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禹
自古以來,小麥和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物,種植歷史十分悠久。我國北方一直將小麥作為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小麥在種植的過程中,由于主要是通過人力和牲畜完成耕種,因此生產力較低。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機械化逐漸應用在小麥生產中,大大提高小麥種植的效率,并且隨著農機農藝相結合技術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的應用,促進了小麥種植技術的發展進步。但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的應用還存在一些問題,筆者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的措施,促進小麥種植質量的提高。
農機農藝相結合的生產模式其實主要是指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生產效率和質量,而采用農業機械化和生物科技相結合的農業生產模式,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主要通過機械化的方式取代人力操作。小麥種植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在農機農藝相結合的過程中,小麥種植的產量和質量都在不斷提高,但是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由于人們在小麥生產的過程中側重于機械化,因此使小麥種植出現了瓶頸期,想要使小麥種植獲取更好的發展,就需要提高小麥播種的質量。
小麥在播種之前,農民需要進行一些準備工作,例如首先需要對耕地進行翻新,使耕地土壤變得疏松,這樣才能適應小麥的生長,提高小麥的存活率。我國在小麥種植的過程中使用機械化生產,例如對土壤進行翻新有相關設備進行耕作,在很大的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也提高了小麥播種的效率,但在這個過程中小麥種植的存活率卻沒有得到較大的提高。這主要是由于在播種的過程中,一些農民對機械化的操作不太了解,操作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并且農民在在小麥播種的過程中缺少一些設備,出現土壤粉碎不均勻,這樣不利于小麥的出苗。
我國作為世界面積第三的大國,地域遼闊,各地環境變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小麥播種過程中播種時間也不盡相同。例如小麥種植一般分為春小麥和冬小麥,冬小麥的種植時間一般在秋天,大約為10月份,但西北地區一般都在玉米收割完成之后進行播種。而對于春小麥來說,一般在3月份進行播種,但這僅僅是一個大致范圍,具體的播種時間,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播種時間。如一些農民在播種的時候,往往根據以往的經驗,并且在近幾年來,由于環境變化較大,氣溫也與之前不同,如果小麥播種時間還根據以往的經驗,就會出現問題。這種經驗式的種植模式不適合小麥的發芽、生長、成長,甚至對小麥的產量以及質量有著十分消極作用。
在小麥播種之前,一定要保證前期的準備工作充分進行,首先需要保證小麥播種土地的肥力以及水分,使其適合小麥前期的生長。例如對小麥播種的土地進行粉碎,保證土層粉碎的厚度適宜種子的出苗,而且還需要對播種耕地的土壤水分進行檢查,如果土壤太干的話需要及時補充水分。此外還需要對土壤的肥力進行檢查,如果土壤肥力不夠就需要通過播撒化肥或是人工肥的方式增加土壤肥力,這樣就為小麥生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由于對小麥播種土壤肥力進行改善,提高了小麥生產的產量和質量,這樣就實現了農藝農機相結合有利于小麥生產效率的提高。
想要提高小麥的產量,必須適當的選擇小麥播種的時機以及播種小麥的品種,優良的小麥品種是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的重要措施。對于小麥播種來說,農民要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和地理環境以及土壤的特點選擇適當當地的小麥品種。例如對于西北和東北地區來說,由于自然環境和土壤的不同,因此需要選擇不同的小麥品種。對于西北地區來說,需要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選擇一些耐旱品種的小麥,而對東北地區來說則適合選擇一些耐寒品種的小麥。不同地區選擇適合的小麥品種進行播種,這樣就提高了小麥的存活率,增加小麥的出穗率,最終達到小麥高產的目的,實現農機農藝相結合對提高小麥播種質量的科學指導和研究。
在小麥播種時期、品種選擇以及土壤等各個方面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利用機械設備對小麥進行播種成為提高小麥播種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需要結合小麥機械化播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采取以下兩個措施:一是需要不斷的完善小麥播種的機械化設備,由于在小麥播種的過程中,單一化播種設備的存在比較普遍,但單一化的機械設備無法滿足小麥播種的實際需要,例如對不同土層厚度和土壤特點,在播種的過程中如果選擇單一的播種設備,很容易出現深淺不一的情況,因此需要選擇不同的播種機械設備進行播種,并針對不同的土壤環境,選擇不同的播種設備。在小麥播種的過程中,對播種寬度的把握也十分重要,小麥播種過程中播種密度要有一個科學的依據,密度過大影響小麥的產量,但如果密度過小則會嚴重的擠壓小麥的生長空間,小麥的產量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因此需要把握合適的播種密度,促進小麥的健康生長。二是提高機械操作人員的水平。在小麥機械化操作的過程中,如果操作不當會對小麥生長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需要對小麥播種的機械化操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能,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小麥播種的質量。例如我們可以聘請一些專業的技術人員對農民的機械化操作進行指導,使操作符合相關的規范,并加強對操作人員安全的培訓,提高操作技能。