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人
前不久,人社部和財政部下發了一個通知。通知明確規定,從2018年1月1日起,為2017年底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的退休人員提高養老金水平,調整水平為2017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5%左右。
以企業退休職工的養老金為例(事業單位的算法和這個不一樣,改天再嘮):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基礎養老金。
其中個人賬戶養老金=退休時個人賬戶儲蓄額÷計發月數(60歲退休計發月數為139),這個好計算,畢竟是自己繳的銀子嘛,都會算。
基礎養老金=(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看暈沒?別慌,小編挨個給大家解釋一下。“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就是退休的上一年,你所在的退休城市的平均月工資。所以經常有人好奇,為什么一線城市的養老金高,因為人家底氣足啊。
“本人指數化平均繳費工資”,就是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
算法比較復雜,公式是這樣的:(a1/A1+a2/A2+……+an/An)÷N;a1、a2……an為參保人員退休前1年、2年……n年本人繳費工資額;A1、A2……An為參保人員退休前1年、2年……n年全省職工平均工資;N為企業和職工實際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年限。
看不懂不要緊,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假如你每月工資a固定為5000元,當地月平均工資b也固定為6000元,你一共繳納了30年。那么本人繳費工資平均指數=(5000/60 00+5000/6000+.......+5000/6000)÷30=0.833。簡單說,你的工資相比當地的平均工資高越多,你“本人繳費工資平均指數”就越高,對應的基礎養老金也就越高。
目前養老金中企業職工個人繳納的個人賬戶,是按139個月分配(以 60歲退休為例),139個月之后可以繼續領取,不過只能從國家統籌基金里領取養老金,因為個人賬戶已被領取完。這個大家懂的。
如果職工死亡,領取養老金不夠139個月的,個人賬戶余額可以依法繼承,并領取一定喪葬補貼。但統籌賬戶部分還沒有相關規定,目前還在完善中,咱們耐心等待就行。
先不著急計算養老金,因為想要領取,還有一個“彩蛋”。即參加職工養老保險的個人,要求累計繳費滿15年,退休后才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那問題來了,如果繳費不滿15年呢?按照法律規定,可以個人補繳至15年,或者轉入到戶籍所在地,享受相應的養老金。
當然也可以霸氣地終止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養老金會一次性支付給本人。不過大家還是不要逞強,乖乖補繳滿15年才是正解。
另外,對于流動就業的小伙伴,繳納滿10年,也是可以領取的。這么理解,就是哪里的養老保險繳夠了10年,就可以在哪里領養老金。如果哪里都不夠10年的話,就只能打道回府,回到戶籍地領取當地水平的養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