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藝術學院210000)
花鳥畫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原始社會,那時就已經有不少的花鳥紋樣呈現在古代的器具上,也有不少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呈現,而到了唐代,花鳥畫就已經自成一體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畫種,被世界各地人們接受并喜愛。縱觀我國的繪畫史可以發現,花鳥畫雖然被剝離的時間相對晚,但是其一經獨立便迅速發展,成為風靡一時的畫種,宋元時期更是達到鼎盛,但是各個時期對于花鳥畫的美學思想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以下將具體闡述。
首先,線描本就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產物,也隨著時代的進步逐漸提升了線的地位與使用頻率,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可以用線來描述或表達。而古代的畫家們觀察世界的直接工具就是眼睛,通過視覺傳達到自己的大腦,然后加上自己的感悟與體會借助于不同的線條將嚴重所看畫出來,所謂看,也并非只是觀察事物的色彩或者構造,而是看向其內在,最終用不同的線描繪出具有內涵的畫像。而元人在宋人尚“理”的基礎上追求“格”,這種“格”的追求逐漸以文人士大夫為主的文人畫家所推崇并發揚,影響極為深遠。宋人喜用層層深厚,元人反而喜歡追求一筆一墨中無窮無盡的變化與趣味,追求空靈與虛淡的雅與逸。元人追求的簡淡逸格雖然和宋人的渾厚華滋體現了截然不同的審美觀念,但在追求胸中逸氣的同時并未忽略對萬物根本的探究,這由宋人繼承而來。因而元人追求的筆墨趣味和人文溫度是與自然理法共生的關系,元人畫中的松動是在筆墨手法上,而關乎理法之處也是極為嚴謹。
其次,從設色方面來看,花鳥畫的色彩也隨著不同的年代有著明顯的變化,每個時代都有著自己時代的特征,并且畫家們在嫻熟的運用技巧上在結合自己的個人感受,所詮釋出來的色彩并非只是單純的花或鳥,而是將這個時代的潮流思想以及自己的主觀意識摻雜其中:其實在漢朝時就已經有了獨立的花鳥畫,只是那時的花鳥并非是真正的實務,而是以符號的形式展現的,在色彩方面還是受傳統思想的禁錮。到了唐朝,尤其是盛唐,經濟變得比較繁榮,各國文化之間也有不少的交流,這是花鳥畫已經成為一種單獨的畫種,色彩方面也更加的大膽,逐漸脫離了以往的傳統色彩,還融進了一些渲染,使得花鳥更加的具有張力,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再后來到宋朝,這個朝代可謂是花鳥畫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北宋的花鳥畫主要以寫生為主,以自然色為基調,線條細致栩栩如生;南宋的花鳥畫與之大不相同,多是以柔媚的色彩來渲染內心的感受,寓意著一種對美好生蠔的憧憬。到了元朝時期又是一個風格,因為文人深受統治階級的壓迫,所以這個時期的畫家受到教玄學思想的影響,開始了水墨花鳥畫,時至明末,還是多以水墨花鳥為主,但又因明朝的畫家多屬于南宋院體,所以工筆花鳥畫也屬于一個較大的范圍,他們在色彩上延續了唐朝的奔放風格,不過畫風還屬于宋朝的特征。在明清時代,水墨以及沒骨花鳥是兩種影響力較大的畫風,在色彩方面也比較的豐富,也正是因青藤白陽才實現了花鳥畫從寫意到水墨寫意的升華,從側面也反應出明清時期畫家們獨特的個人魅力以及社會思想的進步。總之,不同的朝代所刻畫的花鳥畫各不相同,從保守傳統到大膽奔放,是一個漸變的過程。
在我國古代,向來都秉承托物言志,也就是說,古人在表達自己的情緒時是比較含蓄的,一般都會借助于某物種來抒發當時的心情或意境,尤其是很多文人都向往大自然,他們從長期對自然的接觸中提煉出動植物中與人相同的某種特質,呈現在自己的詩畫作品中,借景抒情。比如邵雍提出的“以物觀物”以及“以我觀物”,就主張人們應該理解物質的本質,并提出應物我兼容。再如蘇軾評價趙昌畫的作品向日葵時也是附和了這種命題,他指出趙昌畫的向日葵十分精準的表達了向日葵的生長規律,讓人們仿佛置身于清晨中,看到畫種的向日葵似能嗅到花的清香。總之,宋代的院體花鳥畫無論是從風格、情緒表達還是理念等方面都是建立在理學的基礎上,也正是因為有儒、道、釋家的思想融入繪畫之中才推動了花鳥畫的整體發展。
在大自然中,花鳥就是直接代表自然生命力的代言,雖然體積小,但是其呈現出來的卻是大自然的本真,所以花鳥畫的呈現必須要詮釋出這份生命的特質才能傳神。通常情況下,在以自然規律為基礎的前提下,需得細致入微的對其觀察,抓住其特點以及情緒特征,這樣內部外融合起來才能生動的表達出花鳥畫的意境,這也就是所謂的格物精神。在宋代,花鳥畫多以“格物致知”的方式來理解觀察事物的本質,寫實的畫風成為其描繪對象的途徑,是畫家在繪畫中的一種自然與心靈相融合的思想情感。
我國的古代哲學始終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他們認為人類與大自然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特別是一些文人雅士,他們對于大自然散發著由衷的敬畏與熱愛,不論是大山小河還是花鳥魚蟲,都是他們所熱愛與向往的,畫家們將這種敬畏與熱愛都匯聚在了一筆一畫之中,用精煉的筆墨勾畫出心中安靜祥和的大自然,這不但是與大自然的一種互動體驗,更是與內心的共鳴。比如呂紀的《牡丹白鷴圖》,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其整個作品的靈動與自然,上半部分是三只鳥立于樹枝,每一只姿態都不同,仿佛在歡唱,給人一種充滿生機的感覺;而下半部分雖只有一只白鶴與雉鳥,但是滿滿的湖石與其相稱顯得更加的豐滿,再細看白鶴與雉鳥的神情,一上一下的結構更能凸顯一種自然食物鏈的狀態,讓人們感受到強烈的生命力,總之古代畫家們皆是將身心都交給了自然。
綜上,我國古代的花鳥畫深受傳統的古樸、自然哲學思想的影響,這也對后世我國的美學發展造成了深厚的束縛,使得后來的畫家們也受到這種美學思想的禁錮,好在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美學的思想也在不斷的轉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使我國的美學得到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