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晶晶 劉潤平 曹振強
根據《佳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調查》、《佳縣農業品牌發展的調研》等調查報結和多年的農業工作經驗積累,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目標,結合當前我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實際情況,分析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狀,提出了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幾點建議:
1.1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多、規模小:佳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農民專業合作社近年發展快,數量多(2014年底80個、2015年底130個,2017年底570個)。合作社規模小(一般情況:養羊80只、養豬50只,紅棗200畝、小雜糧100畝)。
1.2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不平衡:一是合作社的數量上,有的鄉鎮多,有的鄉鎮少(通鎮95個,占全縣的16.7%,朱官寨10個占全縣的1.75%)。二是合作社的規模上,有的規模大,有的甚至是“一人社”。三是合作社的效益上,有的是“示范社”,有的是“空殼社”。
1.3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類型多樣化:國家提倡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佳縣目前有以三類下類
1.3.1 種養大戶創辦型:由紅棗、小雜糧種植大戶和養羊、養豬養殖大戶牽頭,當地農戶參加,開展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據統計,全縣種植專業合作社180個(紅棗80、小雜糧32、馬鈴薯20個)、養殖專業合作社120家(養羊45、養豬40)、農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140個家(紅棗80、小雜糧24、馬鈴薯18個),合作社運行良好,對佳縣產業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3.2 行業協會帶動型:主要是以佳縣紅棗協會、佳縣農學會、佳縣養蜂協會為依托,以生產同類產品為基礎,初步形成“協會+基地+農戶”為合作模式的專業合作組織20家,合作社剛剛起步運行。
1.3.3 基層組織舉辦型。村集體組織根據當地紅棗、小雜糧優勢建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58家,合作社初見成效。
2.1.1 調查了解,制定培訓規劃
隨著現代化農業發展和時代進步,農民專業合作在促進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業工作者要轉變觀念,掌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方面的法律知識、業務知識,正確指導合作社的發展,做到急他們所急,想他們所想。首先調查了解農村發展現狀、資源優勢,農民的文化水平、專業基礎、技術需求等,收集詳實的資料,研究討論制定切實可行的長遠規劃、階段計劃和年度工作方案,做到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做到長期規劃與短期計劃相結合,使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工作有章可循。
2.1.2 分類開展培訓宣傳,注重培訓實效
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同類型,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培訓。(1)普及性培訓。一是充分利用鄉鎮廟會等人員的集中給成千上萬的家庭帶來新技術和政策的有利機會,搞好宣傳。二是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類型不同,開展相關的適用技術培訓。組織科技人員和當地專家規范和簡化科技生產技術,制作生動形象的圖片,綜合運用現場培訓、家庭指導、實地咨詢等多種形式推廣實用農業技術,使社員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基本素質。(2)職業技能培訓。緊緊圍繞專業合作社建設的需要,對合作社法人、減少業務骨干,開展農業標準化、專業化生產技術,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和實踐技能為主要內容的農民創業培訓,增強他們創業意識,掌握創業技巧、提高創業能力,培養更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質量是農產品的根本,是品牌農業的根基。但由于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起步晚、進展慢,仍存在著品牌農產品數量少、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落后、營銷機制不全等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抓好一是調整產業結構,從單一產品向多種類、多產品轉變,發展產業化經營。二是加強合作社之間的聯合,變“單打獨斗”為“抱團經營”,擴大經營規模,增強綜合實力。三是推廣先進技術,抓好產前聯合購買、產中技術服務、產后加工銷售等三個環節,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快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實現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資金越來越多,在政策范圍有些項目資金可以直接投入到合作社,合作社不能合理使用,財務管理較混亂表現為一是財務制度不健全,賬目殘缺不全。二是財務開支隨意性大,不按規定報賬,有白條出現,缺乏嚴格的監管。因此要加強財務人員培訓,制訂健全相關財務制度,嚴格落實獎懲。同時,要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章程,嚴格執行“一人一票、按交易量返還”等基本原則,加強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合理分配利潤,多方面規范合作社建設,提升合作社規范化管理水平。
通過宣傳國家糧食綜合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退耕還林還草補貼、農業保險、土地確權等支農強農惠農政策政和國家農業項目,調動社員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農民對村級事務和財務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嚴格落實各項政策和各類資金,加快合作社的發展,助推佳縣精準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