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輝,關會明,黃光瓊,周普紅
(1.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廣西 南寧 530023;2.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廣西地質勘查院,廣西 南寧 530023)
大平-南刀地區錫多金屬礦床位于廣西融水北西約75公里處,分布在九萬大山一元寶山成礦區內。廣西270地質隊、貴州區調隊、貴州省地礦局108隊等單位先后在該區開展過地質工作,通過少量地表等工程對礦體進行了揭露,在收集前人資料的基礎上,對該地區錫多金屬礦的地質特征和成礦規律進行探討,為該地區乃至周邊的地質找礦提供依據。

圖1 大平-南刀地區地處揚子陸塊西南部
大坪-南道區域位于揚子地塊的西南緣,位于三個反巖體的西北邊。在這一地區,有一種變質巖,是桂北北部地區最古老的一種,中間有一群四人,分別是中原、西群和白珠組、同通組和拱洞組。巖石以變質頁巖為主,具有超基-基-中酸性火山巖和少量碳酸鹽巖。(圖1)。
桂北九萬大山-元寶山成礦區是一個富成礦元素Sn、W、Co、Pb、Zn、Cr、Co、Ni、Sb等元素的地球化學異常區,充分顯示了該地區具有錫多金屬礦床成礦的物質基礎。該地區有幾個錫多金屬礦床,包括兩個大的(九個地塊,一個洞),五個中型的(六個展覽,等等)和23個小的。礦化類型有四種:錫硫化物、電石英、錫石英和云英。
大平-南刀地區位于三防巖體北西側,該地區的基本構造格局為倒伏背斜。暴露的地層有第四紀群、魚西群和第四紀超基性巖。晚雪峰三防巖體(花崗巖)分布區域東南部、東部,且其接觸帶基本控制了大平-南刀地區的錫礦點分布。
該地區的外圍地層主要由四堡群組成,而魚西組是一組淺變質巖組。巖石具有相對較高的淤泥質和光滑的線條,是深水環境的沉積產物。主要由灰巖、深灰色變質砂巖、粉砂巖、板巖和中基-海底火山噴發組成,厚度為600米~1200米。成礦元素Sn、W、Ni、Co和Cu普遍較高。
大平-南刀地區位于三防復式背斜西翼北西段,近EW向基底褶皺發育,自北向南有中大弄背斜、上大弄向斜、大平背斜、班竹向斜和達隨背斜。超基性巖層群大致順層侵位于文通組中。大平-南刀地區斷裂較為發育,主要有NE-NNE向、NW-NNW向、近EW向三組斷裂,前一組斷裂多被后兩組斷裂所切割。NE-NNE、NW-NNW向斷裂是區內主要控礦構造。
錫多金屬礦床位于三個反花崗巖巖體西部的北部。礦體通常充填在向斷裂或夾層裂隙帶內充填。礦石的天然類型為石英-石英型、錫石-綠泥石型和錫石硫化物型。
具有明顯特征的礦體是no的礦體。太平錫礦段1號礦體:呈網(細)脈狀產出于北東向裂隙破碎帶中,嚴格受斷裂構造的控制。圍巖為變質粉砂巖、變質長石石英砂巖,硅化和角巖化普遍。
大平-南刀地區錫多金屬礦體控制因素主要是雪峰晚期三防花崗巖體、NE-NNE、NW-NNW向斷裂、四堡期淺變質巖等。
根據初步研究,該地區錫銅礦床的物質來源來自于炮臺淺層變質巖地層,成礦物質主要來自三種抗花崗巖巖體。
通過研究大平-南刀地區錫多金屬礦體產出的地質特征、地質因素如礦物組合和圍巖蝕變,初步認為該地區的錫多金屬礦床是巖漿熱液充填(交代)脈型礦床。礦床主要集中在斷裂構造帶,特別是云英巖脈的上、下板塊,圍巖為硅化、電石化、絹云母、綠泥石、石榴石等。
大平-南刀地區錫多金屬礦床成因類型為巖漿熱液充填(交代)脈型礦床,礦體賦存于桂北最老地層中元古界四堡群中,礦體主要以網脈狀產于三防巖體及外接觸帶圍巖中,主要受NE-NNE、NW-NNW向斷裂構造控制。
該地區錫多金屬礦床位于雪峰期晚期第三次含錫中粒黑云母花崗巖南刀巖舌前凸部位的外接觸帶上,找礦標志明顯。
區域地質礦產研究程度低和地質條件優越,北面至大弄,南至加二,礦化帶10公里,擁有一定規模的礦石區(太平洋-由激烈)長達4公里,區域分布集中心錫砂異常濃度分布按照構造帶是顯而易見的。經過研究探討,大平-南刀地區有較好錫多金屬成礦地質條件,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