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寅超,北京人,1986年9月生人。作為基層的社區工作者,黃寅超從自身做起,多年來,每天堅持步行上下班,業余時間積極參與健步行,做“綠色出行好市民”。他通過自己的行為,帶動身邊的同事、朋友開展“綠色出行”“慈善捐步”行動。
黃寅超在二環附近的地壇社區上班,家則在四環外的大屯附近,他每天早上步行走到單位一共需要45分鐘,晚上同樣步行45分鐘回家。他說:“北京早晚交通高峰期堵車嚴重,我步行上下班,有時候比公交車通勤還要快。”最開始選擇步行上下班,黃寅超是想通過健步走減輕體重。慢慢地,在步行當中,看著身邊的堵車,他感覺如果每個人在可能的情況下多選擇步行或者騎行上下班,對城市交通狀況和環境的改善會有很大的幫助。可是,如何將自己的綠色出行理念推廣給身邊人呢?經過長期的步行上下班,在不知不覺中,黃寅超體重降了近15公斤,從原來的85公斤變為了70公斤。周圍的同事、朋友紛紛向他請教減肥秘訣。黃寅超介紹他們進行健步走,將步行的好處通過自身的例子推廣開來。看到他的健身效果,人們有了步行的動力,開始紛紛效仿,慢慢從最初的以減肥為目的,改變為愛上步行,加入到綠色出行的行列里來。
通過步行通勤,黃寅超感覺自己身體越來越好。以前冬天要穿毛衣毛褲的他,現在只著秋衣秋褲加休閑褲就能過冬,一年也沒有感冒過。在步行的過程中,他的視野被周圍的景色深深吸引,“每天的日出和日落,四季的交替和變化,我記憶里都是上下班途中看到的大自然的美麗景象。”在城市里生活也依然可以擁抱大自然,而北京近幾年來空氣質量的改善,也深深打動著黃寅超。當習慣成自然后,每天的步行上下班,并沒有讓黃寅超覺得累,反而覺得一天的工作都精神飽滿。
通過步行通勤和周末健步行,黃寅超的性格也更好了。以前他是個“悶葫蘆”,不善言辭,也不喜歡出去結交朋友,跟熟人打招呼都覺得不好意思。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健步行的時候,他經常在路上遇到走友,在相遇的一段路上,他開始打開心扉和走友聊天交流。“因為健步行的路上心情比較放松,也沒什么壓力,和走友聊天能讓路上的時間過得更快。”黃寅超跟著路上遇到的走友加入了三個健步行團隊,結交了好多社會各界的朋友,其中有四五個鐵哥們兒,大家經常一起聚會,分享最近的工作和生活。“健步行改變了我。”黃寅超現在喜歡和朋友聊天,性格變得開朗起來了。
當行走變成習慣,一點一滴的積累也能創造奇跡。現在,黃寅超不僅自己堅持步行通勤,周末去公園健步行,還帶動身邊的同事開展“綠色出行”“慈善捐步”。“今天你捐步了嗎?”每天睡前,黃寅超和幾個同齡的同事都相互提醒,把一天的步行數化成公益基金,通過手機軟件捐給中華慈善基金會,用于貧困山區兒童的生活改善計劃。
健步走雖然是小事,看上去不起眼,從個人角度,它帶來了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從社會的角度,通過自身的行為影響了周邊的人,為綠色出行、藍天行動,添磚加瓦。黃寅超說:“今后,我還要繼續這樣的環保綠色出行方式,為留住北京的藍天貢獻自己的力量。”
(東城區文明辦)
李麗英,北京人,出生于1958年4月。多年來,李麗英堅持出門以騎行為主,步行和選擇公共交通為輔。在生活中,她帶動家人及周邊老年人一起“綠色出行”。在成為公益組織“幫幫團”團長后,更是將綠色出行、綠色環保理念帶到其中,用實際行動推動“文明北京、藍天行動”。
李麗英從年輕時就堅持勤儉生活的作風,在退休后更是意識到了環保生活的重要性。她始終堅持綠色出行,積極實踐3510出行方式,嚴格遵守3公里步行、5公里騎車、10公里公交、遠距離綠色駕駛的出行理念。不僅如此,她還向身邊的家人、朋友宣傳這種理念,在她的帶動下,姐妹們都以“走路族”自稱,出門買菜、鍛煉都以走路方式為主。
李麗英經常向大家宣傳走路的益處,并且每天都約上三五好友步行去購物、散步,從開始的三五個人已經增加到了幾十人之多。為了讓朋友們走得更加健康,她在網絡上查詢了正確的走路姿勢,讓她們在走路過程中注意,雙目平視前方,頭微昂,頸正直,胸部自然上挺,腰部挺直,收小腹,臀部略向后突,腳掌先拍打地面等。這樣的方法不僅讓這些“走路族”做到出行環保,還能通過正確的鍛煉方式養生,延長壽命。
