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漢鳴
(浙江珊溪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浙江 溫州 325300)
趙山渡引水工程是飛云江干流中游河段上控制水利工程,是珊溪水利樞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引水樞紐工程和輸水渠系工程兩部分組成,引水樞紐工程位于溫州瑞安市龍湖鎮西北的趙山渡,距離溫州市87 km,距離瑞安市41 km。工程以供水、灌溉為主,兼顧發電、防洪綜合利用。
趙山渡引水樞紐工程閘址以上流域面積2 302 km2,多年平均流量88.8 m3/s;珊溪至趙山渡區間面積773 km2,相應區間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 869 mm,多年平均流量26.3 m3/s,多年平均徑流量8.3億m3。水庫校核洪水位23.37 m,設計洪水位和正常蓄水位22.0 m,死水位21.0 m,總庫容3 414萬m3,電站裝機容量2×10 MV。工程屬Ⅱ等大(2)型水利工程。
趙山渡引水樞紐工程由右岸混凝土重力壩、河床式電站廠房、泄洪閘、左岸混凝土重力壩和渠首進水閘等組成。泄洪閘位于主河床,最大閘高為29.0 m,閘頂長367.4 m(含重力壩和河床式廠房),設有16個閘孔,單孔寬12 m。河床式廠房位于右岸河灘,安裝2臺單機容量10 MW的燈泡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渠首進水閘位于引水樞紐左岸上游山溝內的總干渠輸水隧洞進口處,孔寬5.5 m,底板高程15.9 m。
本工程泄洪閘地基主要為砂礫卵石,采用混凝土防滲墻進行防滲處理;左右岸混凝土重力壩、廠房地基巖性為角巖化粉砂質泥巖,基礎進行了固結灌漿和帷幕灌漿處理。左岸邊坡整體穩定。右岸卸荷巖土松弛,節理發育,施工中對卸荷巖體進行了處理:重力壩壩體全部挖除,壩基為弱風化巖石,閘頂以上挖除松動巖塊和松散堆積物,并采取巖面設隨機錨桿、混凝土貼坡及預制混凝土塊護坡支護等工程措施。
趙山渡引水工程為亞洲開發銀行貸款建設的項目,工程建設單位是浙江珊溪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設計單位是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監理單位是浙江水專工程建設監理公司,土建工程施工單位是中國水電第九工程局。
主體工程于1998年7月16日開工,2000年9月26日下閘蓄水,同年11月28日第1臺機組開始并網發電。2000年12月29日第2臺機組開始發電。2002年7月25日通過了浙江省水利廳組織的引水樞紐單位工程驗收。2011年9月15日~2011年11月30日,趙山渡引水樞紐工程安全監測系統進行了更新改造施工。
根據《混凝土大壩安全監測技術規范》(SL601-2013),“每年應進行一次監測資料整編。在整編的基礎上,應定期進行資料分析”。“在運行期,每年汛前應將上一年度的監測資料整編完畢”。根據《水閘技術管理規程》(SL75-2014),“檢查觀測資料整編宜每年進行一次?!?/p>
國務院頒布的《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第19條亦明確規定,“大壩管理單位必須按照有關技術標準,對大壩進行安全監測和檢查;對監測資料應當及時整理分析,隨時掌握大壩運行狀況?!?/p>
閘頂水平位移采用視準線法監測,視準線設置在閘頂0+006.00 m處,在左右岸重力壩、廠房、泄洪閘等部位均設置測點,共設21個測點。測點編號分別為CD2~CD11、GZ2、CD12~CD21,中間測點 GZ2 兼做臨時工作基點。水閘靠近兩岸位置分別布置1個工作基點,編號為GZ1和GZ3,在左岸公路邊及右岸山體坡腳分別布置1個校核基點,編號為ZX1和YX1。
趙山渡引水樞紐工程的設計特征庫水位為:
校核洪水位(P=0.1%):23.37 m
設計洪水位(P=1%):22.0 m
正常蓄水位:22.0 m
汛期限制水位:21.5 m
死水位:21.0 m
(1)2016 年之前最高庫水位在 21.95~22.31 m之間,最低庫水位在17.8~20.02 m之間,年變幅在2.10~4.39 m之間,年平均值在20.33~21.39 m之間。歷年水位總體變化不大,歷年最高水位出現在2015年,最低水位出現在2006年。
(2)2016年上游最高水位為21.96 m,出現在2016年1月26日及3月14日,最低水位為20.27 m,出現在2016年12月29日,年變幅1.69 m,為歷年最小,年平均水位為21.18 m。
(3)2016年各月庫水位都較接近,月最高水位在21.43~21.96 m 之間,月最低水位在 20.27~20.82 m之間,月水位差在0.81~1.53 m之間,月平均水位在20.96~21.43 m之間。

