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欣 陳小俊
自2015年以來,我市認真踐行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麗水來說尤為如此”的重要囑托,創新山區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圍繞“一控兩減四基本”目標任務,結合“五水共治”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扎實開展整建制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工作,制度與機制不斷創新完善,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形成產業間互相依賴、互相鏈接的生態農業循環系統。2018年8月成功通過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整建制推進縣(市)認定。
我市把生態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中,實施“畜牧進山、養殖上山”戰略,在養殖場選址時優先選建在種養結合園地中,在茶園、果園、竹園、苗木基地中按“兩分離三配套”要求建設標準化生態養豬場,并在現代農業園區核心位置配套建成1個年生產能力達3萬噸以上的有機肥加工廠。2015年,示范區“養殖多點布局、種植配套養殖”山區區域循環農業模式被評為浙江省農業水環境治理暨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十大技術與模式”。一是推廣“豬—沼—作物”循環模式。全面完成全市99家規模以上生豬養殖場的整治,建成沼液池1.2萬余立方米、堆糞池6000余立方米,沼液稀釋后通過噴滴灌管網輸送到附近茶山、果園、竹林和苗木基地中就地消納,形成養殖場與周邊種植基地的資源循環利用,就近消納沼液15萬噸,有效推進生態畜牧業健康發展。二是推廣“畜禽—糞便+食用菌廢菌棒—有機肥—作物”循環模式。惠農有機肥加工廠年收集全市41家生態養豬場產生的豬糞、沼渣6.2萬噸和全市60%以上的廢菌棒1.2萬噸作為主要原料發酵后生產有機肥,不僅供應全市農業生產基地使用,還遠銷往松陽、蓮都等地,既解決了養豬場豬糞處理和廢菌棒污染環境難題,又增收2000多萬元。三是推廣“減量、節約、清潔化”生產模式。采取肥水同灌和綠色防控技術,有效降低農業灌溉用水,減少化肥農藥投入量,提高農產品品質。2015~2017年累計推廣噴滴灌面積5000多畝,統防統治面積18.5萬畝次,建立4個綠色防控核心示范區4250畝,在水稻、茶葉等作物推廣綠色防控15萬畝,在蔬菜、茶葉上安裝殺蟲燈1500盞、黃板25萬張等。實現農藥減量14.24噸。
一是從優化生態布局入手。制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2010~2020)》,統籌謀劃環境承載和污染防治,明確劃分畜禽養殖禁養、限養、適養三個區塊;同時,堅持農牧結合、種養平衡,實現農業廢棄物就近循環利用,達到“生態、循環、清潔、優質、高效”。二是從集聚治理合力入手。制定現代生態循環示范創建、生態畜牧業、廢菌棒回收利用等系列扶持機制,任務落實列入鄉鎮年度目標考核;整合項目資金,實行循環項目優先制,做到循環建到哪里,項目就安排到那里、資金支持到那里。近四年來,累計安排各項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資金1億多元。三是從搭建科技應用平臺入手。抓住市校合作契機,成立“浙江大學龍泉現代農業技術合作推廣中心”,把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再生利用、農作制度創新、清潔化生產等技術聯合攻關作為市校合作的重要內容,共篩選了27個生態循環農業項目與科研院校進行有效對接。
一是結合“三改一拆”促轉型。以“五水共治”倒逼發展方式轉變,深化散養生豬整治,鼓勵有基礎、成規模的養殖場向種植區、林區搬遷轉移,積極興建標準化生態養殖場,全市關閉或搬遷禁養區畜禽養殖場347家,拆除欄舍、管理房面積13.27萬平方米,完成規模以上生豬養殖場的整治102家,完成散養生豬戶整治2931戶,規模養殖場全部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實現遠程智能化監管全覆蓋,做到規模總量基本不減、畜禽排泄物全部就地消納、廢棄菌棒變廢為寶,成功破解了畜禽和廢菌棒兩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難題。二是結合現代農業園區促示范帶動。以全省一流的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標準推進蘭巨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建設,完成種養結合、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面積1.9萬畝,形成產業間相互融合促進格局,并提供就業2000余人,受益農民6200余人,農民人均增收1.2萬元,成為全省山區運用循環農業科學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樣板區塊,2017年11月21~22日,全省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綠色畜牧業暨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推進會于在我市成功召開。副省長孫景淼、省農業廳廳長林健東等領導出席會議并講話,我市作為全省五個典型之一作典型交流發言。三是結合美麗產業培育促增收。著力推動農村土地流轉,開展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創建一批農業精品鄉村、農家樂及綠色農產品,使之成為山區農民增收新渠道,如金觀音莊園成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五星級企業。
下一步,我市將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化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體系建設,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聯動、主體自覺,全面深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和土壤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加快推廣和應用生態循環農業新模式、新技術,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統籌推進農業水、氣、土污染綜合治理,積極開展示范創建,不斷鞏固和提升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整建制推進縣創建成果,建立健全具有龍泉特色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體系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努力打造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