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亞慶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有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肩負著重大職責使命,在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承擔著重要歷史任務。國資監管機構和廣大國有企業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努力在提升國有經濟發展質量上狠下功夫,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關鍵詞】十九大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識碼】A緊緊抓住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定不移推動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實業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指出:“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中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中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中國這么大,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不能走單一發展、脫實向虛的路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總書記關于發展實體經濟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將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戰略高度。實體經濟是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的基礎,實業強,則經濟強;實業穩,則國家穩。無論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離不開高水平實體經濟這個根基。
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大多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國有企業的地位作用決定了其必須在振興我國實體經濟中承擔重要責任、發揮重要作用、作出重要貢獻。一是聚焦主業突出主業。主業是企業競爭優勢的集中體現,只有明確主業發展目標和重點,集中優勢資源把主業做強做實做精,才能更好地在振興實體經濟中發揮骨干作用。國務院國資委將繼續把工作重點放在推動企業提升主業競爭力上,對主業投資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原則上要求每個企業主業不超過3個,同時嚴格控制非主業投資比例,推動企業強化戰略引領,明確主業發展目標和重點,堅定不移聚焦主業、突出主業,推動技術、人才、資金等各類資源要素向主業集中,不斷增強核心業務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二是加快制造業優化升級。制造業是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是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的必然要求。必須深入落實制造強國戰略,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入融合這篇大文章,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等對制造業的促進帶動作用,推動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同時,積極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三是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重要領域。必須緊密圍繞國家戰略方向、行業發展方向、市場需求方向,加大資源投入力度,努力在生態保護修復、新能源汽車、北斗產業、網絡安全、工業互聯網、物流大數據、數字醫療、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加快人工智能領域布局,引領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努力形成新的增長點。四是全面提升企業運行和產品服務質量。企業運行和管理質量是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大力提高企業運行質量,加快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企業理念、目標、制度、經營全方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必須積極推進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扎實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和對標達標專項行動,大幅提升產品服務質量、標準檔次、品牌影響力,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優產品、更好服務、更多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創新。”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新形勢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扎實推進科技創新的極端重要性,也為國有企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經濟發展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征和必然路徑,我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提供新的成長空間和主要支撐體系。
國有企業要走在高質量發展前列、在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必須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機遇,加大創新投入力度,提高創新能力和水平,促進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搶占先機,為高質量發展占據“橋頭堡”和“制高點”。一是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重大科研任務是我國立足科技發展全局作出的重要戰略安排,國有企業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中積極作為。要集中優勢力量完成好“兩機”重大專項、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等“科技創新2030一重大項目”,積極承建更多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等研發平臺,在產業集中度較高、具有主導優勢的行業領域,牽頭組織實施國家重大研發任務,加強技術攻關與集成、裝備研制及大規模應用,不斷增強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有力支撐國家戰略實施。二是著力突破戰略性前瞻性關鍵核心技術。能否在戰略性前瞻性領域取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決定著企業能否持續保持核心競爭能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基業長青,對國家長遠發展也具有重大影響。國有企業要準確把握行業發展趨勢,把戰略性前瞻性技術作為戰略發展重點,提早謀劃、提早部署,特別是要在事關國家硬實力提升、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抓緊謀篇布局,重點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節能環保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領域取得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努力成為行業科技創新引領者。三是充分發揮創新要素合力。科技創新要真正實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就必須打破各創新主體之間的壁壘,有效匯聚創新資源和要素,形成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國有企業要主動加強科技聯合攻關,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學、國家實驗室等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新格局。要加快完善產業創新鏈,解決好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要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主動牽頭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工程,全方位提高企業科技創新國際化水平。四是建立健全創新體制機制。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而激發創新人才活力,必須要靠體制機制的保障。必須把完善鼓勵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創新要素活力作為關鍵任務來抓,健全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探索實施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倡導培育創新創業文化,大力弘揚創新創造精神、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尚。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指出:“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的要求,推進結構調整、創新發展、布局優化,使國有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帶動作用。”“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促進國有資本向戰略性關鍵性領域、優勢產業集聚,加快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步伐。”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既對推進調整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提出了明確要求,又深刻指出了實現的途徑和方法。調整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是提升國有經濟整體功能和效率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確保國有經濟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更好發揮作用的內在要求。
