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剛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十一地質大隊,新疆 昌吉 831100)
西天山阿吾勒上偏西方向的區域上是該礦的分布所在,位于新疆伊犁地區,屬天山地槽褶皺帶,鞏乃斯復向斜偏西方向的端部。火上碎屑巖以及中酸性火山巖構成的淺海相中石炭統地層是該去的主要地層特征,陸源碎屑建造與陸相火山巖是二疊系的主要地層特征,第四系以及砂泥質巖和礫巖(第三系)在區內出露較少。文中對該礦質地特征進行分析,并對其成因進行探討,以供參考[1]。
伊犁晚古生代弧間盆地(圖1)是該礦大地構造位置所在,喀什河大斷裂以及鞏乃斯大斷裂分布于阿吾拉上偏西方向上,對其形成了明顯的夾持作用。火山碎屑巖以及中酸性火山巖構成的一套淺海相中石炭統地層,是該區的主要地層特征。

二疊系是該礦區域內的主要地層特征,同時還分布非常廣泛的石炭系以及第四系地層。二疊系主要由塔姆其薩依組(上二疊統)與塔爾得套組(二疊統)構成,呈斷層接觸于石炭系。后者出露第五段,火山巖組合具有弱爆以及溢流等特征的火山沉積相為其主要的巖性特征,韻律比較突出,凝灰質砂礫巖以及凝灰質集塊巖和角礫集塊凝灰巖和安山巖等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在該礦礦區方位內分布著塔姆其薩依組(上二疊統),該組地層又有2個亞組之分,陸相火山巖建造主要分布在上部。
侵入巖在區內基本不發育,噴發相是其主要的特征,閃長玢巖是主要的侵入巖,中基性巖脈在火山巖內比較發育,輝綠巖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產出特點為透鏡狀[2]。
阿吾拉勒裂谷帶偏西方向的端部位置上是該礦的構造所在,屬于伊犁板塊,區內具有非常突出的晚古生代構造特征,具有非常突出的火山作用。
(1)褶皺:寫倒轉向斜是該礦區域內二疊統火山巖地層第五巖性的主要構造特征,總體呈現被西西向展布,在該褶皺的偏南側區域上發生倒轉,安山玄武巖(杏仁狀)以及火山角礫巖等主要分布在向斜的核部位置上,安山玄武巖以及角礫熔巖主要分布在兩翼部位。
(2)斷裂:區內具有非常突出的斷裂構造特征,主要為窮布拉克大斷裂,該斷裂及其次級斷裂共同形成區內的構造骨架。
區內目前已有10處礦體群被圈出,尤以I、II,V、VI、VII號礦體規模比較大。由于產出特點的差異性,又有兩類之分,I-1,I-2號礦體主要分布在塔姆其薩依組(上二疊統)第一亞組砂礫巖位置上。II、V、VI、VII號礦體主要分布在塔爾得套組(下二疊統)第五巖性段位置上,具體對各礦體特征進行闡述:
(1)礦體特征。①I號礦脈。I-1,I-2及I-3號礦體共同構成了I號礦脈,砂礫巖是礦體的主要產出部位,展布方向為近東西向,產出特點呈現似層狀特征,達9.7米的最大厚度,為6.9%的銅最高品位,平均為0.97%。②II號礦脈。該礦脈分布于I號礦脈北側的區域上,I-1號礦體與之二者保持平行的狀態。角礫安山巖以及杏仁狀玄武安山巖二者相互交接的位置上是礦脈的主要產出部位,角礫安山巖礦化比較突出,達2.42%的銅最高品位,平均為1.01%。③V號礦脈。該礦脈呈現透鏡狀特征出露于地表,熔結角礫巖以及玄武安山巖(杏仁狀)二者相互交接的部位是該礦脈的主要產出部位,達28.4m的礦體最大厚度,平均為8.5m,2.51%是其最高的銅品位值,平均為0.65%。④VI號礦脈。角礫巖以及杏仁狀玄武安山巖二者相互交接的部位是該礦脈的主要產出部位,呈透鏡狀沿水平方向進行展布,該礦體有10.3m的最大厚度在地表位置被控制,并控制10m的深部最大厚度,4.28%是該礦脈的最高銅品位。⑤VII號礦脈。該礦脈分布于VI號礦脈偏東方向的南側區域上,并與之地質特征非常相似,有160米的長度被控制,達1.23%的平均銅品位,達12.8m的厚度。
(2)礦石質量特征。①礦物成分。閃鋅礦以及輝銅礦和方鉛礦以及黃銅礦和斑銅礦等是其主要的礦石礦物,絹云母以及方解石和石英與鈉長石與石英等是其主要的脈石礦物。②礦石的結構。葉片狀以及他形晶狀和半自形與共晶文象和交叉結構等是區內的礦石的主要結構特點。③礦石的構造類型。侵染狀構造以及細脈-空隙充填構造等特征是其主要的礦石構造類型,均為氣成熱液礦石構造類型。
該礦為火山熱液型礦床,其成礦期主要包括兩個階段一個為早期火山活動成礦階段一個為中期火山活動成礦階段。早期火山活動成礦階段是順著巖石空隙以及氣孔的中溫氣成熱液(含礦高)不斷充填交代在局部位置上富集最終成礦。此成礦階段是區內成礦的主要階段。由于表生作用后期對礦石的影響,藍輝銅礦以及銅藍和孔雀石等大量形成。
綜合對該礦進行分析研究,現將其找礦標志總結如下:
褐鐵礦以及藍輝銅礦化以及銅藍和孔雀石等是其直接的找礦標志。
間接找礦標志為綠泥石化以及黃鐵礦化和碳酸鹽化等;角礫安山巖以及玄武安山巖(杏仁狀)和火山碎屑巖(灰黑色)相互交接的部位是間接的找礦標志。化探次生暈,Cu-Ag-Pb綜合異常能為找礦提供間接作用,
綜上分析認為,該礦區域內具有非常有利的成礦條件,在礦層與礦體較深的部位上有可能出現逐漸變富變大的特征,因此,在該區找礦應當對其深部加強重視,通過進一步的地物化工作,有望使礦床規模進一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