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江
當你看到“蜀山曉照”這四個字時,請輕輕地閉上雙眼,你的腦海會呈現出何種意境?層巒疊嶂,氤氳縹緲,霞光四射,如夢如幻,仙境一般……大氣磅礴之中略帶靜水流深的雅致,這是一幅水墨山水畫,或者是一本游記隨筆書,然而卻都不是,而是一間繪畫工作室,寄情于山水之間,夢想于田園風光,歸宿于鳥語花香,它的主人就是本期《藝術品》欄目的主角——當代實力派青年女畫家趙曉照。
趙曉照是一位熱愛簡單生活的畫家。在樸素灑脫的性格之中把自己的生命活得真實,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或旅游探險,游山玩水;或閉門深閨,靜心研讀;或靈感來襲,揮毫潑墨。總之,她寄情筆墨,寫山寫水寫真性情。
因為熱愛,畫畫成一生的選擇
6月22日,《理財》雜志記者一行來到位于河南省鄭州市唐人街文化廣場的蜀山曉照工作室,見到了這位濃眉大眼、笑容可掬、長發飄飄的美女畫家趙曉照。
在趙曉照的蜀山曉照繪畫工作室,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是清新自然,墨香四溢,布局完美:一邊是以種植的紅薯作為盆景,裝扮畫室,郁郁蔥蔥,別具一格;另一邊是蓮花臺的魚池景觀,流泉叮咚,相得益彰。
進入工作室,映入記者眼簾的兩面墻壁上布置整齊的扇面,畫面別致,題材不一,有梅花、墨竹、松鶴,也有櫻桃、枇杷、金魚,還有山川美景、江南水鄉。
趙曉照告訴《理財》雜志記者:“這是我今年正在舉辦的一個扇面小品展,扇子的一面是小品繪畫,另一面是書法,這樣的展覽每年盛夏時節都會舉辦一次,把創作靈感呈現到扇面的同時,也供收藏愛好者把玩。”
趙曉照是重慶人,地地道道的川妹子,心直口快,思維活躍,在談到自己的繪畫生涯和創作理念時,滔滔不絕,老師、學習、寫生、創作等畫面立刻呈現在眼前,記憶猶新,就像過電影一樣,帶著自豪感講述她的藝術之路。
趙曉照從小在大家庭長大,做中醫的姥爺喜歡寫毛筆字,并且寫得很好,在老人家的熏陶下,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她也開始喜歡寫寫畫畫,喜歡姥爺房間的墨香和老人家的那些古書,在喜歡和執著的碰撞下,繪畫成了她一生追求的事業,成了一名職業畫家。
幸運的是,中學的第一堂美術課,趙曉照的啟蒙老師鄧力第一次為她詮釋了美的定義:健康干凈樸素自然就是美,就像這位女同學——老師手指著趙曉照——就要這樣漂亮好看。自此,趙曉照對美的審視有了標準:健康的生命本真就是美,簡單就是美,樸素自然就是美。就如老師的生活:畫畫教學美食家庭,生命充實簡單,本真的美。
平凡的人過平凡的生活,趙曉照考入重慶市工藝美術職業高中,又一次的幸運。因為高中與四川美術學院毗鄰,近水樓臺,有機會常常得到如馬一平老師、趙青老師等四川美術學院老師對基礎專業的指點。她告訴《理財》雜志記者:“那時候的老師對熱愛藝術的學生的教導是真誠而無私的,不需要交納高昂的學費,只要真心熱愛,老師就會毫無保留地教授提拔。所以,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幸運的。”
最后,她如愿考上四川美術學院,在這殿堂般的藝術學府,每一位老師對藝術的態度都是那么認真執著,但是又各有個性。學院的展廳長年展覽不停,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震撼豐富著她生命的每一天。
藝術來源于生活,寫生是四川美術學院每學期的必修課。趙曉照堅持到自然中去看去觸摸去感受體驗探索,在親身經歷中真正地領略大自然的壯闊包容與大美:三峽有她的足跡,神女峰下有她的身影,要親身感受真山真水的實景,才能畫出豐滿的畫面,把感情融入其中,才有神韻。
人生每一步,都是美的記憶
從學校走進社會,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喜歡自由不受約束的趙曉照體驗嘗試了許多與美有關的工作,但練字、畫畫、讀書始終是她生活的重點。
