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糾紛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往往是諸多力量互相角斗的結果。本文首先介紹我國目前存在的社會糾紛解決類型,再通過學習吸收他國有關社會糾紛解決機制的現行措施,對比我國發展現狀的不足之處,以期尋找到適合我國國情能在本土良好運行的社會糾紛解決機制。
關鍵詞 社會糾紛 ADR 調解模式
作者簡介:郜文宜,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18
一、我國典型社會糾紛解決機制
(一)民間調解
民間調解是我國歷史悠久的非官方糾紛解決機制之一,依靠傳統宗族規范和禮制力量,具有非正式性的特點,往往由個人或民間組織主持居中調停。調解內容廣泛,一般包括家事、婚姻、鄰里日常等簡單民事糾紛。傳統的民間調解機制產生于無訟文化之中,充分體現了中國以和為貴的思想,在熟人社會領域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是傳統社會替代“告官”即訴訟的主要糾紛解決方式。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西方法律文化對我國傳統法律文化造成了非常強烈的沖擊,傳統的民間調解機制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于公平正義的追求,且現代社會已經逐漸進入了陌生人社會,依靠熟人社會構建起來的民間調解制度出現了與社會發展不適應的情況。但這并不意味著民間調解已經完全喪失了其存在價值,相反在訴訟量不斷增多的今天,更應該將其完善和發展,打破傳統民間調解制度的局限,構造符合現代社會的規則和方式。后文中將提到JAMES調解,其公司化的發展模式將為我國民間調解的轉型提供很好的參考。
(二)人民調解
人民調解是指在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主持之下,以國家法律法規、規章政策為依據,對糾紛雙方當事人進行規勸開導,促使糾紛雙方互相諒解,自愿達成協議以解決糾紛的方式。人民調解與民間調解相對于官方調解而言,都具有群眾性和自治性的特點,但其差異性也非常明顯。首先,人民調解工作的展開依據的是法律法規、規章政策、社會公德,主要表現為調解糾紛的范圍限于違反上述內容。而對民間調解的要求則沒有那么嚴格,可調解糾紛范圍更大,有可能衍生至宗教領域,并不局限于普遍性的社會公德。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相對具有主觀性,主要依據居中者及權威者的個人判斷及相互討論協商,也不追求達成書面調解協議,雙方口頭和解即可。其次,人民調解協議是糾紛雙方當事人通過平等協商達成的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的協議,雙方當事人應當按照協議約定的內容履行義務,不得擅自解除變更協議內容。人民調解制度與司法制度相銜接,當事人可持有效的調解協議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符合法定要求的,人民法院應當發出支付令。但民間調解制度卻沒有這些功能,民間調解協議的履行不具有強制性,雙方當事人也無權以所達成的協議要求司法機關給予協助。
(三)仲裁制度
關于“仲裁”的含義,中國的法學家和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比較典型的說法有:“仲裁(稱為公斷)是解決爭議的一種方法,即由雙方當事人將其爭議交付第三者居中評判并做出裁決,該裁決對雙方當事人均具有約束力”。 仲裁既能有力地保護當事人正當合法權益,又能高效公正地解決糾紛,與耗時長、費用高、審理復雜的訴訟制度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其最大的利處在于保護當事人的隱私——仲裁結果無需向社會公開,因此仲裁成為了眾多注重保護商業秘密的公司選擇解決糾紛的重要方式。仲裁相對于調解來講,更具權威性,在承認仲裁結果具有終局性的同時,法院還會對仲裁進行適當的、必要的司法審查,從而保證仲裁結果的公正,因此仲裁被認為是最有效最有保障的社會糾紛解決機制。
二、國外典型社會糾紛解決機制的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
