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蘋
(太原市勘察測繪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更加注重資源、環境和生態、地理空間的合理利用,更加重視國家戰略發展空間的拓展,管理決策需要更加全面和及時地掌握國情變化信息。為此,我國已開展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工作。在2017年5月8日,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發布《關于全面開展地理國情監測的指導意見》,明確在“十三五”期間,加快制定地理國情監測法規制度、健全地理國情監測體制機制,完善地理國情監測業務體系,逐步實現地理國情監測工作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4],這些意味著地理國情監測已經逐步進入常態化、業務化。
然而,地理國情監測數據在市級應用中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地理國情分類指標和市級應用有差距。在制定地理國情信息分類指標時,更多的是站在國家、省一級的角度,相對城市一級反映的信息比較宏觀。而市級應用需要的地理信息更細致,地理國情數據內容對于城市應用還需要細化。
(2)數據粒度相對于城市精細化管理來說較粗。比如城市政府部門關心的城市建筑情況,在地理國情中以地表覆蓋采集,反映了區域內的建筑密度、開發強度,但不能精確反映建筑面積等精確數據。
(3)數據更新不能適應城市快速發展需要。目前,地理國情監測數據的更新頻次為一年一次,對于城市部分行業來說顯得滯后。
城市的發展建設需要掌握區域內更精細的市情數據,為戰略規劃制定、空間規劃管理、區域政策制定、災害預警、科學研究和為社會公眾服務等提供有力保障。地理市情是從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地形地貌、城市布局與發展、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基礎設施、城市建筑等自然、人文和經濟地理的整體性、綜合性的體現[1]。地理市情監測是地理國情監測工作的細化和延伸,它服務于城市建設管理,有利于充分揭示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資源環境的空間分布規律。
地理市情監測是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擴展與延伸,區別于傳統測繪方式,具有以下特點:
(1)工作內容方面:地理市情監測突破了傳統測繪的工作內容,以地理信息獲取、應用服務等為主,信息采集由需求而定;
(2)技術手段方面:地理市情監測具有實效性,需要廣泛采用遙感、地理信息、互聯網、數據挖掘等先進的技術手段,其生產方法比較靈活;
(3)服務方式和組織模式方面:地理市情監測以滿足多樣化需求的定制服務為主要服務方式,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測繪部門與專業部門共同協作;
(4)成果形式方面:以多時態的地理信息數據、地理統計信息、地理演化信息等信息為主要成果內容,以平臺服務、地圖服務等服務為成果的主要服務方式。
通過參與地理國情普查項目以及多年來地理信息服務經驗的積累,筆者認為常態化地理市情監測的總體思路如圖1所示。
首先,立足本地特點,充分研究區域內總體規劃、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等,圍繞城市發展的重點和熱點問題,利用多源、多時態的歷史、現狀和變化信息,從宏觀到微觀,建立多層次的評價指標體系[8],為城市發展建設提供科學合理的評價依據。

圖1常態化地理市情監測總體框架
其次,編制地理市情監測的標準體系,明確監測的對象、內容、要素分級分類、屬性,監測范圍、周期、粒度、單元、數學基礎、技術方法、質量控制、成果要求等。
再次,收集監測區域內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專題信息、遙感影像等數據,通過數據整合、普查等手段,構建市情監測本底數據庫,利用地理統計方法形成初始監測報告、監測圖集、發布為網絡服務等。
最后,在常態化監測過程中,通過定期監測、日常監測、應急監測等分析市情變化信息,并經過統計分析得出市情變化規律,持續地為各級政府、社會公眾提供服務。
2016年,太原市首次開展地理市情監測項目,目的是建設太原市地理市情監測本底數據庫,并進行初次市情統計分析,形成《太原市地理市情藍皮書》,為后期的持續監測打好基礎。
首先,明確地理市情監測的內容,構建適合太原市的地理市情監測指標體系。其次,將這些指標演化為具體的要素內容,制定數據采集標準和完善的生產體系。再次,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礎測繪成果,收集整合交通、規劃、房產、林業、教育、市政、城管、環保等領域的信息數據,采用地理信息分析、遙感影像分析等空間信息技術,開展地理市情信息普查與動態監測。最后,通過地理統計與分析,形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空間化、可視化地理市情監測成果。
太原市地理市情監測工作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太原市首次地理市情監測總體框架
4.2.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主要明確地理市情的監測內容和尺度,并且構建出科學的地理市情評價指標體系。
(1)監測內容確定
監測內容的確定要考慮政府部門關注重點,兼顧已有的信息資料,使其具有高應用價值性、動態變化性。通過調研和了解太原市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眾對地理信息的泛在需求,全面收集地理市情相關的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分析討論,進而確定太原市地理市情監測內容體系。太原市地理市情監測首期主要開展自然地理、城鎮化發展、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發展、專題監測等5個方面的監測內容[2,5],如表1所示。

