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越秀區文化館510010)
當今,我國正在倡導構建和諧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理念,大力發展群眾文化平臺和提高群文藝術水平將成為今后群文工作的重點。如何更好的創作群文舞蹈成為文化工作者迫于思考的問題。對于舞蹈藝術而言,藝術手段創作就是其基礎,而題材又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創作具有時代性和代表性的舞蹈文藝作品,又不能脫離時代背景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內容,可以說,選題是舞蹈創作基礎中的基礎,也是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重點因素。創作者選擇什么題材,對題材進行怎樣的處理,均取決于創作者的創作思想及其所要表達的藝術主題思想,主要受到其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及社會實踐經驗的影響。而社區群文舞蹈是參與率最高的一項群眾文化活動,它的作用在于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水平,增強人們的藝術素質,在社會生活中具有良好的意義。只有抓住時代的主旋律,只有創作符合人民群眾需求的藝術作品,就能成為人們互相之間傳遞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也就能促進人與人和諧共處以及促進人們之間的理解與交流起著積極的作用。 我在創作群文舞蹈《留守的夢》的時候就是抓住這個主題方向,用藝術手段再現時代精神,謳歌人們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理想的心愿。
近年來,中國舞協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建設社會主意和諧社會”精神,本著豐富群眾精彩文化生活,繁榮群眾舞蹈事業的工作目標,在全國大力推廣中國舞協文化惠民重點項目,“百姓健康舞”。這個項目以“文化惠民”為出發點,面向全國基層社區,面向廣大人民群眾,推廣普及舞蹈事業,促進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我國著名文學家魯迅也提出:“文化藝術的創作,選材必須要嚴,題材要好”的觀點。可見,文化作品題材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創作群眾舞蹈藝術,就是面對廣大人民群眾,把最底層、最人性、最接地氣的故事和事情濃縮成為文化題材,滲入到舞蹈藝術創作中。這就是社區創作和群眾文化舞蹈的創新重點與創作要點。《留守的夢》舞蹈選擇的題材就是以大人們外出工作上班,家里就剩下老人和小孩,他們相依為命,相互扶持,共同創造一個美好的家庭為主題的故事。既是社會普遍的事情,又是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歡、熟悉、接受的社會題材,也具有平民文化、通俗文化的代表性藝術選題,這樣的題材選擇與群眾文化舞蹈所反映的時代發展規律相符。因此,對社區群眾文化舞蹈創作者而言,必須要堅持深入群眾、深入生活的路線,選擇城市工作規律與人們群眾現實生活及文化活動息息相關的文化題材,以貼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使人們更加容易接受,更具現實感和時代感。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廣大群眾對藝術鑒賞力也在不斷的提高變化,群眾文化和舞蹈藝術更多的成為幫助群眾抒發生活情感,自我藝術價值的一個重要舞臺,以此同時,社區藝術工作者和社區群眾在進行群文舞蹈的表演及自主創作的過程中,創作理念和綜合藝術素養得到有效提高,更使得中國文化和民俗文化得到更全面的融合,讓其藝術內容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得到有效擴展。
中國的文化有著豐富的源泉和眾多地域分類,每一個人都具有地域文化的素質和文化修養,我們在創作群眾文化舞蹈時,應把握地域文化底蘊和人文習慣,把藝術的地域性與城市通俗性在創作過程中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使地域文化內容更具鮮明特色,使舞蹈的風格更具濃濃地域文化的個性體現,作品本身融入了多元性、專業化的音樂、舞臺美術、以及聲、光、電、影等高科技綜合手段,加上時代感立體呈現的高質量編排,使得其審美價值也顯著上升。世界上所有的文化歷史及舞蹈藝術,都是立足本民族特效性和地域藝術體系上,而地域性舞蹈的風格越鮮明,其民族特色也就越鮮明。如創作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文化舞蹈,其舞蹈必須具有濃烈的少數民族地域風情。如交誼舞、秧歌舞、健康舞等,尤其是具有我國體育互動特色的健康舞,由于這些群眾舞蹈具有鮮明的通俗性,貼近人們的生活,使人們更加容易接受與喜愛。所以,編導創作在選擇題材,對題材進行理解、處理,都取決于創作編導對作品思想及其所要展現的藝術主題思想,而正確嚴格的題材選擇是藝術表現手段的成功前提。因此,群眾文化舞蹈創作者在舞蹈創作的過程中,必須要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及生活習慣等創作出具有地域性與通俗性,更貼近人們生活的舞蹈作品。
我國的文化建設在近年來有著歷史性的變化,國家、政府都非常重視群眾文化建設,社區文化硬件設施也在不同程度的更新換代,社區文化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改觀,群眾參與社區文化活動及藝術鍛煉熱情高漲,而我們藝術創作的環境大多數都在社區進行,編排節目的工作就是在社區文化館及街區群文館進行,演員就是社區的群眾,因此,我們的創作就應當結合社區群眾的習慣,并利用群眾對藝術熱情,編排出舞蹈語匯歡快、舞蹈動作通俗易學的群眾舞蹈特點,適當協調他們的時間安排,調度好節目隊形變化和調整舞蹈動作幅度,結合社區群眾的特殊性,讓他們能在節目中感受到輕松明快、節奏性強的音樂和精神上的愉悅,從而提高群文舞蹈的整體效果及感染力,使得作品表演更加流暢美感,表演者也能從中獲得更為輕松愉快的體驗。同時也能掩蓋他們沒有接受專業訓練的缺陷,讓參與表演者在其表演的作品中有自豪感、榮譽感、價值感,這個就是群眾文化發展的核心基礎。社區舞蹈創作是在中國建設和諧社會,文明社區的環境下,具有文化藝術的傳承、自我體現完善以及社會和諧等建設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蘊含了全民群眾舞蹈普及、藝術修養、文化教育等意義。
藝術作品的創作早就屬于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必須是為人們所喜愛的內容,而藝術作品首先是表達社區群眾文化藝術作品,必須服務于社區基層。我們在創作社區群眾舞蹈的過程中,創作者也必須遵循植根于群眾生活,服務于社區群眾的觀念,以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情感為表現基礎,對喜、怒、哀、樂等情感進行梳理,抒發人民群眾情感、體現真正屬于社區文化的舞蹈作品,從而現實服務社區群眾文化的藝術作品,因此,群眾舞蹈本身屬于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和自我價值感,舞蹈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必須要牢記一點,就是要創作出符合人民生活、貼近人民生活的舞蹈作品,是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構建社會核心價值觀,建設和諧社會工作的重要環節。群眾文化活動及藝術創作是一項百花齊放、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重要艱巨的任務。發展多樣化的群眾文化生活在為群眾帶來精神享受的同時,也能夠促使思想觀念被多元文化和藝術元素熏陶。另外利用大量的社區文化優質資源和社區優質人才,著重反映現實生活中的各項情、景、物等鮮活題材,我們就能夠同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進行密切互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的建設工作提供文明的精神保障。起到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文明建設的作用。
在群眾舞蹈的創作過程中,藝術創作者必須要以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為創作思想,確立符合社區具有的群眾性、形象的親和性、情感的平民性、風格,融入地域性與通俗性等方面作的選題,體驗群眾生活、深入社區,了解城市群眾的喜好,創新思維,創新表演風格創作出具有群眾代表性、藝術地域性、易學通俗性的群眾舞蹈作品,使作品能讓更多的人民群眾接受、喜愛,以促進我國、我省、我區的群眾文化藝術及舞蹈創作普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