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勇,盧家華,王 莎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三一二地質隊,安徽 蚌埠 233000)
小賀金礦礦區位于安徽省休寧縣五城鎮山斗鄉,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當地經濟建設起促進作用。
區域構造單元為揚子陸塊江南地塊障公山隆起,揚子地層區江南地層分區,皖南構造巖漿巖帶,經歷了多期構造~巖漿活動和成礦作用,具備重要的成礦條件。小賀金礦處在重要的有色及貴金屬成礦帶皖浙贛斷裂帶上。區域上該成礦帶經勘查發現多條多金屬及貴金屬礦化帶。晉寧期和燕山期構造巖漿演化控制區內地層、巖漿巖的展布,構造帶的主要表現特征是一系列北東向斷裂,且具強烈的韌性剪切特征。
(1)地層。礦區內出露地層從老到新有中元古界木坑巖組(Pt2m)、昌前組(Pt2ch)、青白口系井潭組(Qnj)、侏羅紀洪琴組(J2h)及第四系全新統(Qh)。木坑巖組巖性主要有綠泥石英千枚巖、“斑點狀”絹云綠泥千枚巖、灰色-褐灰色砂質千枚巖、砂質絹云石英片巖,為一套淺變質的砂泥質沉積韻律層。中晚元古界昌前組按巖性區別分為上下兩部分。昌前組下部為剪切蝕變巖型金礦的重要賦存部位,巖性為深灰色-灰黑色綠泥絹云石英千枚巖和含碳質絹云石英千枚巖,韌性剪切作用強烈的地方形成動力變質巖糜棱巖甚至千糜巖。昌前組地層上部巖性為絹云石英千枚巖、綠泥絹云千枚巖、凝灰質千枚巖。青白口系井潭組巖石主要為變余流紋巖、流紋質凝灰巖和英安質凝灰巖夾粉砂質千枚巖組成,是一套經輕微變質低級變質作用的酸性-中酸性火山巖。侏羅紀洪琴組在礦區發育的燕山后期逆沖推覆斷層下普遍存在,為中生代陸相盆地沉積地層,由紫紅色、淺灰色河湖相砂(礫)巖、粉砂巖、泥巖等組成。第四系全新統沉積物分布在河流邊灘及溝谷低洼處,以砂、礫石為主,少量粘土,零星出露。
(2)構造。礦區內發育一系列斷裂構造,地表斷層依其展布方向,可分為北東向和北西向二組,其中北東向斷裂為區內主要斷裂具有規模大,延伸長和多期活動的特點。礦區位于璜茅-五城-屯溪具剪切應變的強烈變形帶的中段,力學性質屬韌性剪切,帶內巖石由一系列動力作用形成的碎裂巖、初糜巖、糜棱巖、千糜巖以及超糜巖組成,剪切帶規模大,寬數百米-數公里,并后期改造了早期斷褶構造。礦區還發育較大逆沖推覆構造,下盤洪琴組陸相盆地碎屑巖,上盤為前南華系巖性,逆沖推覆面傾角變化大。
(3)巖漿巖。侵入體為晉寧期韓家花崗巖體,分布于田子坑段,出露約2平方公里,巖性為淺源交代型花崗巖,主要為具片麻構造的花崗巖,屬硅酸過飽和富堿性巖石[1]。具構造晚期脆性特征變形的花崗斑巖和輝綠巖脈在礦區也可見。另外,部分鉆孔資料顯示中元古界地層中還發育有原巖為閃長巖、基性―超基性巖的糜棱巖。
(4)礦體。礦區分兩個礦段,礦體大小不一,形態較復雜,一般呈帶狀、脈狀,透鏡狀等。北為捉馬礦段,賦存于中元古界昌前組地層中,構造控礦特征明顯;南為田子坑礦段,礦體基本上沿韓家巖體與圍巖接觸帶兩側呈狹長帶狀以北東方向斜列展布,受多期斷裂疊加作用,以剪切帶內蝕變巖型金礦帶及含金石英脈為主,呈單脈或網脈狀。

表1 小賀礦區礦段金礦體礦石類型統計表