“走的每一步都是人生當中美好的記憶,人生體驗、內心感受,都可以讓你的眼界大開。”趙曉照說,“讀書、寫字、畫畫、喝茶一直都是我追求的生活方式,現在所有的努力與堅持都只是追求一種簡單美好的生活,文人的生活,慢生活。”
幸運的趙曉照,似乎每個人生的路口都有位智者在等著引領她走出迷茫。這一次,是同樣熱愛藝術并且一生執著追求獨立個性藝術語言的老一輩中原藝術家——陳發源老先生。
師傅對藝術的真與執著,深深地震撼了她,讓她重新審視和認識規劃了自己職業的道路。尊重傳統,在傳統中吸取養料,在書法、詩歌、戲曲、佛學、道學、禪學……一切自然之道中去尋找自己的語言。“所有美的好的,適合自己的繪畫語言習慣的,皆可為我所用。要打破所有阻礙表現美的藩籬,去獲取自己想要的。”陳發源老師亦常對她說,“像不像我沒關系不重要,關鍵得有自己的個性。”
趙曉照熱愛自然山川,把爬山登峰和作畫結合在一起。她告訴《理財》雜志記者:“學書學畫,亦當‘游于藝,止于嬉’,每個字每根線條皆有個性和生命力。書與畫這條路是孤獨而愉悅的過程,和旅行時登臨每座山的峰頂一樣開心滿足幸福,這種快樂無法與從未體驗過的人分享。畫一幅畫,似專注于造一個世界。這個世界的情感體驗只有到過的人才能有強烈的共鳴,心向往之人才會心生喜悅。”
功夫在畫外,堅持讀書練字
功夫在畫外,修養在前,繪畫在后。陸儼少說過,畫家有十分功夫,“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讀書能確立畫家的精神和氣象,不可缺;剩下六分功夫,寫、畫各占一半,且寫先于畫。
從小就喜歡閱讀各類紙媒的趙曉照,這些年更是鉆研了大量的美學國學,從古典戲曲音樂到佛道禪學等,讓她更深刻地理解了“功夫在畫外”的深層含義,更體會到書法在中國畫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探索各家不同畫法畫技的同時,趙曉照加強練習書法,并將書法用筆和自己的繪畫融為一體。
元代趙孟頫在他的作品《秀石疏林圖》上題詩道:“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說的就是書畫同源的道理。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書法以具有很強抽象性的漢字作為基礎,不斷發展演變,形成了其特有的富有抽象性的線條藝術。
趙曉照表示,書與畫都是人們表達思想、直抒胸臆的橋梁和宣泄感情的工具,是書畫人生命狀態的寫照,是有“心”之物。書畫本是同源,缺了書法,就如同畫沒有骨骼、脈絡。
自唐代以來,每一個階段的繪畫在用線方面大都是建立在書法發展的基礎之上。例如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沈周、文徵明、董其昌,清代的石濤、八大山人、鄭板橋、金農、趙之謙,20世紀的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等,除繪畫成就之外,大都在書法方面有不俗造詣。這就是趙曉照在繪畫中追求古法的道理。
繪畫追求的是生命的一種“真”,這種真是心靈的意境,留白的韻味,即“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縱觀趙曉照的繪畫作品,青山綠水的山水畫,突出綠色為主色調;四季瓜果躍然紙上,一派田園風光等等,這些都與她兒時的記憶有很大關系。趙曉照說:“我的家鄉每個季節所見皆以綠色為基調:村莊、田野、遠山。‘漠漠水田飛白鷺 ,陰陰夏木囀黃鸝’是家鄉尋常的風景,亦是畫中之景。”所以,對家鄉的懷念便成了她山水畫的綠色基調:蒼茫的綠林山川,靜靜的河流,溪畔飲水的幼鹿,仿佛就是《詩經》原野中的食萍之鹿。
目前,趙曉照就是這樣勤奮研習,簡單生活。曉照工作室成了她的桃花源:讀書、寫字、畫畫、種花養草。偶有友人到訪,三兩個小菜淺酌對飲,酒至半酣泡一壺釅茶,聽一曲“幽玄”,可賞花,可聊天,可切磋,可共鳴,沒有束縛,自由自在,痛快妙哉。(由翰寶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