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 瓊 王紹珍
拋秧技術具有省工、省種、省秧田、省時、增產等優點,它改變了山區幾千年來農民彎腰拔秧、插秧的高強度傳統勞作方式,有效解決了水稻生產中的淺插難題,充分發揮了水稻底位分蘗成穗的增產潛力,是山區水稻節本增效的一項有效技術措施。
祿豐縣地處滇中腹地,國土面積353600 hm2,最高海拔2754m,最低海拔1309m,年平均氣溫17.1℃,年平均降雨量690mm,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總耕地面積28666.7hm2,常年種植水稻10666.7hm2。
祿豐縣山區水稻面積大,農田基礎設施薄弱,水稻機械化插秧難度大,農業機械化程度低。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鎮及其他產業轉移,農村勞力老齡化現象日趨嚴重,生產成本高及水稻季節性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日趨凸顯,人工插秧成本高,勞動強度大,費工費時。為了緩解農村勞動力短缺,降低生產成本,筆者通過多年來在祿豐縣一平浪鎮、廣通鎮、碧城鎮等多個鄉鎮山區村委會水稻拋秧技術的試驗、示范及推廣運用,總結并提煉出一整套成熟的山區水稻拋秧技術。下文將詳細介紹本技術的操作流程:
1.1.1 確定育苗時間:根據小春收割情況,確定好育苗時間。一般在栽前25~30d育苗,最多不超過35d,保證秧苗在3~4葉期進行拋栽。
1.1.2 良種及秧盤的準備。每畝大田需準備精選的良種2~3kg,434孔穴(60cm×30cm)的秧盤70~80個。
1.1.3 營養土的準備。在育秧前一個月,每畝大田取偏粘、肥沃、無草籽、無病蟲的過篩(3mm孔格篩子)熟化細壤土200kg,加入適量過篩細糞、2kg復合肥、0.5kg鋅肥、0.2kg敵克松及適量清水拌勻,最后蓋膜堆捂備用。
1.1.4 苗床地的選擇及制作。由于山區運秧存在一定難度,育秧地點的選擇應根據插秧田塊,就近育秧。苗床地應選擇在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地下水位低、被風向陽、PH值在4.5~6之間的地塊,每畝大田需準備秧床13~15m2,秧床制作要求平整、疏松、無雜草,床面寬1.3m。
1.2.1 種子處理。浸種前應曬種1~2d,然后將精選好的水稻種用25%的施寶克2000~3000倍液浸種72h,并催芽1~2d至露白即可。
1.2.2 床土澆水及除草。鋪盤前應把床土澆透水,以不汪水為宜。床土澆透水后噴施“殺草單”進行除草。
1.2.3 鋪盤。鋪盤時盡量使秧盤平整,若遇墑面不平的地方,可先用細土墊平后再鋪盤,在鋪設過程中邊鋪邊用手輕壓盤面,使秧盤與墑面較好的結合,鋪放過程中還要做到盤與盤之間緊密結合,減少土壤散失水分,避免損籽干芽。
1.2.4 播種。播種時先裝1/3~1/2孔穴營養土,然后播種,力求每個孔穴落谷2~3粒,然后將每個孔穴撒滿營養土,刮去余泥,用敵克松600~800倍液噴灑消毒,澆透水后,再用殺草單進行化除后蓋上打孔拱膜。
1.2.5 秧苗管理。播種至揭膜前的溫度應保持在35℃以下,若遇高溫應及時通風降溫。秧苗1至2葉期,應及時練苗,適時揭膜(一般晴天下午揭,陰天上午揭,雨天雨后揭)。揭膜當天,用敵克松600~800倍液噴施一次預防青枯病和立枯病。秧苗3葉期再噴施敵克松1次。同時,每10m2秧田苗床用30~60ɡ尿素兌水追施送嫁肥。在水分管理上,保持土壤濕潤的前提下,應注意控水,防止秧苗徒長:一般早晚秧苗出現葉片無水珠或午間葉片打卷時,選擇傍晚或上午噴澆水一次,以3cm表土澆濕為宜,但對土壤不太肥沃,較板結的秧床,以每次澆透水為好。同時,及時做好病蟲草鼠害的防治。
1.2.6 適時拋栽:一般秧齡在3~4葉拋栽最為適宜。
整田過程中,畝施農家肥1500~2000kg作為底肥,施普鈣40千克,尿素10~15kg,硫酸鉀10kg作為抄耙肥。做到田平泥化,無殘茬。拋栽前,讓泥漿沉淀10h左右,排至薄皮水時再進行拋栽,切忌深水拋栽。
根據當地稻田肥力水平及氣候特點,拋栽密度應在2~3萬叢。
拋秧前一天秧盤澆水濕潤,使盤內缽土干濕相宜。拋栽時,應高拋2.5~3m,先拋總量的70%,剩余的30%用于補缺、補稀。避開大風、大雨天拋秧 。
拋栽后10d左右,秧苗基本上已經扎根立苗,田間應保持淺水層,及時用拋秧胺進行大田化除。
淺水拋栽后2~3d內不灌水。秧苗扎根立苗前,保持薄水濕潤狀態,實行勤灌少灌,切忌大水猛灌,以防把苗沖亂。中后期管理與常規栽培技術相同。
拋栽后10d左右,結合大田化除追施分蘗肥,前作蠶豆、油菜每畝施尿素15千克,前作麥類每畝施尿素20kg,使秧苗快速分蘗,當分蘗群體達80%,應及時撤水曬田,控制無效分蘗。
病蟲害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拋秧通透性差,要結合生產實際,及時抓好稻瘟病、稻曲病及螟蟲的防治。
待谷粒全部變硬,穗軸上下干黃,有三分之二的枝梗干枯時,應及時收獲,顆粒歸倉,確保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