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祖明



摘 要:本文在分析不良地質條件下過壩公路施工問題的基礎上,從路基施工和路面施工兩方面對過壩公路施工技術展開分析,然后結合工程實例對過壩公路施工技術的運用進行探討,以期為工作人員的施工提供參考。
關鍵詞:不良地質條件;過壩公路;施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U41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18)16-0105-03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Over Dam Highway
Under Unfavorable Geological Conditions
MAO Zuming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 of da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d geological conditi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over dam highway from two aspects of subgrade construction and pavement construction, and then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crossing dam with the engineering exampl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ff.
Keywords: unfavorable geological conditions;over dam highway;construction technology
隨著公路事業的發展,各種各樣的公路被修建。而過壩公路是以特殊地質條件為基礎而修建的公路,施工過程較為復雜,采用的施工技術較多,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合理運用。過壩公路施工有較高的技術要求,需要保證公路建設質量,同時減少對周圍環境的破壞。因此,要加強對不良地質條件下過壩公路施工技術的研究,以更好地推動公路事業的發展。
1 不良地質條件下過壩公路施工概述
在過壩公路施工過程中,路基、路面和排水體系的建設都與工程地質條件有關。在工程地質條件不同的情況下,工程施工長度和等級也存在一定差異。受天氣條件影響,公路施工地的地下水位不穩,導致地表土質出現地層軟硬程度不一的問題,砂層將會變軟,導致不良地質的形成。在各種地質條件中,軟土地質為常見問題。而在過壩公路施工中,其長期受到水的侵蝕,容易產生軟土地質,導致土層含水量較高,透水性和抗剪性較差。若未對其進行合理處理,將導致工程出現安全問題。因此,在過壩施工期間,工作人員要將公路過壩堤位置的松散土體挖出,然后澆筑深孔錨筋和混凝土擋墻,最后進行路面平整。針對不良地質條件下的過壩公路施工,還應加強對公路安全性和穩定性的控制,確保公路施工質量符合相關標準要求。在施工過程中,還要完成最佳地點的選取,以便獲得良好的施工效果。此外,在過壩公路施工過程中,還要避免給生態環境帶來破壞,以進一步增強工程的環保性。
2 不良地質條件下過壩公路施工技術
2.1 路基施工技術
針對不良地質條件下的過壩公路施工,通常需要加強路基施工技術的運用。
2.1.1 拋石擠淤技術。拋石擠淤是軟弱地基處理的一種方法,在路基底從中部向兩側拋投一定數量的碎石,將淤泥擠出路基范圍,以提高路基強度。采用該方法,可以使水壩坡頂和坡面地基保持穩定,通過減少坡體孔隙保證坡體能迅速得到密實。在換填灰土的過程中,要將深度控制在0.5~2m,并將摻入灰含量控制在3%~8%,拋石厚度應不超出3m。通常情況下,僅在地下水位處進行拋石作業。在實際采用該技術時,需要使拋石量達到一定要求才能進行地基處理,以提升地基表面的承載性,但無法解決壩基沉降和變形問題。
2.1.2 超載預壓技術。超載預壓法也是一種軟土地基處理技術。采用該種技術時,通常需要共同開展路基修建和填筑,并采用砂墊層技術,建立水平方向的排水通道,施工工期長達6個月,可以使路基得到較好的夯實。此外,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先完成構造物的修建,然后再進行路基填筑。對于橋頭等路段,則不能采用該方法。
2.1.3 加筋土技術。加筋法是指在土中加入條帶、纖維或網格等抗拉材料,依靠其改善土的力學性能,提高土的強度和穩定性的方法。其主要包括土工合成材料法、加筋土法、土層錨桿法、土釘法和樹根樁法。在實際施工過程中,要根據土的松散程度選擇不同的施工方法。
2.1.4 高真空擊密法。高真空擊密法通過人為在土層中制造“壓差”,利用“壓差”來快速消散超孔隙水壓力,使軟土中的水快速排出。采用該技術,能使擊密效果大大提高,從而使被處理土體形成一定厚度的超固結“硬殼層”。由于“硬殼層”的存在,使得表層荷載有效擴散,減少了因荷載不均勻產生的不均勻沉降。
2.2 路面施工技術