太原市地理市情監測內容 表1
(2)指標體系構建
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簡明科學。立足客觀現實、準確科學,所選指標集合能反映地理要素的真實情況;
②系統綜合。力求具備典型性、導向性、廣泛涵蓋性等特征;
③可比、可量、可操作性。應盡量和其他領域內同一指標的含義、統計口徑和適用范圍保持一致,具有可比性,并能夠有效度量,所需數據易于獲取。
首先從城市“五城連創”、城中村改造、城鄉清潔工程等重點工作入手,收集整理監測指標,匯總后形成城市基本情況、建筑、水系、公共設施、市政管線、生態環境、歷史文化名城、綜合交通等8類約137個指標;其次,對指標進行篩選,剔除與地理位置關系不強的經濟、社會等指標,并考慮分析指標實現的可行性,篩選出47個指標;第三,通過對已有資料的挖掘分析,對指標進行補充完善。通過以上篩選,選取指標69個,如表2所示。為了綜合評價最終確定指標的可行性、適用性,將擬定的指標體系和其他城市地理市情指標進行了比對。

太原市地理市情監測指標體系 表2
4.2.2數據標準編制
通過研究地理國情標準體系、測繪行業信息分類標準與國土、規劃、環保等專業標準的關系,制定城市地理市情監測數據標準、技術規程、統計規程、成果要求等,建立地理市情監測標準體系。
數據標準編制既要充分考慮太原市對市情的需求又要使其能夠為大多數部門使用,利于數據更新、管理和統計分析,體現數據使用價值。
4.2.3本底數據庫建設
本底數據庫建設是以基礎測繪成果為基礎,收集城市規劃、土地利用、環境保護、人口普查等相關信息數據,開展對行政區劃、城市建設、水系、交通、植被覆蓋等基本地理市情普查,初步建立地理市情本底數據庫。
4.2.4統計分析,形成監測報告
進行地理信息統計分析,形成地理市情統計報告和地理市情藍皮書,并將地理市情監測成果發布成為網絡服務,提供多元化地理市情服務。
4.2.5項目主要成果
項目在實施時參考地理國情普查相關文件,制定出系統的工作要求,保證項目質量,為常態化開展市情監測打好基礎。項目成果除一套完整的監測體系文件外,還有數據文件和《太原市地理信息藍皮書(2016)》,藍皮書圍繞太原市基本地理市情主題,以地理信息和地圖視角客觀地反映太原市的城市發展、重點領域的指標特征,作為了解太原市情信息的參考。太原市地理信息藍皮書(2016)部分內容如圖3所示。

圖3《太原市地理信息藍皮書(2016)》部分內容節選
地理市情監測是一項內容復雜、工作量大的綜合性工作,涉及的因素很多,既有數據獲取、技術標準、統計方法與口徑等技術問題,也有工作機制、服務方式、政策發布等非技術問題,需要科學設計、合理組織、協調實施,才能達到預期效果[1]。
對于測繪部門來說,開展地理市情監測具有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和技術優勢,但地理市情監測不等同于基礎信息數據采集,地理市情監測既是機遇,又有挑戰。測繪部門在地理市情監測中如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建議。
(1)協同建立地理市情監測長效機制
地理市情監測具有按需服務的特點,要持續開展地理市情監測,測繪部門必須和專業部門協作起來,建立順暢有效的工作機制。具體來說監測內容要與各專業部門的業務范圍緊密銜接,在項目實施、責任和義務、成果共享、信息發布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使監測成果具有權威性、可持續性。
(2)不斷完善地理市情信息
測繪部門應以地理市情監測為契機,建立內容更豐富、信息更全面的地理市情數據體系,并注重相關行業的融合,以滿足對專題信息有明確要求的地理市情監測的需要。同時利用基礎測繪、專業測繪的資料成果充實地理市情要素體系,保持地理市情要素體系的開放性和可擴充性。其次,要注重對歷史數據的整合,通過對歷史信息進行分類、分析和處理,獲得地理市情要素演化信息。
此外,在泛在測繪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現勢情況下,互聯網數據也是地理市情信息的重要補充,不僅能推動空間數據獲取與展示進步,還促進城市研究、城市規劃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轉變發展,對城市建設與管理應用的潛力巨大。但互聯網數據標準化還存在一些問題,必須要加以分析篩選后方可使用。
(3)健全完善的信息處理體系
應加強信息化體系建設,包括加強監測技術體系、裝備設施、軟件工具及技術標準等建設。除此之外,要不斷健全完善監測及處理體系機制,優化監測手段和分析方法,完善產品規范及使用規定,使地理市情監測向實時化、智能化發展。
(4)開放包容的市情監測相關研究
地理市情要素的變化,涉及各行各業的基礎和專題信息,其影響因素和變化原因是復雜的,依賴于單一的知識結構和技術手段是無法滿足地理市情綜合應用的。因此,測繪部門應充分吸收各專業部門的專業知識,和專業部門共同確定監測的地理實體對象的定義和分類,明確監測、統計、分析的技術方法和工藝流程。另外,要充分學習各部門的技術手段,建立地理市情綜合分析方法和模型,以求最大化地分析地理市情多要素間的關聯關系和變化規律,建立一套科學的分析評價體系。
(5)不斷挖掘數據的價值
地理市情監測數據并不是只能用于地理市情監測,數據中蘊含著深刻的信息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應緊密結合項目實踐,根據科技進步、環境條件、思想認識的不斷發展,充分發掘數據的潛在價值,起到協助和輔助用戶應用的目的,增強用戶的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