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夢桐

“這兩天我所在的開戶券商一直在給我發CDR基金的宣傳短信,看來券商很重視CDR基金的銷售啊。”近日,各路投資網友都反映收到了這樣的信息,來自銀行的、券商的,還有來自超市宣傳彩頁的。
在CDR已火兩日以后,小編報了這個選題,在仔細翻閱資料后,打算來給大家嘮嘮CDR到底是個啥。
CDR是指在境外(包括中國香港)上市的公司將部分已發行上市的股票托管在當地保管銀行,由中國境內的存托銀行發行,在境內A股市場上市,以人民幣交易結算,供內地投資者買賣,以實現股票的異地交易。
6月6日,證監會官網顯示,證監會已批復南方、易方達、嘉實、華夏、匯添富、招商等6家基金的3年封閉運作戰略配售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LOF)的申請。
6月19日,6只戰略配售基金募集全部結束。據媒體從公募人士處獲悉,截至6月21日,6家獨角獸基金總規模應該會剛好超出1000億元,大概在1200億元左右,但最終規模等數據,截至記者發稿還沒有公布。
截至截稿,6家獨角獸基金公司官網均未發布基金成立公告。
從監管部門的批復速度來說,顯然監管對于獨角獸基金的重視程度還是相當高的,或者說急于有資金來進入這個市場,國家戰略意圖的緊迫性躍然紙上。
用年初證監會主席助理張慎峰的公開講話一言以蔽之,曰“把好企業留在國內、讓好企業盡快上市、讓融資者得到更快發展、讓投資者得到更多回報,應當成為市場各方努力追求的共同目標。”
這其中說的好企業,就是我們常說的“獨角獸”。“獨角獸”是指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科技公司,目前中國擁有很多未上市的估值10億美元的科技公司。
那么,此次獨角獸基金比起之前的中概股回歸,又有哪些優勢和劣勢呢?
優勢1:命中率或遠高于打新
A股市場在擁抱新經濟的浪潮中,頻頻向創新經濟伸出橄欖枝,已先后迎來三六零、藥明康德、富士康、寧德時代的發行上市或借殼上市。
優質的大型企業上市,打新收益往往相當豐厚。以收獲16個漲停開板的藥明康德為例,截至6月5日收盤,藥明康德股價為119.78元,相對于21.6元的發行價,中一簽就意味著已有10.89萬元盈利入賬。
但是普通個人投資者,通常因為資金量較小,打新中簽比較“渺茫”(寧德時代中簽率僅為0.0937%)。參考工業富聯的案例,由于采用“戰略配售+網下部分鎖定”的創新發行方式,其戰略配售數量約占發行總數量的30%。
優勢2:投資費率低
業內人士介紹,戰略配售型基金管理費和托管費會采取優惠政策,極可能費率不到普通基金的十分之一,每年費用計提設置上限,讓普通大眾能夠低成本、低門檻參與頂尖科技公司的投資。
優勢3:個人投資者享受與機構同等配售優先權
部分戰略配售基金上限為500億元,且分階段銷售:第一階段時間內,僅對個人投資者發售,單一個人投資者限額50萬元;第二階段時間內,僅對特定機構投資者發售,特定機構投資者指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基金和職業年金基金四類機構投資者等。
優先個人投資者認購,若第一階段時間內對本基金達到募集規模上限,則提前結束募集。這意味著,普通個人投資者享受著和全國社保、養老金等機構同等的配售優先權。
優勢4:首批戰略配售基金,稀缺資源
與普通打新基金不同,這6只為CDR、獨角獸而來的基金,是戰略配售基金,一種創新的基金品種,同時也是非常稀缺的資源。
劣勢1:有3年的封閉期
封閉期3年,6個月之后將在交易所上市,每半年開放申購一次(具體安排詳見基金招募書)。不少基金應該在3年后自動轉型。
業內人士稱,封閉的意思,就是只有過了這個時間后,你才能向基金公司申請贖回。時間沒到,就只能在股票市場上把它們賣給其它投資者。這里面最大的問題是,流動性差,變現難。
