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海南省海洋地質調查研究院,海南 海口 570206)
某廢棄礦山地貌單元屬花崗巖剝蝕丘陵,由4處礦坑組成,分別為1~4號礦坑,現狀開采面呈北西~南東向,北西向長約1.3km,南西向寬236m~500m,邊幫最大高差超過百米,邊幫總體邊坡角70°~80°。根據現場調繪以及現在開采坡面的裸露巖性顯示,礦區分多級開采,坡體巖性主要為中生代第五期侵入巖花崗巖,坡體巖體較破碎,節理裂隙較發育[1]。
(1) 地質構造
礦區花崗巖為多期侵入,早期的巖體受后期侵入擠壓作用,巖體的原生節理、裂隙相當發育,尤其是豎向節埋裂隙較密集,部分裂隙面與坡面方向一致或近于一致,局部存在外傾的不利節埋裂隙面。巖體完整性較差,總體為較破碎,局部為破碎。因此,礦區開采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極大。
(2) 地層巖性
根據本次調繪,結合已開挖的坡面,可知礦區范圍內地層由新至老為第四系花崗巖殘坡積層(Q4el+dl)及中生代第五期侵入巖花崗巖(λξ5E)。
通過對4處礦坑邊坡選取代表性坡面,基于赤平投影圖法進行穩定性分析如下:
(1)1號礦坑邊坡穩定性分析
1號礦坑邊坡優勢節理產狀主要為325°∠87°,微張~張開,延伸超過8m。坡面主要走向為180°和270°,坡面P1和P2傾向為270°和0°附近,結構面J1走向與P1坡面走向夾角大于45°;結構面J1走向與P2坡面走向夾角小于45°,且視傾角大于30°,坡體不存在滑動的可能。但邊坡局部存在少量節理因采石爆破、減載作用發生張裂。

圖1 1號礦坑節理赤平投影圖
(2) 2號礦坑邊坡穩定性分析
2號礦坑邊坡主要發育3組優勢節理,分別為:J1:115°∠53°,微張,延伸8m~10m;J2:265°∠71°,微張~張開,延伸超過8m;J3:82°∠80°,微張~張開,延伸5m~8m。J1和J2兩組節理的組合體交線傾向175°~205°,J2和J3兩組節理的組合體交線傾角355°~360°,且J2和J3兩組節理較陡,J1和J3兩組節理的組合體交線傾向20°~170°。2號坑坡面主要走向為90°~150°,坡面傾向為180°~240°之間,P1坡面走向100°,傾向190°,P2坡面走向147°,傾向237°。
P1坡面,J2和J3兩組結構面傾角均陡于邊坡,且J2與J3節理面的組合投影的交點位于邊坡投影弧的對側,坡體處于穩定狀態,該組節理主要對巖體起切割、破壞的作用。J1與J2、J1與J3節理面的組合投影的交點均位于人工切坡及天然邊坡投影弧之間,坡體存在滑動的可能。
P2坡面,J2與J3、J1與J3兩組結構面組合體傾角均陡于邊坡,且節理面的組合投影的交點位于邊坡投影弧的對側,坡體處于穩定狀態,該組節理主要對巖體起切割、破壞的作用。J1與J2節理面的組合投影的交點均位于人工切坡及天然邊坡投影弧之間,坡體存在滑動的可能[2]。

圖2 2號礦坑節理赤平投影圖
(3) 3號礦坑邊坡穩定性分析
3號礦坑邊坡主要發育3組優勢節理,分別為:J1:95° ∠78°,微張~張開,延伸超過8m;J2:265°∠74°,微張,延伸超過10m;J3:75°∠80°,微張~張開,延伸5m~8m。J1和J2兩組節理的組合體交線傾向345°~355°,J2和J3兩組節理的組合體交線傾角175°~185°,J1和J3兩組節理的組合體交線傾向20°~165°,且J1、J2和J3三組節理較陡,節理對于邊坡巖體主要是切割破壞的作用,3號坑坡面主要走向為5~185°,呈圓弧形分布,坡面傾向為150°~275°之間。
P1、P2坡面,J1和J2結構面投影的交點位于人工切坡與天然邊坡投影弧之間,該組節理對巖體起切割、破壞的作用,產生楔形滑動體,坡體存在滑動的可能性。J1與J3、J2與J3節理面組合投影的交點位于人工切坡與天然邊坡投影弧的對側,坡體處于穩定狀態。
P3坡面,J1、J2、J3節理面兩兩組合投影的交點位于人工切坡與天然邊坡投影弧的對側,坡體處于穩定狀態。

圖3 3號礦坑節理赤平投影圖
(4) 4號礦坑邊坡巖體整體穩定性評估
4號礦坑邊坡主要發育3組優勢節理,分別為:J1:5°∠75°,微張~張開,延伸5m~8m;J2:85°∠78°,微張~張開,延伸超過8m;J3:265°∠75°,微張,延伸超過10m;J1和J2兩組節理的組合體交線傾向0~90°,J1和J3兩組節理的組合體交線傾向275°~355°,且J2和J3三組節理較陡,節理對于邊坡巖體主要是切割破壞的作用,4號坑坡面主要走向為120°~210°,呈半圓弧形分布,坡面傾向為210°~300°之間,P1坡面的傾向295°,走向205°,P2坡面的傾向192°,走向102°。
P1、P2坡面,J2和J3結構面投影的交點位于人工切坡與天然邊坡投影弧之間,且交線的傾角陡于邊坡,不能形成楔形體,坡體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J1與J3、J2與J3結構面投影的交點位于投影弧的對側,坡體處于穩定。

圖4 4號礦坑節理赤平投影圖
(1)1號礦坑加固防護措施,1號礦坑巖體主要發育的節理傾角近似垂直,且陡于坡面,不具備滑動的可能。坡體加固應主要以清理危巖、裂縫灌漿等形式進行處理,必要時對于坡面節理較發育區域巖體施加隨機錨索(桿)等措施。
(2)2號礦坑加固防護措施。2號礦坑巖體主要發育的節理組合在局部坡面范圍內是外傾型結構面,坡體加固首先應以清理危巖為主,對于外傾型結構面,施加承壓板錨索和錨索加固的方式進行處理;下部巖體節理較發育區域,施加錨索進行加固,坡面采用主防護網進行防護。
(3)3號礦坑加固防護措施。3號礦坑巖體主要發育的節理組合在局部坡面范圍內是內傾型結構面,結構面對巖體主要為切割破壞的作用。坡體加固首先應以清理危巖為主,對于坡面節理較發育范圍巖體施加錨索進行加固,坡面采用主防護網進行防護。
(4)4號礦坑加固防護措施。4號礦坑巖體主要發育的節理組合在局部坡面范圍內是內傾型結構面,且結構面陡于坡面,不具備滑動的條件。坡體加固首先應以清理危巖、裂縫灌漿等形式進行處理,必要時對于坡面節理較發育區域巖體施加隨機錨索(桿)等措施[3]。
通過赤平投影法分析,1號坑和4號坑的節理組合結構面為陡于坡面,不具備滑動的可能,施工過程中首先清理塹頂及坡體的危巖落石,通過嵌補、灌漿等方式對裂隙進行注漿,有針對性地進行加固處理。2號坑和3號坑的節理組合結構面在局部坡面范圍內為外傾型,具備滑動的條件,邊坡整治設計中,應根據分析對外傾型結構面的坡面進行重點加固,節理裂隙較發育區域采取隨機錨索(桿)進行加固,坡面采用主防護網進行防護,后期通過綠化工程等方式進行處理,同時,應充分考慮邊坡的弧形特點,采取針對性強的加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