體現在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中。在某一門學科內的不同課程主題中,也應體現循序漸進的評價指標,學生由此能夠由淺入深地掌握知識與技能。
第四,培養人才的途徑層面:
我們應該開發思想,打破常規,積極探索不同的途徑和渠道來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此過程中,同樣需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理,由淺入深、由點及面地開發各種形式的培養方式。例如,技工類院校一般與較多的企事業單位有穩定的校企合作,教師可以與企業主管共同制定學生培養目標、給出企業亟需解決的困難課題供學生研究、提供崗位實習的機會等等,從不同的角度來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五,文化建設層面:
無論是從班級文化還是校園文化的角度上來分析,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們應該努力將這種影響強化成一種對倡導創新精神有益的、正面的影響,讓學生徜徉在熱火朝天的創新創業氛圍中。對于那些自身缺乏主觀能動性的學生來說,這種積極的氣氛在很大程度上會引領學生向創新團隊靠攏,主動尋求老師和同伴的幫助,進而成為創新團隊的一份子。所謂“近朱者赤”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教師應與學校一起,積極探索提升校園文化的舉措。例如,舉辦校、系專業技能大賽,并與市級、省級、國家級甚至世界級技能大賽對接。在積極備戰技能大賽的氛圍中,學生團隊內部成員不斷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在競賽獲勝的喜悅中,學生團隊將創新創業思想主動傳播到同齡人中。這樣的文化傳遞和宣傳效果,比老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地灌輸思想這種傳統方法要快速的多、有感染力的多。
總之,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多層面多主體進行不懈努力。作為一名普通的技工類院校教師,我能做的就是總結反思工作中的經驗和收獲,并把它傳遞出去、應用在一線的教學崗位上。培養創新型人才,要求教師自身擁有遠大的育人理想;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個人的專業知識、課程開發能力,并充分了解學情;在教學后的反思過程中不斷鉆研、創新,以科學的方法貫徹落實這項利國利民的大計。
【參考文獻】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2]任飏陳安.論創新型人才及其行為特征[J].教育研究. 2017(01)
[3]劉琳琳.創新型人才成長的規律與路徑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