針對不良地質條件下的過壩公路施工,在路面施工過程中要加強混合料回填和碾壓技術的運用。完成支撐樁施工后,需要利用分層方法完成混合料回填,通過合理調配,保證材料能達到標準要求。通過夯實試驗后,可以使用混合料進行回填作業。而混合料夯實碾壓需要重復4次,達到2.26g/m3的平均干密度,孔隙率應達到17.5%,沉降率要達到11.7%。在混凝土施工期間,應保證路面平整。采用分塊分縫方式進行混凝土澆筑,并在二期施工時進行定型模板澆筑技術的使用,保證混凝土具有較高的抗壓強度,確保過壩公路路面穩定性能夠達到要求。在澆筑前,需要做好鋼筋的預埋工作。完成面板澆筑后,需要進行鑿毛處理,將預埋的鋼筋調直,并完成定型模板澆筑。需要注意的是,在公路施工從開始到竣工的整個過程中,路面都可能出現裂縫。受溫度、施工材料和路面壓力等不同因素的影響,路面會產生裂縫。在對裂縫進行處理的過程中,要結合多方面因素進行合理分析,以便使裂縫問題得到有效處理,從而提高公路行駛系數和壽命。結合現實施工情況來看,針對裂縫,可以采用化學灌漿、表面涂抹等技術進行處理,以免公路施工質量受到影響[1]。在路面防滲透方面,還應結合公路路段路堤水源年增長量、上游匯水面積和年降雨量等數據展開分析,對公路沉降問題進行思考。為預防沉降的發生,可以采用加載預壓技術增強公路路面的平整度和穩定性。
3 不良地質條件下過壩公路施工技術的運用
3.1 工程概述
某過壩公路為永久性施工道路,道路全長545.787m,K0+000~K0+170為泥結石道路改造,K0+170為右河槽和原防洪堤,高程為46m,厚16.8~17.7m。公路施工區域巖體風化以面狀風化為主,壩頭右側可見裸露基巖,層巖性為軟巖,見光易風化崩解,成為小碎塊。從整體來看,除局部巖體較破碎外,壩線弱風化巖體透水率小于5Lu。長期受水的侵蝕和擊打,公路周圍土質較為松散,不利于施工建設。表1為公路施工工程量表。
3.2 施工技術方案
結合公路施工遇到的問題,在路基施工方面,除了滿足有關技術指標要求外,針對淤泥質土層,還要采用錨筋技術增強地基承載力。在施工前,需要做好施工準備,結合施工要求完成施工機械設備的配置,表2為施工機械設備配置表。在此基礎上,需要將路面兩側的附著物清理干凈,并對開挖的軟土地基部位進行原始地形復測,結合施工圖紙完成道路中線測放,進行相應標識牌的設置。結合土質,可以完成涵管位置的現場放樣,并根據測定定位進行溝槽開挖。完成開挖作業后,需要進行整平夯實,然后進行砂礫石和少量亞黏土混合物的填筑。填筑過程中,在管節位置需先完成10cm砂礫石鋪設,并進行整平夯實,然后進行漿砌片石或片石混凝土的鋪設。完成涵管埋設后,需要實現回填夯實,進行漿砌石施工。利用水準儀,可以對路基進行整平,然后進行碾壓施工。
在具體施工時,還要利用機械對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水泥參量進行拌和,采用的涵管為C25預制混凝土,單節長1m,壁厚10cm。在非巖石地基上,應保證涵洞地基承載力最小達到0.3MPa。沿著洞深的方向,每隔4~6m完成一道沉降縫的設置,縫寬1~2cm,使整個斷面得到貫穿。利用瀝青麻絮,可以實現縫隙封堵。針對巖石地基,可采用砂漿進行漿砌石施工。在混凝土施工前,需要先完成鋼筋制作,并進行模板安裝和加固。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需要在板縫中心設置傳力桿,并使板縫保持水平或垂直,避免因混凝土伸縮出現裂縫。在施工縫位置,需按伸縮形式設置傳力桿[2]。在板面上部,可布置角偶鋼筋網,與板頂距離應超出5cm。完成混凝土澆筑、養護和切縫后,需要進行擋土墻施工,按照測量放樣得到的坡度和導線進行漿砌石施工。最后,需要做好路面邊緣的清理整平工作,并完成泥結石的鋪設,然后對路面進行整平、夯實。
3.3 質量控制
在工程施工過程中,需要加強施工質量的控制,確保過壩公路施工質量能滿足國家相關規定的要求,表3為工程施工技術指標。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工程會受到設計、規劃、施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過壩公路施工現場環境較為復雜,且人員較多,使用的材料和機械設備也較多,會給現場管理帶來較大難度。因此,在實際施工時,要加強施工管理。首先,應結合組織設計和現場實際情況合理規劃施工時間,確保人員、設備和材料得到合理分配。其次,在施工前,應加強施工準備。例如,調閱相關材料,了解各地段的地質、設備和人員配備情況。同時,結合工程水文地質條件對路基構造進行分析,加強對重要和復雜地段的勘查。在審閱文件和地質勘查過程中,一旦發現問題,需要及時組織人員進行修正,以免公路在施工期間出現問題。此外,還應加強對施工人員的培養,確保人員掌握路基構造,明確路基施工的關鍵環節,保證施工能實現順利銜接,并保證工程質量。再次,在路基填筑的過程中,還要實現分層填筑,保證路基的堅固性。在填料填筑的過程中,完成基底處理后,需要及時進行路堤填筑,為路基預壓預留充足的時間。為此,還要事先完成預壓和沉降期的設定,并將填筑寬度控制在30~50cm,以便通過控制填筑速率和時間增強路基的穩定性[3]。結合填料性質和類型,需要選擇不同的碾壓設備,并在每層填筑后進行碾壓。在碾壓過程中,要先利用16t鋼輪壓路機進行靜壓,然后利用18t壓路機進行振動碾壓,碾壓次數達到3遍,確保表面無輪跡。在初次碾壓過程中,應使壓路機勻速行駛,采用先慢后快、從兩邊向中間的碾壓方式。在后續碾壓過程中,要將速度控制為1.5~1.7km/h,并保證每次碾壓折返點不在同一橫斷面上。
4 結論
通過研究發現,隨著公路施工技術的發展,公路施工要求也變得更加具體。在不良地質條件下進行過壩公路施工,需要結合工程地質條件制定合理的施工技術方案,并結合相關技術指標要求加強公路施工質量管理,以使公路施工能滿足技術、環境等各方面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趙睿龍.高速公路橋梁高墩施工技術探討[J].綠色環保建材,2017(3):114.
[2]吳美紅.基于公路施工技術管理重要性的研究[J].綠色環保建材,2017(3):128.
[3]崔清.不良地質條件下的過壩公路施工技術解析[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17):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