圖1 2016年上游實測水位過程線圖
(4)2016年上游庫水位與設計水位相比,高于死水位運行的天數有276 d,低于死水位運行的天數有90 d,未出現高于正常蓄水位運行情況。

表1 2016年上游水位特征值月統計表

表2 2005年~2016年上游水位特征值統計表
2016年08∶00下游河道水位過程線見圖2。由圖可見,2016年下游實測最高水位為12.84 m,出現在2016年9月29日,為臺風“鮎魚”帶來的強降雨引起。下游穩定水位一般為8.05 m左右,受降雨及水閘發電尾水影響,下游河道水位有小幅波動,范圍一般在8.0~10.0 m之間。

圖2 2016年下游實測水位過程線圖
(1)2016年閘區降雨天數為186 d,雨量豐沛,最大日降雨量為275 mm,出現在2016年9月28日,由臺風“鮎魚”帶來的強降雨(圖3)。最大月降雨量為955 mm,出現在2016年9月,為近11年來的最大月降雨量。年總降雨量為2 897 mm,為歷史最大值,屬于豐水年。
(2)2016年降雨主要分布在4~10月,約占全年總降雨量的83.2%,12月降雨量最少。
(3)歷年平均月降雨量8月最大,為427.3 mm,其他月份平均降雨量在62.7~290.1 mm之間,歷年總平均降雨量為2 102.7 mm(表3)。

圖3 2016年日降雨量過程線
2016年水閘水平位移共觀測12次,水閘水平位移特征值統計成果見表4。2011~2016年測點水平位移實測過程線見圖4,從圖4和表4可見:

表3 2006~2016年月降雨量表 單位:mm

表4 2016年閘頂水平位移特征值統計表

圖4 閘頂水平位移實測過程線
(1)水閘水平位移觀測頻次為1次/月,滿足現行規范要求。
(2)2016年壩頂順河向水平位移最大值為3.72 mm,出現在CD4測點;最小值為-1.46 mm,出現在CD11測點。年變幅在1.7~3.52 mm之間。
(3)與歷史最大值相比,僅CD4和CD5測點向下游水平位移超出歷史最大值,超出量分別為0.1 mm和0.36 mm,其余測點水平位移均小于歷史最大值。
(4)從總體來看,水閘水平位移測值均在一定范圍內變化,向上、下游最大位移均未超出5 mm,水閘水平位移正常。
圖5為2016年大閘水平位移分布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水閘各測點水平位移在-1~5.0 mm之間波動,變幅較小,符合水閘變形的一般規律,可見水閘結構仍處于穩定狀態。

圖5 2016年閘頂水平位移縱向分布圖
(1)截止2016年12月31日,所有儀器均運行正常,儀器完好率為100%。
(2)2016年上游水位一般在20.27~21.96 m之間波動,變幅總體較小,年平均水位為21.18 m。
(3)水平位移觀測頻次滿足現行規范要求。水閘向下游最大水平位移為3.72 mm,向上游最大水平位移為1.46 mm。水閘水平位移總體較小,水平位移在正常范圍內,水閘位移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