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凡

宏觀背景下,2018年以來,國內的投資環境似乎并不樂觀。“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被不斷重申,加速了炒房團退潮,而A股的表現則可以用“一瀉千里”來形容;銀行理財產品相對安全,但是收益率極低。于是,P2P開始逐步在投資者資產配置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部分。同時,連續出現線下平臺“爆雷”事件,讓投資者心有余悸,抉擇兩難。
近日,本刊記者采訪了大麥理財CEO劉超。劉超告訴記者,互金行業從野蠻發展到逐步規范,投資者對于P2P的認知與了解也隨之提升。大眾對于投資風險已經有了概念,而新的金融類型需要以更開放、更坦誠的心態,義不容辭地將“知情權”還給大眾,讓投資者在選擇時,心中有數、手中有權。
記者也常常被身邊的朋友問及:我想投點P2P,你在圈子里可以幫我推薦幾家靠譜的嗎?對這樣的問題,我總是有點忐忑,客觀地講,記者在選擇平臺的時候也會有困惑。我們可以更多借鑒專業人士的經驗,在采訪中,劉超總結了選擇平臺的“四看”,或許會有幫助。
在這個全民投資的火熱時代,投資人對于投資理財實際上是比較迷茫的,在選擇P2P平臺這種非傳統的理財類型時,這種迷茫現象更為明顯。
出于規避風險與安全性的考慮,背景背書已經成為各個平臺最常用的宣傳手法。當投資人出現“選擇困難”,最直接最優先能令他們“消除顧慮”的就是平臺的背景。大部分人都會認為,背景雄厚才能確保資金安全。
劉超提醒投資者,背景固然重要,但是還需要注意兩點。首先,背景是不是真的?目前的市場上,宣傳自己有強大背景的P2P投資平臺有很多,很多只是打擦邊球,比如偽國資、偽風投等,投資者要學會去偽存真。其次,背景是否與業務關聯?背景不僅是資金的投入,還可以提供資源、管理體系、企業文化等各方面的聯動。如果平臺背景企業在多方面都與發展規劃契合,那就更值得信賴。
據了解,大麥理財就是一家具有上市公司和國資雙背景的互金平臺,是國內較早成立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服務平臺之一。大麥理財的資產標的大部分來自實體企業,資產由合作平臺提供擔保,風險得到了有效控制。
“這個產品好不好?”也是投資人最關心的。所謂產品好,主要指金融產品在模式設計上能夠進行良好的金融風險和收益源頭控制,這也將直接影響產品的生命力和質量。
以大麥理財聚焦的三農金融領域為例,作為普惠金融的踐行者,大麥理財響應國家經濟戰略層面脫虛向實的號召,在三農方面尋找機會。大麥理財發現,雖然三農金融因為投入分散、個體容量小、受環境因素影響大等原因,在信譽、貸后和貸前風控難度不小。但是,正因如此,以支持實體為導向,以金融科技為助力,就有機會建立起獨具特色的生態金融服務體系。這種模式也將成為大麥理財與其它平臺拉開距離的最大籌碼。
未來,大麥理財將更專注于細分領域,例如家禽、畜牧養殖等領域,通過與行業的領軍企業強強聯手,打通上下游資源,而不像一些平臺直接把錢給農戶,極易導致壞賬與逾期。
從平臺用戶體驗和后續服務可以直觀的反映平臺對客戶價值定位與用心投入程度。
某些平臺永遠存在于“線上”,并且只發布與業務相關的內容。內容不解剖、不分析,一味以高額數據“刺激”投資人,那就需要引起注意。
用戶是平臺賴以生存的根本,致力于長期發展的穩定平臺除了積極拓展獲客,也會關注提升用戶體驗,增強用戶黏性。
例如,其產品是否每天都在更新進步,是否有回饋投資者的交流活動,其APP交互體驗如何,公司平時日常運營活動、公益活動。
在此方面,大麥理財堅持定期舉辦線下投資人見面會,利用面對面的溝通形式,讓投資人更了解大麥理財的業務模式,同時也提升投資人對大麥理財的信任度。
平臺合規經營,是用戶投資安全與穩定的根本保證。因此,平臺的合規性是選擇平臺的重要參考標準之一,也是最后的“一錘定音”。
平臺的備案準入是判斷平臺合規性的有效方法。雖然備案再次延期基本定局,但經過了兩次備案備考,已經有一大批平臺被“洗出去”,整個P2P投資領域整體得到進一步整改與規范。
大麥理財一直堅守著合規的底線和原則,根據金融辦檢查整改意見進行有序合規整改,把業務做規范,使得大麥理財的合規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劉超認為,現階段,基金管控,股市低迷,P2P依舊是不錯的投資通道。P2P后續只要合規穩定的做業務,在資產端做扎實,在資金端做穩妥,做好用戶服務工作,就不會出大錯誤,只要大的方向對,即使調整,也不是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