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佳
隨著藝考熱度升高,其專業考試難度、文化課考試難度都在不斷攀升,“最難藝考年”這個定義隨之連年刷新。不少人認為,“藝考熱”是一種“虛火”,是浮躁的表現,修煉內功、注重內涵才是應有之道。也有人認為,青春追夢無可厚非,這也反映了我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3月26日 《光明日報》)
近幾年,“藝考熱”持續升溫,報考人數屢創新高。對此,不少人認為,“藝考熱”是一種“虛火”,有些考生把藝考視為高考捷徑,盲目報考,是浮躁的表現,因此該讓“藝考熱”降降溫,讓藝術學習回歸理性了。也有人認為,經濟越繁榮、社會越安定,人們對文藝產品的消費需求就會越旺盛,“藝考熱”正反映了我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筆者認為,我們應該理性看待“藝考熱”,既不盲目否定藝考給學生創造的“追夢空間”,也要引導社會、家長、考生謹慎選擇藝考,根據各自的現實條件、興趣愛好、人生規劃等作出決定。
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藝考熱”其實不是壞事,其反映的是人們的精神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追求精神生活的升華,電影、電視劇、新媒體、VR新技術不斷發展,證明人們的精神需求正在不斷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地方都存在藝術人才短缺的問題,藝術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遠遠滿足不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因此,藝術教育方興未艾,“藝考熱”也在情理之中。
同時必須看到,當前很多學生選擇藝考,存在盲目跟風的情況,沒有認真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很多選擇藝考的學生,并不全是因為真的熱愛藝術,有的僅僅因為藝考不需要太高文化分就選擇它,希望走高考的“捷徑”。這樣的認知其實很危險,因為從當前高校的錄取狀況來看,越好的學校對藝術科目、文化科目的成績要求越高,并不存在走“捷徑”一說。
此外,有意向選擇藝考的學生,除了要考慮自身的愛好、天賦,還要考慮經濟因素。眾所周知,培養藝術人才的成本是很高的,因此學習藝術的費用也往往要比別的科目高出很多,這是學生和家長必須好好考慮的問題。畢竟,藝術上的成就有時除了個人水平,還需要機遇與平臺,從投入與回報的角度來說,并不一定每一個藝考生都能“成名”,由此所帶來的“回報”或許會大打折扣。
“藝考熱”折射出我國藝術教育面臨的一些問題,需要各方理性面對。教育部門應制定統一的藝術類院校考試規則和流程,初試、復試也要有一整套規章制度來規范,以確保公平公正。藝術院校在辦學時,切不可盲目擴大招生,導致市場飽和,造成藝術學生一畢業就失業,更不能把所有的藝術生都按照“明星”路線培養,還應培養未來的藝術教師、樂團成員、幕后藝術工作者等,滿足藝術發展的多元需求。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