經過多年努力,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不斷優化,但是仍存在分布過寬、主業不集中、重復投資等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要進一步聚焦國家戰略領域,加快布局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優化配置。一是扎實推進戰略性重組。圍繞服務國家戰略推進重組,是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的重要舉措。我們將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遵循市場化原則,穩步推進裝備制造、煤炭、電力、通信、化工等領域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本進一步向符合國家戰略的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同時,推動企業以重組整合為契機,進一步深化內部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快業務、管理、技術、人才、市場資源、企業文化的全面整合融合,放大重組效能。二是積極開展專業化重組整合。專業化重組整合既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減少重復投入、降低運營成本,又可以進一步發揮協同效應、提高業務規模和專業化程度,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我們將鼓勵以擁有優勢主業的企業為主導,發揮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專業平臺作用,持續推動煤炭、鋼鐵、海工裝備、環保等領域資源整合,推動相關產業優化升級。同時,積極探索圍繞重點領域整合現有優質資源,適時培育孵化新的產業集團公司。三是大力推動去產能和“處僵治困”。過剩產能特別是“僵尸企業”是要素配置扭曲的集中反映,是市場中錯配的資源。我們將持續推動企業做好去產能和“處僵治困”工作,中央企業今年要完成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265萬噸、整合煤炭產能8000萬噸目標任務,還要積極推動煤電去產能,做好有色金屬、船舶制造、煉化、建材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全年要抓好800戶“僵尸企業”處置、特困企業治理工作,努力實現年底前“僵尸企業”基本出清和特困企業整體盈利。四是穩步開展國際化經營。國際化經營是國有企業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努力在國際分工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的重要手段。我們將更加積極地推動國有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著力抓好重點項目實施,著力獲取先進技術、優化全球布局、打造國際品牌。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以工業園區和物流園區為載體,打造深化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新平臺,把對外投資和促進國內裝備、服務、技術標準全方位走出去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形成面向全球的資源配置和生產服務網絡,積極培育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國企改革要奔著問題去,堅持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標準,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效率為中心,提高國企核心競爭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要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把國有企業建成能面對市場競爭、以質量效益為導向的現代企業。”從總書記的重要論述中,我們深刻認識到,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發展是改革的目的,國有企業只有持續深化改革,才能切實破除束縛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釋放出獨立市場主體的內生活力、發展動力和市場競爭力。
國有企業改革的大政方針已經明確,我們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落實“1+N”系列改革文件為抓手,緊緊圍繞增強活力、提高效率,不斷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和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一是拓展深化各項改革試點。試點是重要改革任務,更是重要改革方法。要總結推廣一批,對中央企業兼并重組、信息公開、三供一業等試點,加快試點工作總結評估,加強經驗交流,以點帶面、串點成線,形成模式、復制推廣。要擴圍深化一批,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重要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等試點,進一步增加試點數量,拓展試點內容。要統籌推進一批,對落實董事會職權、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企業薪酬分配差異化改革等試點,在集團和子企業兩個層面統籌協調推進。二是探索開展綜合性改革。實施綜合性改革是系統、整體、協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舉措。要開展好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在中央企業、地方國有企業特別是基層企業中分別選擇百戶以上企業,深入推進綜合性改革。要選擇國有企業和國有經濟基礎好、改革創新氛圍濃、國企國資改革進展快、有特色的地方,聯合地方政府開展國企國資“綜合實驗”,對區域內國企國資改革綜合施策,推動各項改革任務全面落地,打造國資國企改革的區域標桿。三是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要積極推進主業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選擇2-3家具備條件的中央企業推進集團層面股權多元化,具備條件的引入非公資本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要積極推進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重要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要促進混合所有制企業加快轉換經營機制,積極探索有別于國有獨資公司的治理機制和監管模式。四是加快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是完善經濟體制的重要目標。要推動國有企業加強改進規范董事會建設,統籌推進落實董事會職權、實行經理層成員契約化管理、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實施差異化薪酬分配等試點工作,充分釋放企業內生活力和發展動力。要探索建立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效方式,確保各治理主體各負其責、規范高效運行,不斷健全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五是以管資本為主加快轉變國資監管職能。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是國企國資改革發展理念和方式的重大變革。要探索建立以管資本為主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監管體系和制度機制,制定出資人監管權力和責任清單,進一步明確出資人監管職責邊界,授予企業完整的經營自主權;持續改進監管方式,建立系統科學有效的監管標準和制度體系,重點推進依法、分類、對標監管,強化監督和責任追究,不斷提高監管效能,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有企業黨建工作,2016年10月出席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并作重要講話,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國有企業不僅要黨的建設,而且一定要把黨的建設搞好。”“國有企業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加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明確了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則,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學指南。國有企業只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才不會被搞小搞垮,才有條件有能力發展得更好,才能真正成為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我們要按照黨章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全面貫徹落實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精神,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充分發揮企業黨委(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一是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黨的政治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國有企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首先要旗幟鮮明講政治,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把政治建設作為黨的根本性建設。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堅定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層層落實管黨治黨責任。抓好責任落實就抓住了管黨治黨的關鍵,就能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企業黨委(黨組)要切實履行好主體責任,書記要履行好第一責任,專職副書記要履行好直接責任,班子其他成員要履行好“一崗雙責”,進一步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要完善“述評考用”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加強黨建述職評議,強化黨建考核評價,發揮好考核的指揮棒作用,使黨建工作由“軟指標”變為“硬約束”。三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企業領導人員隊伍。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是黨在經濟領域的執政骨干,是治國理政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來源,建好、用好、管好這支隊伍,對國有企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至關重要。要突出選人用人政治標準,切實加強從嚴管理,提升治企興企本領;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充分調動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營造鼓勵各級領導人員銳意改革創新的良好氛圍。四是持續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必須持續推進國有企業黨風廉政建設,不斷鞏固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要堅決整治“四風”突出問題,嚴肅查處頂風違紀行為,嚴防反彈回潮;持續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進一步深化政治巡視,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
責編/孫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