(一)ADR——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
1.ADR概念與含義
AD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即替代性糾紛解決或非訴訟糾紛解決。具體而言,ADR包括協商、調解、獨立調查員、迷你審判、訴前會議、仲裁、案件管理、租用法官等多元形態。不同國家對于ADR制度的界定有所不同,在英國,ADR制度被認為是通過協議而不是通過強制性裁決以解決糾紛矛盾的任何一種辦法。在中國有學者認為ADR制度的精髓不是它的替代性,因為占主導地位的法院判決永遠不可能被替代,而是它的選擇性,即賦予糾紛當事人選擇的權利,主要體現為意思自治。
2.ADR的源起及發展簡介
ADR制度最早在美國產生,但與其說是興起于美國,不如說是在美國社會的發展下得以重生。六十年代發生在美國的民權運動是ADR產生與發展的契機。這一階段社會、經濟、政治的對抗,自助意識和種族認同的形成,使得人們迫切需要打破原有秩序建立一種全新的排他性制度,而ADR作為調解爭端的新方式開始被大家所關注。理解這個,我們就不難從中發現這些社會運動與ADR的內在精神之間的高度同構——因為ADR就是試圖通過各種制度之外的機制與方法,以賦予給糾紛當事人,強化他們自己對社會生活的自控、自治與自決。 進到了八十年代,ADR逐漸深入美國社會,并帶動了一種新的職業產生,即全職的調解者。九十年代后的ADR發展就脫離了美國本土向更廣闊的世界性領域蔓延了,中國的ADR構建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3.ADR制度在中國的發展
ADR制度作為西方舶來品從九十年代開始在我國發展。由于根植于不同的法律土壤,我國的ADR制度更多是以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呈現出來。有些學者認為,目前中國的正式法律體系都還沒有建設完備,不應該也不需要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其他替代性的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當下首要任務就是完善我國的訴訟制度。還有些學者認為:中國目前并不存在“訴訟爆炸”情況,以西方國家的訴訟爆炸作為我們推行ADR的理由,有張冠李戴之嫌,況且ADR在公正性、合法性和權威性等方面均存在弱點。 這些以“訴訟中心主義”為核心而主張的觀點,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他們卻只看見了ADR制度的表面而忽略了其本質。
首先,以調解為首的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并不是ADR引入之后才產生的,無訟作為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的糾紛解決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存在價值,ADR在中國的發展不是從無到有的萌生而是對長期存在的訴訟之外的糾紛解決方式的制度化的促進。其次,ADR存在的目的是給予糾紛當事人更多的選擇范圍和選擇權利,訴訟在很多情況下并非解決糾紛最好的方式,例如在知識產權、商業秘密、家庭矛盾解決、高科技行業等需要更隱蔽更柔軟更專業的解決方式的領域,選擇ADR機制無疑是更有利的。
(二)公司化調解模式(以美國JAMES公司為例)
在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隨著社會自治能力的提升和民眾自治意識的形成,依賴傳統訴訟模式解決糾紛不再是唯一可靠的選擇。但另一方面,雖然那時人們對于調解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在不斷提高,但規范化、高效率、專業性集聚的調解組織卻屈指可數,于是沃倫法官創立的專門從事調解業務的JAMES公司應運而生。
受調解公益性思想的影響,我國雖然也在不斷發展民間調解,但幾乎沒有看見類似于JAMES公司的營利性調解組織。筆者認為,我們應當正確理解調解公益性的含義。調解服務的公益性不意味著當事人都可以免費享受調解服務,而是要求調解組織在營利性與調解服務社會性之間保持平衡,不應當像普通商主體一般以利益最大化作為經營活動的直接和最終目的。 因此,我們可以借鑒JAMES公司的運營機制和發展模式,發展適應我國情況的公司化調解機制。
