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435000)
實際上,《浮世畫家》是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石黑一雄的一部純文學作品,而并非一部美術史論著作。但是選擇閱讀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書中以第一人稱視角“我”的這一主體不斷確認的歷史,和時代是緊密關聯的。從文學藝術的角度而言,這本書不僅繼承了日本作家慣于表達的“物哀”之美——日本民族特有的,同時又呈現出一種不可捉摸、難以訴說而只能體悟的一種東西,小說獲得獎項的表述是:“石黑一雄的小說,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發掘了隱藏在我們與世界聯系的幻覺之下的深淵”。在文章的寫作手法上,作者以“我”的視角,以倒敘的手法展開敘述,而且中間屢次穿插使用“意識流的”手段去回憶作為畫家的主角的成長經歷,這些意識流的運作,正是畫家主體不斷確認的時刻,同時也彰顯了作者非常老辣的敘事能力。整部作品沒有標題,只是以三個時間段來構成作品的敘述框架,分別是1948年10月,1949年4月1949年11月和1950年6月。這是日本二戰投降后的近距離時段,由此交代了作品的時代背景,勾勒了畫家和他的那個時間界域。小說以畫家和他的外孫的幾段對話向我們暗示了日本投降后美國占領及美國文化的影響。比如他的外孫特別喜歡扮演“牛仔”形象,他的母親也很欣然兒子熱衷西方文化符號,強于去崇拜本民族的“宮本武藏”;畫家和外孫在點餐時,外孫刻意要吃菠菜,吃菠菜有力量——這是美國英雄“大力水手”的標志。這一表述背后其實向我們呈現了一個被美國占領后的、影響后的日本的概念,它與戰前的日本是有差異的,是一個正在慢慢變化的國家主體或民族主體,而且這種變化無時無刻的穿插在看似波瀾不驚的敘事當中,成為影響畫家主體生成與確認的一個幽靈般的因子。
在這里我要簡述這一時代背景——是非常必要的。自日本于1925年投降后,美國占領日本,為完全杜絕日本軍國主義再次復燃,在日本實施了一系列民主化的政治政策,伴隨著這些政策的實施,過去的“日本”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根據戰后協定,日本不得擁有獨立軍隊,在軍事上予以嚴控;文化上積極輸入美國式民主體制,鏟除軍國主義思想,特別是教育上,如教材的出版,完全擺脫東京文部省的控制,取締隱含軍國主義思想的一系列文化活動,保證教育人員及其他知識分子享有優渥的自由、民主等思想觀念,禁止因為國籍、信仰、種族、性別的因素歧視受教育團體。美國在日本的一系列改革,對當時的日本社會及思想產生重要影響,更重要的是使得日本由原來的集權體制慢慢過渡到民主體制。正是在美國的積極政策的干預下,造就了日本經濟的復蘇。而小說的主人公——畫家小野增二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話語中進行了主體的反思與確認。
如果說時間界域是一條明線,那么三代人物的命運敘事就是一條暗線。整個故事的核心看起來是那么平凡,作者以畫家圍繞他的二女兒仙子的婚事作為整部小說的敘述框架,在這一過程中發生的故事促使了畫家自身的反思。小說以倒敘手法寫成,我在這里以正敘闡述。主人公小野增二是一個畫家,是國務院藝術委員會的成員,可以說是一個頗有名氣的畫家。在開始之初,小野增二在森田的事務所是作為一名行畫畫家的身份出現(根據訂單繪制大量具有日本化的行畫以滿足西方人的“日本主義”口味),并在此結識一個朋友“烏龜”,之后因為對這樣一個身份或工作的不滿足,并有幸得到當時著名的“改良派”浮世繪畫家森村的青睞,遂說服烏龜一起投奔森村并作為他的學生。小說中交代了森村這一人物形象,是著名的浮世繪畫家,而且是一位“引西潤日”的改良派畫家,開始把西方繪畫中的立體空間關系引用到傳統的浮世繪創作中來。小說把他刻畫為一位具有創新意識同時非常嚴格的畫家——要求學生要按照他的教學來創作,在應用西畫因素的同時更注重本民族的藝術表達。由于題材創作的需要及森村的名望,“歡樂嘉年華”是經常的,不過這在出身貧賤的小野看來是一種虛妄、頹廢的生活,小野曾經與森村有過一段對話,表達了這種困惑,而森村則以來聚會的一個朋友為例闡述了他的看法:他的創作就是要在看似醉生夢死的生活中去捕捉稍縱即逝的瞬間——物哀之美。從某種角度而言我認可森村的觀點,其實這也正是浮世繪的民族魅力之所在。但小野并不認同,這也為他后來的反叛奠定了基調。在作學生期間,小野與前任老板森田無意當中的一次見面對話改變了小野的一生,見面的地點要穿越一個貧民區,而那時段應該是在二戰前,估計約為20年代的樣子,正是軍國主義思想開始泛濫的一個時段。目睹了日本平民的貧瘠,以及對當時政府腐敗、商人奸詐的時局判斷,出身貧賤的小野懷有一種“兼濟天下”的使命自覺去尋找日本的出路——天皇重新掌有實權,應該像歐洲列強一樣,要走出國門。軍國主義的幽靈已悄然在小野的心里扎根、滋長,并篤定了信念,開始以自己的繪畫創作來表達這一觀念,成為軍國主義的旗手,與老師森村決絕,分道揚鑣。那個時代話語促成了小野的成功,他已然成為著名的畫家,并教授了很多的學生,他與學生們經常聚會在酒吧暢談藝術與救國,學生圍繞在他身邊,他成為他們的領袖,并在他的熱情倡議中一一走出國門來到中國,參加了那場讓他引以為傲的“對支那的戰爭”。結局早已注定,伴隨著戰爭失敗所產生的巨大創傷以及美國的占領,年輕一代開始反思這場不義的戰爭,“勇敢的青年為愚蠢的事業丟掉性命,真正的罪犯卻仍然活在我們中間,不敢露出自己的真面目,不敢承擔自己的責任”。然而小野的觀念并沒有改變,他甚至認為不能稱之為戰犯,他們為自己的國家努力。這一觀念導致了他與年輕一點的決裂,他的愛徒黑田、女婿池田,他甚至不明白他二女兒仙子本來談好的婚事因為對方的毀約而化為泡影,其根本原因在于小野在戰后被認作“活著的戰犯。”直到他大女兒委婉提醒,二女兒的婚事又重新有了契機之后,小野才開始真正反思自己的一生,那些他認為輝煌的事跡——只有那些輝煌的事跡他才記憶深刻。他恍然明白,他過去所為之狂熱獻身的所謂軍國主義理想,是多么荒誕和虛幻。而他建立在這種理想基礎上的藝術追求以及業績,也在戰敗后灰飛煙滅,乃至成為他人生中最大的污點,至此也成為畫家主體身份最終反思確認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