在家庭生活中,李麗英平時就教育孩子:“亂花錢、圖享受并不一定就能得到健康,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既保持了勤儉的好習慣,更能保護環境。”她和孩子商量,買車可以,但是希望買小排量的汽車,既不影響生活需要又可以節能環保。孩子很贊同她的建議,自己也主動加入到綠色出行的隊伍中來。平時盡量減少開車出行,還帶動身邊的同事成為“騎車一族”。
自從有了共享單車,李麗英每周帶領家人騎行聚會。以前家人聚會由于人多、路遠、公交車不直達等很多因素需要開車出行,現在家人騎車到達一個集合地,然后騎行至鄉間田野,沿途的風景美不勝收,騎行在大自然的綠色之中,令全家神清氣爽,一周的疲憊都疏解了,這種低碳環保的健康生活是一個幸福家庭所需要的。
作為社區公益組織——低齡老人幫助高齡老人的“幫幫團”團長,李麗英經常組織并帶領身邊的高齡老人們開展活動。老人們大多年歲已高,身體又不好,因此出行的方式就以公交、地鐵為主。因此老人們都以“公交族”自稱。李麗英將這些老年朋友組織到一起,乘坐公交到郊區、商場等很多老年人不常光顧的地方。李麗英帶領老年朋友去享受健康環保的生活,讓他們穿得更美,吃得更好,生活得更幸福。老年人結伴公交出行,老朋友在一起有說有笑,相互照顧,既做到了綠色出行,又結交了知心伙伴。
李麗英說:“綠色、節能、環保的生活已是全世界人民一個共同的追求。大家都希望看見干凈整潔的道路,美麗湛藍的天空,讓我們手拉手從現在開始,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一起綠色出行,讓我們的家園多一縷綠色,多一路暢通,多一點文明,多一抹藍天,多一份健康,多一些幸福! ”

(西城區文明辦)
楊彪,北京人,1987年8月出生。作為一名在職德育工作者,盡管家中有車,但楊彪在生活中堅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堅持綠色出行。在生活中堅持綠色消費,選擇綠色生活。作為教師,他不僅自己做好“綠色事情”,更將“綠色精神”傳遞給學生。組織了模擬聯合國氣候大會活動,增長學生國際環保方面的見識;帶領學生參與地球一小時活動,增強學生關注環保的意識;組織大運河采風社團活動,來到大自然中間,讓學生感受到綠色生活的益處。
從自己做起,努力減少日常碳排放,是楊彪一直以來堅持綠色出行的動力。上班堅持綠色出行,在家時則將塑料制品、紙制品、金屬制品等垃圾分袋收集,定期送交可回收處理站。家中的淘米水,用來澆花;洗澡洗衣水,用來沖馬桶;洗碗盡量少用洗滌靈;不讓“滴答滴答”的聲音在耳畔響起。
畢業后,進入二外附中德育處,楊彪成為一名德育工作者。在林美欽校長的帶動下,楊彪感受到了環保的感染力,逐漸愛上環保,環保意識深入到他的教學理念中。在策劃活動時,楊彪經常將環保理念融合到策劃當中,傳遞給學生。每年的地球環境日,都會組織環保社團學生向全校學生發放“綠色出行”活動倡議書。組織同學們利用升旗儀式獻詞環節或班會時間進行學習,讓學生自覺形成綠色出行的意識,并將“綠色出行”意識帶回家,向父母進行宣傳。采取“小手拉大手”共同響應低碳生活。另外,通過這幾年的布置,二外附中校園中已經增添了許多宣傳“綠色出行”的板報、櫥窗、班級一角,已經做到了宣傳“綠色出行”的必備知識無死角。在平常的活動租車中,楊彪都會選擇那些經國家檢測認定的巴士公司,并在出行方案中規劃好每輛車的乘車人數和車輛行駛路線,盡量做到每輛車“車盡其用”。他說:“躲避不必要的擁堵也是‘綠色出行理念之一,因為怠速停車過久不只是耗油,還很污染環境!”經過努力,據學校最新調查統計,現在不需家長開車接送,而是通過步行、騎車或乘公共交通工具上學的二外附中學生已近97%。
二外附中組織的模擬聯合國氣候大會活動,到今年6月,已經是第6屆。活動模擬聯合國各個國家,針對環境、碳排放等對氣候的影響進行討論,宣傳生態、環保的重要性。一年一度的大會,學生們都會積極參與,查找資料,相互討論。全體學生都會參與其中,代表各個國家,像外交官一樣進行辯論。學生完全當作興趣在做,而不是當作一個任務。在這個過程中,環保理念潛移默化地在學生的頭腦里生根發芽,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在大運河采風活動中,楊彪和同事們帶領采風隊員,以運河為題,沿運河考察歷史遺跡、生態環境,并向路人調查環保問題,宣傳環保理念,同時撿拾垃圾。在活動中,學生們受益匪淺,將環保理念根植在內心深處。