1.JAMES公司的調解模式
(1)JAMES公司調解案件類型。理論上JAMES公司可以接收任何類型的民事糾紛案件,包括破產、信托等商事糾紛;婚姻、繼承等家事糾紛;租賃、借貸等普通民事糾紛等。但由于JAMES公司以當事人自治為根本原則,調解員不對糾紛問題發表任何法律意見,只通過促進當事人雙方協商和解,找到利益共同點達成協議來試圖解決糾紛。因此,利用JAMES調解要求當事人雙方都具有較高的談判協商能力,以及支付高昂調解費用的經濟能力,主要是問題復雜、涉及專業、要求高效解決的商事糾紛。
(2)JAMES調解的特點。JAMES調解具有當事人意思自治、嚴格保密性、調解員中立、費用遵循市場規則、與法院判決具有同等效力等特點,非常靈活自由。當事人完全自治將糾紛解決的主動權交還給當事人,雙方可選擇隨時結束爭議解決也可以選擇延長談判協商的時間;調解員完全中立要求調解員不偏袒任何一方,事實上調解員的態度和認定并不影響最終的調解結果,調解員不向當事人提供法律建議也不主動評估調解失敗的后果,其需要做的、能做的只是居中調停。
(3)JAMES的調解程序。糾紛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合意一致選擇利用JAMES調解,選擇的時點可以分為糾紛發生后起訴之前或是起訴后法官建議雙方通過JAMES解決糾紛;JAMES受理之后,雙方當事人會被告知JAMES調解的規則和程序以及商定提交文書材料日期、調解期日等,調解員也由雙方共同協商選擇;進入調解程序后,由調解員組織雙方進行預備會議、聯席會議、單獨會議、電話會議等,使糾紛當事人充分了解雙方的利益爭議點,以解決雙方矛盾,恢復良好關系為調解追求和目的;最終達成調解協議,且該調解具有一調終局的效力,雙方當事人不得再提起仲裁或訴訟。
2.我國構建公司化調解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1)解決強制調解問題。我國法院目前實行的是“調審合一”的模式,即在訴訟過程中對雙方進行調解,可以最終以調解結案。由于法院有審限要求,必須杜絕久調不絕的情形發生,同時在“大調解”背景下法院又對法官調解結案的數量有要求,這就容易造成法官利用其職權和權威迫使當事人作出妥協快速結案、以判壓調等現象的發生。這不僅損害了司法的公正,也侵犯了當事人的糾紛解決自主權。
(2)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糾紛解決。“大調解”運動開展的初衷主要是為了整合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民間調解,使各個部門和組織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共同化解社會矛盾。然而我國目前的調解機制主要還是依賴于行政和司法力量,雖然人民調解不同于一般的官方調解機制,但因支撐其運行的主要資金來源于國家財政撥款,所以很大程度上還是會受到行政權力的約束,完全獨立于司法行政機關的調解組織可謂很少。但調解公司作為完全獨立的第三方,不會受到任何行政司法機關的干預,能夠保持真正的中立性和公允性,是民間調解社會化和市場化的代表,是不可忽視的糾紛解決社會力量。
(3)解決民間調解組織資金短缺問題。目前的民間調解組織大多都是公益性組織如行業協會、律師協會等,因其具有非營利性特點,所以接受調解一般是免費的。然而這些組織本身就只能靠著微薄的資金維持運轉,因此其很難將調解服務做大做細,缺乏最基本的資金支持也缺乏最原始的動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調解組織有較充足的自有資金,能夠支付給調解員等專業人士與其勞動相對等的工資,調解組織本身才能發展得更專業更壯大。公司化模式下的調解機制就解決了這一最基本的問題,調解費用由糾紛當事人承擔,調解公司有充足的運行資本,能夠招納素質更高更穩定的專業調解人才,從而為糾紛當事人提供更高效率的調解服務。
注釋:
韓方英.淺議民事仲裁制度及完善.法制與社會.2010(32).36-37.
熊浩.知識社會學視野下的美國ADR運動——基于制度史與思想史的雙重視角.環球法律評論.2016,38(1).24-43.
寧杰.ADR熱的冷思考.法律適用.2005(2).21-23.
羅杜.調解的公司化運作模式探討.湘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