雖然原則上講,沒到期前可以賣給其它投資者,但往往會有較大的折價。一般來說,一個金融產品一定要考察它的流動性和風險,風險越大,流動性越差,收益補償應該越高。
劣勢2:未來的行情和政策不明朗
安信證券分析指出,投資獨角獸也并非全無風險。一方面,投資獨角獸企業的風險不比投資初創型企業小,主要是因為獨角獸企業的經營模式大都成型,一旦遇到發展瓶頸,調整難度較大,獨角獸企業面臨著經營風險。
3年時間,市場可能會發生很多變化,封閉期不能賣出,萬一出現風險,幾乎不能止損。獨角獸企業海外破發的情況比比皆是,比如平安好醫生作為港交所上市新政后首只上市的獨角獸,上市次日即告破發。
很多獨角獸目前仍處于虧損階段,后期盈利情況怎樣,不確定性比較大。大泰金石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王驊亦認為,CDR獨角獸回歸是目前資本市場的熱點,市場也會大肆炒作,上市之后大概率能帶來短期的上漲,但是從香港和臺灣的經驗看,股價漲到高位泡沫破裂后,會是一地雞毛的局面。尤其是這些獨角獸并不和企業成功劃等號,大部分也都是互聯網高科技企業,在3年的封閉期內,股價的發展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劣勢3:獨角獸現在并不便宜
安信證券指出,市場對于獨角獸企業有著更高的期許和估值,市場溢價通常處于較高的水平,而投資者也需要承擔相應的市場風險和溢價風險。
回歸國內的獨角獸,一小部分是還沒上市的,另外大部分是已經在海外市場上市的,例如在美國上市的京東、阿里等。
業內稱,過去一些年,美股里的科技股漲得相當夸張。阿里過去兩年翻了兩倍,京東過去一年也漲了超過50%。從市盈率角度和PEG角度來看,估值已經不算便宜了,美股納斯達克指數的估值處于近10年里的高位。
目前,6只戰略配售基金已經正式結束了第一階段針對個人投資者(發行期為6月11日至6月15日),以及第二階段針對機構投資者(發行期為6月19日)的募集期,所以對獨角獸基金心動的投資者只能下次再參加了。
據悉,截至6月21日,6只戰略配售基金的合計募集金額或已超過1000億,6只中的一家基金向媒體透露,此次募集規模在100億至150億元之間。持有者多半為散戶投資者。
“個人投資者占比大多數,機構投資者不太熱情。”業內知情人士說,比如社保基金可以直接參與戰略配售,不用借道CDR基金。“其他機構想再等等,因為半年后能通過二級市場買入基金份額,加之小米撤銷CDR的申請,機構投資者認為目前形勢還不明朗。”
而對于此次小米推遲發行CDR ,一位基金經理表示:“主要原因在于A股市場和香港市場在最終估值定價方面的協調存在比較大的難度。目前A股市場整體偏弱,小米CDR發行預估300億左右規模,發行可能會對市場形成比較大的沖擊。”
也有媒體報道稱,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分析,由于擔心小米CDR的估值壓力,因此監管層想等港股的估值邁入合理區間再做定奪。
對此,小米官方微博回應,決定分步實施在香港和境內的上市計劃,即先在香港上市之后,再擇機通過發行CDR的方式在境內上市。為此,公司將向中國證監會發起申請,推遲召開發審委會議審核公司的CDR發行申請。
由于小米推遲發行的影響,有投資者質疑對于已經發行的6只戰略配售基金,如果沒有CDR發行,該怎么辦?
對此,一位基金公司投研表示:“戰略配售基金首先考慮的問題是產品成立,再看后面的運作。成立后初期肯定投資的是債券和短融等,CDR發行有一個配一個,如果沒有,也沒有關系,會先通過固收類產品投資把凈值做起來,但投資者對于這些產品的高收益預期就可以降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