現在北京市政公交線路路網規劃越來越合理,新開發地區基本上都會覆蓋至少一條線路。在去其他學校開會或進修,交通方式的選擇上,楊彪的第一選擇往往是通過搜索引擎,查找公共交通線路,這樣既為減少北京交通的擁堵出了一份力,又為北京的藍天工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當所到地點沒有公共交通工具時,楊彪的第二選擇是合作乘車,問問有沒有順路的同事,約好時間和地點,一同搭車前往。楊彪的車后備廂里也常備著一輛折疊自行車,時常把車停在停車場,騎車出行。此外,楊彪加入了一個“無車”公益組織,每年的“9·22”中國無車日,都參加線下活動。
楊彪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北京的天會更藍!
(二外附中)
張書連,北京人,1965年12月出生。張書連是密云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清掃隊隊長。她無私奉獻,愛崗敬業,帶領清掃隊一班人,為打造整潔、干凈的密云新城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她還是一名綠色出行的堅決擁護者,長期堅持綠色出行,為守護我們的藍天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工作中她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在努力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的同時,倡導綠色、低碳的工作方式;生活中她是綠色出行的志愿者,積極參加健步走、騎行等公益活動,用實際行動宣傳和帶動著周圍的每個人,帶動大家都參與到“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的行動中來,為我們的家園多一些綠色、多一路暢通、多一份健康貢獻力量。
張書連在上任之初,為盡快熟悉業務,掌握清掃隊的管轄范圍,白天上班翻閱關于北京市道路清掃保潔的條例、辦法、標準等相關資料,并做好筆記。下班后,每天步行對每條街、每條巷逐一認識,新北路、新東路、檀西路、通城胡同、余家胡同,每條街分幾段,每段由誰負責,她都用本記錄下來,做到轉到一條街,熟悉一條街,掌握一條街。每天轉到深夜才回家,腳底磨出了血泡,兩條腿像灌了鉛。就這樣她白天查閱資料,晚上走街串巷,10多天的時間她用雙腿丈量了我區的大街小巷。
在業務檢查中,為方便檢查,單位給業務隊長配備了業務專用車。可她僅僅是遇緊急情況時才坐一次,其余時候都是騎著電動車巡視檢查工作。她說:業務專用車不光是檢查用的,很多突發性的事件需要趕快解決,咱們要保證負責人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加上清掃工具的不斷更新,這些工作都需要用車才能提高效率。而且檢查時騎電動車更加靈活,背街小巷都可以轉到,不光速度很快,而且檢查得更加細致。2013年全區大范圍更換、更新果皮箱,身為隊長的她身先士卒,將密云城的大街小巷全部走一遍,清點了需要更換的果皮箱數量并記錄了位置。新果皮箱運到后,她加班加點陪著工人進行清點、安裝。
張書連同志的業務水平過硬,思想素質也很過硬,她積極投身到保護環境行動中。在工作崗位上、在業余生活中,她把自己當成了一名愛護環境、創建美好家園的宣傳者和帶動者。她常說:環境的好與壞,要靠生活在城市中的每個人,每個人都應該成為保護環境的執行者和帶動者,用實際行動保護我們的家園。她提倡綠色出行,她說:現在公共自行車這么方便,走到哪兒都有存放點,騎車上下班不僅節約能源、減少污染,又有益于健康。她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下班以后,她加入了綠色出行志愿者的行列,經常參加一些騎行活動和健步走活動,用實際行動倡導了綠色、健康的出行方式。
