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民
作為中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棉花的產量對我國國民經濟增長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逐漸加大。棉花栽培技術發展與創新對棉花種植的產量與質量有較大影響。國家農產品改革政策出臺之后,棉花的種植面積逐年減少,棉花的產量也隨之而減少。為了提高棉花種植的產量,保證棉花的質量,使棉花產量的減少速度小于棉花種植面積的減少速度,我國需要對棉花栽培與種植技術的發展展開深入的探索與研究,發現存在于種植過程中的問題,并聯系當前的新形勢與實際環境情況對問題加以解決,使棉花的栽培與種植技術及時進行創新與發展。
棉花栽培的地理條件和自然條件較為特殊,種植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光照,溫差適宜,氣候較為干燥的地理與自然條件。基于種植時所需要的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的限制,我國的棉花種植區域大多集中在新疆地區和黃河流域。新疆地區緯度較高,日夜溫差較大,光照條件充足,種植面積較大,氣候干旱少雨,特殊的地理環境使棉花可以大面積種植的原因。
我國可種植的棉花種類較多,在棉花的栽培與種植方面有著大量經驗。根據市場需求的不同,我國對于棉花種植的選擇也由草棉和陸地棉逐漸轉為長絨棉,粗絨棉和細絨棉。在市場選擇的過程中,粗絨棉由于不適合工業化紡織慘遭淘汰,細絨棉指細絨白棉,是我國目前棉花種植的主要選擇品種,而長絨棉則是新疆地區生產的主要棉花種類。長絨棉對于生長環境要求苛刻,新疆地區產量較大。
棉花產品價格逐漸市場化,使棉花種植過程中產量的要求與質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棉花的栽培與種植面臨一定的風險,同時也曝露出一些問題。
棉花的種植是一個需要大規模、集成化條件的種植過程,目前,在我國種植棉花的區域中,只有新疆棉花種植區符合這類要求,完成棉花的機械化生產,其他地區的棉花種植多半是散戶,種植面積較小,分散經營或是將土地承包給其他種植者,使棉花的種植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生產,收益較差。其次,種植棉花的個人與家庭加入到棉花種植的行業中,由于對于棉籽的選擇傾向于成本更低,產量更高,導致棉花市場上出現的棉花質量參差不齊,品種混雜,不利于我國棉花行業的發展,同樣不利于棉花種植栽培過程中技術的革新與發展。
農業的種植應以當地的氣候條件與地理條件為依托,選擇合適的農作物進行栽種,農業生態的布局與自然生態的布局相契合,才有利于農業種植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農業種植計劃便是農業種植與生產最好的模式。我國目前的棉花重視不夠規范化,布局不合理,棉花的栽培與種植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不利于提高棉花的產量與質量,促進棉花栽培與種植技術的革新與發展。
我國高校的專業設置在受到一定的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涉及到農業栽培領域的的專業較少。對農業栽培專業的忽視導致我國農業栽培技術研究方面的專家或者科技人員較少,專業科研人員的缺失,導致我國棉花栽培與種植技術缺少嚴密的理論指導。其次,政府方面對于棉花種植與棉花種植技術重視程度較低,導致棉花栽培種植技術的研究與探索缺乏相關資金,在種植技術研究與發展創新的過程中造成了一定阻礙。
我國是棉花出口大國,每年都有大量棉花遠銷海外,因此,我國棉花價格受國際棉花市場價格影響較大。國際棉花市場對于棉花需求量的不穩定,再加上棉花種植成本的增加,導致我國棉花種植戶可得利潤較低,打擊了棉農種植棉花的積極性,對我國棉花栽培與種植技術的創新與發展產生較為不利的影響。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大力發展棉花種植產業,使棉花種植產量的提高依賴于高產量棉花品種的種植,而并不依賴于種植面積的擴大。
科學的培育高產量低成本的優質棉籽,使其成為棉花市場的首選品種。根據種植環境的不同選擇最合適的棉花品種進行種植,例如新疆地區,便可選擇長絨棉作為主要種植品種。要規范棉花市場銷售的棉花種類,注意棉花種植以及收獲時棉花的質量,在小范圍減少棉花產量的情況下減少棉花的種植面積。針對無土栽培棉花的種植方式進行研究,利用新技術帶來更為有利的發展。
將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種植模式作為主要種植模式,合理規劃棉花種植面積,打擊非科學的種植方式,創新棉花種植過程中的栽培、育苗與移栽的過程,選擇地膜栽培育苗,提高棉花種植的產量與質量。棉花的生長周期較長,病蟲害的發作會導致勞動者或是企業損失巨大。在棉花的栽培種植過程中,應建立完善的棉花生長監測機制,注意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為棉花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各單位應注意對于專業人士的培養,應注意相關專業的開設,與農業種植相關的專業科研人員是棉花栽培種植技術發展與創新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專業人士的培養,也有利于棉花種植過程中各種問題的解決與專業病蟲害防治。其次,國家要注意對于相關產業與企業的扶持,設立專項資金進行科研項目的研發。還應注意對于市場的調控,在勞動者或是企業因為生產波動而造成虧損時應有一定的補貼,以免勞動者因棉花種植利潤較少而選擇放棄棉花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