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輝
在我的財經記者朋友圈里,有兩位傳奇人物。
第一位是炒房高手。“炒金炒銀不如炒套房”是他的口頭禪。我10多年前來北京時,據說上班沒幾年的他已經有兩處房產,當然都是貸款買的。2009年,金融危機之后,北京房價下跌,他果斷把一套120平米房子賣出,用升值的錢當首付,又貸款買了兩套房子,其中還有一套是學區房。據說,他目前一共已經有6套房子,其中4套在北京,1套在天津,1套在涿州。房產財富幾千萬,財務自由妥妥的。這位朋友的經驗是,不能讓房子空著,他選擇的房子以小戶型為主,出租收益比相對高一些,拿租金還貸款。不過,目前他覺得房價已經太高,看不清以后的走勢,只打算觀望,也打算再出手。我們開玩笑說,他以后不用工作,每個月當“包租公”也能賺幾萬塊。
第二位不但對股票深有研究,也投資了好幾套房子。據別的記者說,近幾年一直很火的一只基金重倉的科技股,最早就由她發現,并且推薦給了幾位基金經理。可見她研究股票的功力。當財經記者,只因為她對這一行的熱愛。
在發達國家,財經記者是最頂級的記者群體之一,因為他們要具有最前沿的經濟視野,要有深厚的金融圈的人脈關系,也要有良好的寫作基本功。國內財經媒體的發展才十幾年,與國外“財經記者多數是行業專家”無法相比,但是也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財經記者。這些記者每天接觸的都是最前沿的財經信息,能找到的投資機會更多。看看他們是怎么理財的,當然可以起借鑒的作用。
也有人會好奇,股市最容易賺快錢,財經記者們都賺到錢了嗎?實際上,除了早期據說有一些財經記者靠內幕信息炒股賺到了錢,現在基本已經不大可能。一來,內幕信息的管理越來越嚴,誰也犯不著冒著犯罪的危險,給他人提供內幕信息。二來,少數莊家或者基金“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時代已經過去,這幾年的市場變動太劇烈,莊家自己都栽跟頭,更不可能保證別人賺錢了。在我接觸的財經記者里,在股市里賺到錢的并不多,多數人其實也跟散戶一樣賠錢了,不過他們一般賠得不多而已。
當然,財經記者們都有自己獨門的理財秘訣。另外,財經記者接觸新生理財產品的機會更多,他們可能賺到更多的錢,也會有一些經驗教訓。每年的財富熱點是什么?財經記者們肯定更容易掌握。在股票牛市時,在股市多放一些錢,信托最熱時,他也早早把錢拿去買信托了,總體來說,他們總容易比普通人做得更好一些。
每一次《投資與理財》來新同事時,我都會開玩笑說,我們編理財雜志,首先要把自己的錢財打理好,如果你自己都理不好財,怎么教人理財?這是對記者的期待,也是對我們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