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含
債券違約事件頻發,對你我他的影響有哪些?
2018年5月21日,東方園林擬發信用債10億,卻僅募集到5000萬元,僅占擬發信用債總額的5%,往日上市公司信用債發行、認購火爆的局面再難出現。
由于債券市場集中上演違約行情,東方園林信用債遭遇市場冷淡對待,也源于此。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23日,2018年以來已有19只信用債出現違約,違約主體增至10家,包括凱迪生態、*ST中安、四川煤炭、大連機床、丹東港、億陽集團、中城建、神霧環保、富貴鳥、春和集團。
那么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什么是債券違約?債券違約對你我的影響又有哪些?對于我們的理財活動是否會產生影響?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接觸最多的債券就是國債(俗稱國庫券)。然而,類似于國債性質的債券基本是不會違約的,因為一旦國家破產或者說國家(政府)連自己欠的債都還不上的時候,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已經基本崩潰,這個國家就沒有希望了。
此次債券違約中所提到的債券主要是公司債券,這些債券的發行人都是一些大型A股上市公司,而且都是信用債。
那么什么是信用債?信用債就是不依靠公司的任何抵押擔保,而向投資人承諾到期還本付息的債券,能夠發行信用債的公司一般而言都是規模較大、信用較好的上市公司。
信用債包括企業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分離交易可轉債、資產支持證券、次級債等品種。
此次違約的品種主要是公司債、企業債,包括凱迪生態、神霧環保等在內的多家企業發行的債券被曝難以償還本息。
說白了,就是:上市公司借的錢不還了。
那上市公司到底借了誰的錢呢?
上市公司借的是機構投資者的錢,但機構投資者的錢又從哪里來呢?大部分來自于老百姓投資理財產品的投資資金。截至2017年底,中國理財市場規模約120萬億,其中銀行理財產品存續余額29.54萬億,債券資產配置比例為42.19%,約12.46萬億。
債券投資在各種理財產品和資產管理計劃中占比最高,各約占全國債券市場總規模的70%。理財資金投資債券比例均穩定在40%以上,有力地促進了實體企業融資的需求。
此次違約債券當中的多只債券均由信托資管計劃投資或由基金公司基金資產所投資,還并未涉及到銀行理財。
這也側面證明了銀行理財在債券投資過程當中,還是具有相當大的資產遴選優勢。
踩雷的基金子公司、信托公司的理財產品因為此次債券違約,均出現了較大風險。
資金面趨緊是債券違約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2017年5月份以來,商業銀行三套利、四不當、三違規檢查,使中國金融業的頂梁柱商業銀行在投資渠道、投資品種上面臨著諸多挑戰與考驗。而且,中國廣義貨幣M2增長率從2017年5月份以來均低于10%,維持在8%左右。M2作為衡量央行貨幣政策的重要指標,可以看出,收緊金融市場及實體經濟資金面,已成必然趨勢。
多數金融機構已開始收緊銀根,不再盲目放貸。因此,部分實體企業轉向債券市場融資,即發行債券向市場尋求直接融資。但是,部分上市公司在過去的融資過程當中,基本上是拆東墻補西墻,向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的理財資金借錢,用于投資一些前景并不十分明朗的項目,或者是風險較高、收益并不明確的項目。
一旦這些項目出現問題,上市公司又沒有新的現金流接濟或者支持,上市公司的整個投資計劃就會面臨風險。
另外,各大金融機構從去年到現在也一直在檢查違規的資管、理財融資項目,尤為強調的是一些理財的資金違規通過信托、券商、資管的通道為企業融資,處罰率比較高,后續可能是重點監管的領域,去年末出臺的55號文件對一些信托通道進行了壓制。
從2018年初到現在,信托行業下行壓力非常大,合規要求和通道費用都在提升,來自于各種理財的資金流向上市公司的通道受到更強的限制,信貸投放也更為謹慎。
因此,資金鏈斷鏈、項目資金發生周轉困難是此次債券大面積違約的重要原因。
另外,資管新規出臺之后,對市場的影響逐漸顯現,特別是在限制多層嵌套、通道融資等方面的威力逐漸顯現。
歸根結底,資金面緊張、斷鏈、難以再借新還舊是此次債券違約的最終原因。
債券違約對于普通理財投資者來說并沒有直觀的感覺,很多投資者覺得反正你借的又不是我的錢。
實際上并非如此。正如上文所講,中國理財市場120萬億,居民儲蓄約70萬億,理財資金大部分投資于債券市場。此次債券違約造成的后果尚未完全顯現,后續預計仍有一撥連鎖反應。

例如,某基金子公司發行的理財資金管理計劃當中,有50%投資于神霧環保、沈陽機床等信用債。從2018年5月,這兩只債券違約以來,該基金子公司管理的凈值型產品的凈值便一路下跌,超過40%。從直觀的角度來看,它的凈值下降了許多,可能從1.5元下降到0.8元,但其實預期收益已經從6%下滑至-9%,也就是說開始虧損了。
從轉換成預期收益來看,基金子公司的理財產品承諾收益是年化6%,該基金子公司從老百姓處收來的投資資金,包裝成為凈值型產品,投資了這些債券,這些債券違約,借的錢不還了。客戶委托給基金公司打理的這些錢,也同樣會遭遇到不還錢的問題。
但為什么債券不還錢了,你的虧損卻不是100%呢?為什么基金公司因為債券違約,不是把你的全部本金都虧損掉,不還你?因為這些凈值產品的資金不是百分之百投向于債券的,有一部分還投資于貨幣基金、銀行大額存單等金融產品,所以,你的基金也只虧損了一部分。
目前投資于債券市場的理財資金約有20余萬億,占到理財市場規模的1/6,與居民儲蓄總額相比也占到近一半。未來如果債券違約越來越多,將使居民財富遭受較大的損失,特別是投資于這些違約債券的理財產品,需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