張書連同志,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始終提倡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深深地影響著周圍的人,成為大家學習的典范。
(密云區文明辦)
喬永,遼寧人,1985年7月出生。畢業于有中國最高綠色學府之稱的北京林業大學,并在畢業后留在學校實驗林場工作。在學習和工作中,喬永同志秉承著“知山知水,樹木樹人”的北林校訓,傳承新中國首任林業部長梁希先生“替山河裝成錦繡,把國土匯成丹青”的夢想,積極地為首都的生態文明建設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喬永不僅在工作中傳播著北林精神,守護著一方山林;在生活中,該同志也積極踐行3510的綠色行動。每天清晨6:30,家住昌平北街家園的他推著自行車出門,小區里靜悄悄,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氣,抬頭望著藍藍的天空,心情無比舒暢。望著安靜地停在車位上的小轎車,他在心里說:“今天你接著放假。”在他看來,騎車是最健康的出行方式,不僅能減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緩解交通壓力,還能鍛煉身體,釋放工作壓力,愉悅心情。其實,他上班開車只需要半個小時,家離地鐵也不遠,本可以選擇更舒適的交通方式。但是他說:“我畢業于綠色學府,從事的是綠色事業,必須用更加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他工作的地點在海淀西北部,每天往返騎行25公里左右。據統計,他每個月上下班的騎行總里程都在200公里以上,騎行總時間11個小時以上,相比較開車上班月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8千克。3510宣傳中,號召市民“3公里步行,5公里騎車,10公里公交出行”,喬永同志每天上下班的騎行里程都在20公里以上,遠遠超出了3510的標準。
喬永在上學時就喜歡騎行,出行方式也多采用騎行。工作以后,別人換汽車,他則不停地換自行車,而家中買的汽車則很少使用。他工作的單位離公共交通站有一些距離,他就發動同事也加入到他的騎行隊伍中來。他認為,騎行不僅僅可以強身健體,更可以貫徹環保的理念。
在他的感染下,同事和家里的人也都喜歡上了步行和騎車。他說,我一個人的力量很小,我一個人不開車對環境的改善作用很小,但是我在工作中傳播著綠色知識,引領著青少年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在生活中我堅持著綠色出行,影響著身邊的人參與進來,總會對北京的生態環境產生積極的作用。
喬永所在的單位是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基地每周都有科普及環保宣傳的活動,面對的是中小學的學生團體或者一些社會團體。在活動中,喬永為他們講述林業知識、防火知識,普及環保理念。他說,這樣的活動很好,領導也很重視。但是目前,人手少、宣傳力度還不夠。他希望,未來,這樣的宣傳應該更多地深入到普通百姓中,而不是僅僅限于基地的宣傳。
喬永同志出身綠色學府,他十分明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他說,要不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講話,把個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綠色出行與首都的生態文明建設融合起來,為建設綠色北京、美麗中國,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昌平區文明辦)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