(5)礦石類型。礦區內有石英脈型金礦石和蝕變巖型金礦石及兩種的混合類型,金礦體以自然金產出,形態復雜,粒度一般在0.2mm~2mm。石英脈型金礦石主要由石英、硫化物及自然金組成,其中石英在95%左右,屬少硫化物類型,具他形晶自形一半自形晶、包裹結構,團塊、浸染、細脈狀構造等。蝕變巖型金礦石主要由剪切帶中蝕變巖石英絹云千糜巖、糜棱巖等組成,具他形晶粒結構,細脈狀或浸染狀構造。
(1)礦區井潭組地層與南東側巖體之間以斷裂接觸為主,變質變形強,Au 豐度值較高,特別是作為Au的主要伴生元素As和Sb的濃集系數同中國巖石圈元素豐度對比超過5倍以上。晉寧期韓家巖體花崗巖的侵入,巖漿活動的物理化學條件與一定的地質構造相聯系,巖漿分異、礦質析出,進一步為富集成礦提供了直接的因素,為含礦熱液的運移和礦源補給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金元素易于聚集。田子坑礦段礦體基本上沿韓家巖體接觸帶兩側呈狹長帶狀分布,且與總體斷裂構造方向基本一致。侵入的花崗巖含Au較高,也有人通過裂隙中蝕變礦物掃描電鏡和流體包裹體分析等手段,認為韓家巖體為絹英巖體,可能是絹英巖的青山巖體[2]。
礦區南部外圍鄰區天井山金礦區經前人總結的韌性剪切帶剪切中心自西向東依次為:①昌前組與井潭組接觸帶、②井潭組內部巖性界線、③井潭組與韓家巖體接觸帶、④韓家巖體內部片理化帶。與小賀礦區地層、巖漿巖、構造環境、賦礦層位等成礦條件和礦體特征基本相似,通過類比鄰區天井山金礦區也可以分析得知井潭組地層與韓家巖體金富集濃度較高,是該區主要的礦源。
(2)容礦構造。韓家巖體接觸帶大致沿北東~南西方向分布,接觸面無論沿走向、傾向均呈波狀,總體向南東傾斜,傾角180 °~500 °,產狀變化特征同剪切帶基本一致。接觸帶下部以斷裂接觸為主,上部以侵入接觸為主,沿接觸帶有大量石英脈成群成帶分布。
從礦(化)體分布特征判斷,區內伴有巖漿活動的北東向斷裂以及伴有脆性斷裂的韌性剪切帶,是區內兩種容礦構造,控制著礦化帶的展布。含金石英脈型主要產于主斷裂帶的次級構造中。韌性剪切帶是深部剪切流變的結果,由深及淺,從韌性到脆韌性轉化。巖性截然不同的強應變界面是控制韌性剪切帶內充填交代型石英脈體的重要因素之一,之二是容礦構造帶產狀變化地帶。在捉馬礦段共圈出的各類單元素異常250 個,從整理出的Au 、Cu、 Ag、等單元素異常圖可以看出,Au 的異常主要分布于查區的西部,異常的規模大,含量高,內中外三帶齊全,且異常呈北北東向帶狀分布,主要異常帶與區內韌性剪切帶的位置近似重合。
有學者提出,不同規模的推覆構造是重要的控礦構造,在田子坑礦段和捉馬礦段鉆孔中均有見到逆沖推覆斷裂,且主推覆面之上的前南華巖性中,還有次級推覆構造發育。推覆體構造上盤為礦區含礦巖性帶,但礦區構造特別復雜,不排除推覆體控礦因素。
(3)礦床成因。小賀金礦的形成與巖漿、構造活動密切相關,又井潭組地層與韓家巖體金元素豐富值較高,是該區金礦的主要礦源。糜棱巖型金礦的形成與早期剪切作用相關,再疊加后期脆性斷裂,為金元素的進一步富集提供了通道和成礦空間。推覆體等構造的繼承疊加,也影響到金礦體的賦存。因此,該區金礦的形成地層構造巖漿活動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