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強
近年來,為切實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黃山區始終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重點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不斷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黃山區成功創建了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隨后又被農業部確定為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試點縣之一。
黃山區在安徽省南部,位于“北緯30°世界優質茶葉黃金生產帶”,是中國十大名茶黃山毛峰的主產地和太平猴魁的唯一產區,是首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強化領導主體責任,成立了由區長為組長,分管區長為副組長,政府辦、農委、財政、林業、公安、市管等部門為成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領導組,明確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初步形成了統一領導、歸口協調、分工負責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機制。建立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監管名錄,實現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培訓全覆蓋,并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為條件較好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安裝農產品安全快速檢測系統,開展自律性檢測。初步形成以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為核心,鄉鎮快速檢測室為樞紐,生產基地快速檢測點為基礎的監測網絡。
一方面出臺《黃山區推進農藥集中配送工作實施意見》,按照“政府采購、統一配送、信息化管理、零差價銷售、財政補貼”的原則,基本建成“七統一”(采購、配送、標識、價格、管理、回收與處置、財政補貼)的農藥集中配送體系。另一方面加強農業投入品質量安全監測。每年初制定農產品、食品、糧油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方案,對全區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開展定性抽檢。印發《關于加強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銜接工作的實施意見》,引導農產品生產經營單位實施農產品可追溯和自檢制度。
建立由區農委、公安、市場監管等職能部門聯動的聯合執法、案件協查等監管機制。建立農業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相銜接的信息平臺,針對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及時立案并移送司法機關。制定《黃山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建立有效預防、積極應對、及時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最大限度的減少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的危害。
黃山區規劃了“五個一”(一片葉、一尾魚、一桿竹、一枚果、一朵花)特色產業,編制科學合理的生產技術規程。組織有關專家和技術人員結合我區自然條件和農作物生育特點,編制了茶葉、香榧等主要農作物的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鼓勵并支持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建立“三品一標”認證獎勵和證后監管、退出機制。
限于農業體量、地理位置等客觀因素影響,我區農資經營店、新型經營主體大多分布在鄉鎮和村,呈現點多、面廣、量小的特點,特別是一些分散于村組的農資門店和流動銷售攤點信息難掌握、監管難度大。尤其缺少農產品抽檢及農產品質量檢驗經費,導致農產品質量抽檢等工作存在滯后性。
雖然通過《致農民的一封信》、電視媒體等形式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農藥、化肥使用等,但內容多為說教式的,缺少生動的實例,宣傳效果不夠明顯。特別是在技術指導上做的不夠,農民對溫度、濕度等施用條件掌握不好,藥效發揮不明顯,導致農民對生物農藥認可度不高。
進一步理順農產品質量安全體制和機制,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明確“政府負總責”的意識,各部門齊抓共管形成監管合力,將日常巡查指導納入鄉鎮工作職責,全面落實鄉鎮屬地管理責任,建立起了“政府牽頭協調、部門依法監管、企業主體責任、社會共同監督”的質量安全責任體系。
定期或不定期開展畜牧、水產、種植等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的監督抽查、風險監測等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監測參數、產品范圍覆蓋主導產業、規模生產基地。各鄉鎮監管站與農業中心利用已有快速檢測室,積極做好轄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
嚴格管控農業投入品的生產銷售和農產品生產過程,建立農產品信息化監管模式,掌握監管動態。積極培育出一批放心農資示范經營單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現代農業主體,強力推進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生產經營環節安全穩定,保障農業健康綠色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廣質量標準應用,積極發展“三品一標”。以規模化、標準化、科技化、生態化、休閑化、藝術化為標準,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獎勵政策的作用,逐步打造現代黃山區高效生態農業生產體系。在加強基地建設的同時,加大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推動農產品品牌創建,組織農產品展示展銷,加快全區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完善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貯存運輸和包裝標識等有效監管機制,健全部門聯動全程監管、快速反應機制和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發布報送和輿論處置辦法,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紅黑榜”和舉報獎勵制度,逐步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